论及表演艺术在台湾的推展,“新象”是绕不开的名字。蜚声国际的云门舞集、表演工作坊、当代传奇剧场,莫不与这个台湾现存历史最悠久、纪录最辉煌的民间文艺推展机构有关。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两岸昆曲乃至文艺界的交流,它都是幕后功臣。
自1982年邀请旅英钢琴家傅聪来台,首开两岸文化交流之举,随后大陆六大昆剧团持续亮相,中央芭蕾舞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佳作连台。新象成立40年来,受邀赴台的大陆艺术家及团体超过7000人次,举办的演出、展览、聚会足有上千场次。
“敲开水泥地播种”,新象创办人、同为台湾音乐家的许博允、樊曼侬伉俪初心不改,数十载筚路蓝缕,见证台湾从文艺荒漠变绿洲。
(许博允和樊曼侬夫妇在新象40周年纪念活动上留影。 张盼摄)
“新象精致的表演艺术就像在水泥地上撒种,发芽都不可能,更甭说开花结果。”在新象成立之初,有台湾文艺界前辈在报上撰文说,艺术欣赏应是学而知之的行为,文化艺术的推广要循序渐进。新象的做法事倍功半,是一种冒进的举动。
上世纪70年代,台湾演出最多的是京剧,一年高达400多场,此外有歌仔戏、艺霞歌舞剧等。宝岛表演艺术环境和市场尚在萌芽期,常被当地民众自嘲为“文艺荒漠”。
而致力于推介全球顶尖艺术的新象,成立第二年时就举办23档共53场表演艺术节目、一档摄影展。第三年举办首届国际艺术节,呈现38档共169场演出,外加绘画、摄影和雕刻展览。演出城市遍及全台,规模在当时绝无仅有,时至今日也未见超越。
在新象筹建时期,台湾尚无今日的“文化建设委员会”“文化艺术基金会”“表演艺术中心”等官方文化机构,当局对艺术活动管制多帮助少,演出成行的背后,常常是不为人知的艰困与风波。闹场破坏、背负巨债、官司缠身都有过,旁人或许要笑许博允夫妇的浪漫和热忱,环境并不理想,预算要靠自筹,何必凭一己之力苦撑?
(新象将当代传奇剧场创团作《欲望城国》推向国际。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可接受票房带来的损失,却不可以放弃对文化与艺术的热情和希望。”许博允在“跨世纪之音”演唱会被政治恶斗严重干扰后说。在新象举办的历次活动中,岛内民众多报以盛情,风雨无阻场场爆满,只为贴近水准一流的演出。
新象曾成立小剧场,为创作者提供演出场所及每场戏5000元新台币的补助。台湾舞台剧导演赖声川参与创建表演工作坊,创团作《那一夜,我们说相声》便在新象小剧场启蒙。同为表坊创办人的李国修也在新象小剧场成立了屏风表演班。
在将台湾艺术家推介至国际艺坛上,新象同样不遗余力。吴兴国与林秀伟夫妇原本是云门舞集的舞者,1985年,他们向许博允说起借鉴莎士比亚《麦克白》文本,用京剧手法加以呈现的想法。出于对吴兴国夫妇创作的激赏,许博允为这出《欲望城国》热切奔走,并争取到在英国皇家国家剧院演出的机会。
次年,吴兴国夫妇创立当代传奇剧场,《欲望城国》一鸣惊人。1990年,该剧漂洋过海,在英国演出4天几乎满场,越到后来越是一票难求。演出没有英文翻译,英伦观众却为之倾倒。云门舞集、表演工作坊等也在新象支持下走向海外,载誉而归。
(华文漪和岳美缇在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扮相。两人都曾前往台湾亲授昆曲。图片来自网络)
“把全世界最好的传统艺术带进台湾。”在新象文教基金会成立时,樊曼侬发下宏愿。在新象首届国际艺术节上,台湾有“全才旦角”美名的徐露率先登场演出《游园惊梦》,冠盖云集,能容纳2500个观众的表演厅座无虚席。
1987年,大陆五大昆班在香港汇演,许多台湾戏迷一路追随到香江。1992年,上海昆剧团成为两岸开放交流后,首个赴台演出的大陆传统戏曲团体。台湾北中南巡回连演9场,首演选在台北“国父纪念馆”,在完全没有送票的情况下,票房超过七成,令台湾艺文界大为惊叹。
巡演最后返回台北,观众意犹未尽,又特别加场演出。台湾不少文化人对演出盛况津津乐道,回忆全场观众起立鼓掌叫好,“都快把屋顶炸开了!”知名票友徐炎之和田士林当时更慨叹:“此生无憾!”
