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腔京韵、老北京的说话方式,一种仪式感。

这或许是看过这部电影的人最大的感触,蹲号子、茬架、扫听、抗雷、炸猫,这些带着浓郁京味儿的词语一个个蹦出来的时候,对于我们这辈90后土生土长的北京土著来说,就像是误闯进了父辈们生活过的年代:

“有件儿校呢大衣、吃过老莫,

后海冰场上滑过冰,

成群结队的骑着二八自行车穿过一个又一个胡同,

大概就是他们那辈人的青春了吧!”

不过今天抛开这些京腔京韵,来说说这部电影本身的事儿。

导演管虎说:“如果最底层的小人物没有尊严,这个城市就不值得尊重。”

冯小刚饰演的六爷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物,年轻时是个顽主,一生没有过什么大成就,甚至没什么本事,浑浑噩噩胡同串子一个。儿子瞧不起他,觉得六爷入狱那几年对他、对他妈都是亏欠。六爷自己也知道,父子之间的隔阂就梗在那儿,那么多年了。

但是霞姨也好、三爷也好、其他老朋友都好,提起六爷没有说不尊重的。霞姨经常跟小波说的一句话,你别小看你爸,你爸当年的样儿你是没见过。

六爷最在意的是“规矩”二字。

影片中也有体现,两次撅人手指,都是小惩大诫,是老北京人的的做事风格。既没有忍气吞声,也没有一言不合就拿刀砍人。动不动就拔刀是小孩子才干的事儿,六爷讲的是“义”和“理”。见不义之人、不平之事,就要挺身而出,殒身不恤。

《教父》里柯里昂为什么能成为受人尊敬的教父?因为只有在花钱、上谈判桌都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他才让手下们拿出“芝加哥打字机”一通扫。

“重道义、有标准、有底线,敢担当,不会后退”。

电影中的中国式父子关系也是一大看点。父亲对孩子人格的烙印,还有孩子本身对父亲的影射。印象最深的是六爷和小波两个人坐在小馆儿里喝酒的那一幕,两个人都喝多了,脾气也都上来了,心里梗着的刺这么多年第一次被两个人血肉模糊的连根拔起,不温柔,带着一股子血腥味儿。

可也算是把事儿给了了。

其实说到父子,《老炮儿》给我一种感觉,似乎小飞对六爷的神往、神交,比小波还多的多。小飞的第一个镜头就是拿着一本半旧的《小李飞刀》看,茬架之前的最后一幕在公寓里小飞对六爷说,我一直以为,你这种人只活在书里。

这是一种对于中国传统侠义精神的向往,小飞的时代背景让他不能像六爷那个年代的人一个做事方式了,但精神上是相通的,比如对兄弟的义气,比如按规矩办事儿。从某种层面上来说他比小波更懂六爷。

所以最后,他敬六爷,按他的规矩来。

已经不是最好的时代了,但人心还没有变。

那天清晨胡同里为二爷点上最后一颗烟,就像末路英雄例行最后一道尊卑有序的江湖老规矩。富人圈养的鸵鸟终于冲破了牢笼,六爷骑着那辆二八自行车直到看到鸵鸟情绪激动起来,“你丫终于跑出来了,快跑啊你丫的!跑啊!”。

笑起来的样子好像回到了过去,正是意气风发的那些年。

影片最后,六爷单刀赴会。颐和园那片野湖在严寒中冻得结实,天地一片寂寥肃杀。军衣,军靴,军刀,锃锃发亮的冰面上是老炮儿时代的最后一场。冯小刚演得太好了,孤身一人挥刀不管不顾的往前冲,身家放下了,爱恨放下了,甚至恩怨,也放下了。

那往前冲的意义呢。

拼到只剩最后一口气,意识还是向前冲的姿态,为的是“尊严”二字。从小飞对六爷说软话、求情的时候他就输了,因为他知道六爷这种人,天生不会对强权低头,只会为情和理低头,是他渴望成为的那种人。

六爷是个没文化的粗人,可他让少年仰望。

情怀这个词,是我们现在最常提起、却真正缺少的东西。

《老炮儿》,与其说是一部是亲情电影、一部黑帮电影,不如说本质是一部情怀电影。

江湖在变化,时代有冲突,

但总得有什么是得留下来的,

是要传承的。

就像六爷说的——“这叫规矩,懂吗”?

(图片来源豆瓣丨内容为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故事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出门看 chumenkan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