同年,樊曼侬还和林怀民、蒋勋等文艺人士一起前往南京,欣赏江苏省昆剧院的演出。来自大陆的昆剧表演团体惊艳宝岛,台湾媒体将昆剧推为两岸文化交流的年度最佳代表。
此后,新象接力引介大陆昆剧团来台演出,台湾观众的热情唤起昆剧艺人的信心。浙江昆剧团演出拿手好戏《西园记》时,台下观众笑声不断。浙昆时任团长汪世瑜惊叹道,“从来没有一场《西园记》观众,像台湾观众这样,一个笑点都没有错过!他们真的懂!”
(新象40周年纪念活动展现两岸戏曲交流经历。 张盼摄)
昆剧团访台演出缕缕不绝,昆曲教育也随之上路。以台湾学者曾永义、洪惟助为首,不少大学教授开始在高校内推动昆曲示范讲座。在曾永义建议下,新象也巧妙呼应高中语文课本中的《琵琶记·吃糠》剧本内容,1995年举办“昆曲美之旅”,邀请张静娴、计镇华、张铭荣等昆曲名家来台,在全台校园巡回示范演出。
北一女中、中山女中、复兴中学、嘉义高中、花莲女中……所到之处,中学生热情追捧。巡回演出和校园讲座精彩不断,来自大专院校和中学的观众长期追随,使昆曲观众呈现年轻化的趋向。
1997年,在大陆文化部门促成下,新象在第六届环境艺穗节内,策划举办“南北昆剧团汇演”,演出盛大,在台北一连17场。2000年底至2001年初,新象更主办“跨世纪千禧昆剧”大汇演,联合七大昆班连演24场。
大陆昆剧团轮番献艺,樊曼侬特别邀请台湾官方文化机构前来录影,既将珍贵艺术存档留在宝岛,也将资料送给大陆来台演出的团队。“他们自己的演出,想要自行发行都可以。”樊曼侬告诉记者,“当时那种交流大家基本上都是心胸很大,希望伟大的艺术长存。”
樊曼侬说,这些艺术家来台湾,观众打从心底敬佩。票友们纷纷把他们抢到自己的昆曲团去教。一来教学就是两三个月,一出出戏这样教。不是演完就走了,而是教育生根。除了新象文教基金会外,资深曲友贾馨园创办了雅韵艺术传播有限公司,也邀请名家演出教戏。
(青春版《牡丹亭》剧照。 许培鸿摄)
“现在连脸上的粉都抹不上了。”跨世纪昆团汇演后,汪世瑜对樊曼侬说。“散戏后忍不住怅然若失──这些顶尖一流的艺术家们要退休了,下一代要怎么接续呢?”樊曼侬开始正视昆曲传承的问题,“以年轻的新一代演员来吸引年轻的新一代观众”的想法逐渐成型。
汪世瑜坚持说,“这案子必须要由新象樊老师来拍板,组织团队,才能做成。”凭着对台湾40年来剧场界的了解,樊曼侬担纲制作人,新退休的汪世瑜和昆曲名家张继青担任教学指导,选定的剧目是《牡丹亭》。
此前新象力邀浙昆来台演出《牡丹亭》,汪世瑜第一反应是:《牡丹亭》?这么冷的戏,恐怕演不到三分之一,台下观众全跑光了!樊曼侬向他保证台湾的观众绝对不会,事实果真如此。谁曾想,正是樊曼侬和白先勇制作的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在两岸掀起昆曲热潮,并成为昆曲在大陆复兴的重要推力。
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此后受邀到香港、苏州等地演出。新象还将其推向北京国际艺术节并大放异彩。次年开启海内外巡回演出,至今累计演出300余场,入场观众超过60万人次。该剧在两岸及香港30多所高校巡演,深受万千学子喜爱。
樊曼侬说,年初新象才与上海昆剧团同贺,今年都是成立40年,合作就有25年。有些曲友和专家移民去了美国,每年还会串联办几次公演,请大陆优秀人员去参演。新象每年邀请昆剧团来台,美国昆曲爱好者也会回来支持,香港再来一批,大概二三十人,专程看完戏再回去。
她说,我不喜欢空喊口号,但“昆曲兴亡,人人有责”。新象40周年昆曲讲座上,樊曼侬高举胳膊,“各位昆党的同志们,壮志未酬,我们要复兴文化,都在每一分每一秒大家共同的努力!”
1.文章《徐露个人资料,干货看这篇!两岸文艺交流推手,台湾新象40正青春》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徐露个人资料,干货看这篇!两岸文艺交流推手,台湾新象40正青春》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