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仲基和宋慧乔离婚了,范冰冰和李晨分手了。

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爱情童话”又破灭了。

朋友圈开始顺势蹭热点广告植入:

宋仲基说会一辈子守护宋慧乔;

范冰冰说李晨是她永远的守候;

请忘掉这些不靠谱的誓言;

一路真心伴你左右的只有……

承诺不算数,誓言不靠谱,还有什么能捍卫我们的婚姻与爱情?

有句话说得好,这世界唯有变化才是永远不变的。

时间在变,天地万物在变,人在变,世间再无永恒的爱了吗?

如今,离婚率持续走高,速食爱情呈出不穷,“空壳式”婚姻比比皆是。

我们不禁要问:亲爱的,我们的爱怎么了?该拿什么来拯救我们的亲密关系?

世界著名心理学大师杰夫·艾伦在《亲密关系的秘密》一书中告诉我们:

爱不是刹那间的心有灵犀,它需要时间,更需要心力。

真爱之路绝无坦途,而良好的关系绝非偶然。

要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杰夫·艾伦提出的6个爱情迷思,你不可不知。

迷思一:一切总是被上天安排的刚刚好。

我们常常认为,别人幸福的婚姻,好像是上天安排好的,为什么自己就是遇不到呢?

而实际上,有上天眷顾的命运,也有后天养成的幸福。

我们的教育,并没有教给大家如何学习建立幸福快乐有爱的关系这个技能。我们在爱情婚姻里遇到的一些问题,都是本能的去应对,这些本能来自于身边人的示范,从一些“过来人”的经历中去习得。

我们一头栽进关系里,边做边学,边疼痛边成长,有人蒙混过关,有人越挫越勇,有人彻底败下阵来,此生不再相信爱情。

如果你们第一次吵架后就认为关系结束了,那你们的关系一定不会长久,而且可能会加速变糟糕。

世界上不存在完全“对的人”,也没有人天生就会经营爱情与婚姻,当婚姻或爱情变得糟糕的时候,或许不是结束,而是真正建立亲密关系的时机。

迷思二:王子或公主出现了,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童话故事的结尾,浪漫文艺爱情电影的结局,通常会给唯美爱情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这符合我们对爱情和婚姻最原始最美好的向往与期待。

但在真实的生活中,坠入爱河和结婚不过是亲密关系的开场而已。

每一段看似白月光的爱情,一步入婚姻,都难逃对责任的担当,对平淡的厌倦,对审美的疲劳,对爱情步入生活的无措与适应,对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种种安妥……

当任何一个无法调和的因素出现,白月光就变成了饭米粒。

婚礼上那句“王子与公主从此走入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应该换为“王子与公主的亲密关系的考验即将开始”。

迷思三:我的伴侣之所以存在是为了要救我脱离苦海。

彼此成为婚姻伴侣,大多数是因为爱情。什么是爱?爱应该是无条件给予对方,事实上,我们全都是暗地里在“索取”。

伴侣间发生矛盾和争吵的本质原因,也只不过是两人彼此在控诉:你没有照顾我的需求,你没有付出。

伴侣的存在,是为了满足我们所有的需求,拯救我们脱离痛苦、孤单和绝望,这是我们对伴侣最大的误解。

每个人还要承担完善自己生命的部分,谁能当“救世主”,这份责任太过重大,而且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胜任的。

抱持这种观点的,或许更多的是女人,认为男友和恋人要对自己的幸福负责。实际上理想伴侣不是你的救世主,不过,他们确实可以成为打开你内心世界的钥匙,使你最终能够拯救自己。

迷思四:真爱可以战胜一切。

我们需要安慰、陪伴、认可、关注、宠溺、帮助,所以我们就需要一个人来爱我们,来满足我们内心的这些匮乏和需求。

通常,我们认为,如果是真爱,就可以完成以上这些使命。

然而,亲密关系的真相是:理想伴侣,也就是所谓的真爱,只是你的一面镜子,照出的是那个尚未疗愈的自我。只有TA轻易地就能触碰到你的死穴,帮助你发现真实的自己,看见自己的创伤,让你有机会检视并疗愈自己。

战胜一切的,其实不是真爱,依然是你自己。

迷思五:当事情变得棘手,亲密关系就已经玩完了。

《亲密关系》一书中讲到亲密关系的五个阶段。即:幻觉、幻灭、内省、启示和灵魂关系。

两个人,一开始由于情绪上的需求,相互吸引,然后一步步发展出浪漫的火花。一旦坠入情网,难免会有过高的期望。期望落空、需求得不到满足、改造计划又不起作用的时候,愤恨就会到来,我们掉入幻灭的深渊。

许多伴侣,往往只能走到这一步,问题突出,棘手难解,梦想幻灭,因此认为,亲密关系玩完了。

梦想幻灭后,有人开始自我放逐,在情感上疏远没有满足你需求的人,使你免于心碎,此时,也是最容易发生婚外情的时候。

也有人会开始怀疑亲密关系的真正价值,继而开始内省,得到启示明,最终走向灵魂关系。

而没有经过内省的亲密关系仍然不能成功,这就是为什么老有人感叹遇人不淑的原因了。

迷思六:只要对方改变,我就会快乐。

我们追求和吸引别人来做我们的伴侣,是因为我们需要人陪伴、照顾、了解、支持、接受、赞赏、抚摸、相拥而眠……从而让生活变得精彩美妙。

能有这种美好感觉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我们意识到自己的需求即将得到满足,我们就会很快乐。

当我们所需要的快乐、安全感、自尊,或其他的许多事物,都要经由别人来实现的话,这就成了一个大问题了。

当对方没有按照自己的需求来做,于是开始挑剔不满与争吵,就是希望对方改变,做出让步。

从长远看,这种伎俩不会成功。因为这不是爱,而是自己的需求。除非他自己想改变,否则是没有任何人可以改变的,你的努力往往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糕。

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终身荣誉教授欧文·亚隆说:婚姻不应该是牢狱,而是孕育某些更高层次东西的园地。亲密关系也是如此。基于以上6个爱情迷思,我们要怎样才能建立起这样一块园地呢?

第一、要有爱的冒险精神。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表示:不管你是谁,你掉下,我愿陪你掉下。 一种是勇敢,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另一种是笃定,就算掉落又有何妨。

这就是爱的冒险精神。

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第一个需要冒得险就是愿意让对方看到真实的你。恋爱的时候,为了让自己安心,自我防卫,掩饰自己的缺点。殊不知,上了“浓妆” 的人格是很难持久的,耗费无数精力,却徒劳无功。做真实的自己,才会受到对方的尊重,并且让关系得以持久。

第二个险,就是愿意放弃天长地久的保证。冒险是爱的本质。你冒险爱上一个人,你不敢保证说就是它了,一生一世不会变了,任何事情都存在变化的可能。即使输掉这场感情,那也是自己心甘情愿的选择,爱过,不后悔。

第二、专注于发展自己的人格。

很多人,纯粹是为恋爱而恋爱,一生中不断寻找能让我们热情不灭的特殊人物,而当热情熄灭时便转向寻找下一个可能的目标。

如果我们不能拥抱我们自身的孤独,我们就只是利用他人作为对抗孤立的一面挡箭牌而已。

要完全与另一个人发生关联,人必须先跟自己发生关联。

亲密关系其实是完善自我的过程。最重要的是有没有能力单独地待着,而这种能力又是学会爱的一个条件。

只有当人可以活得像只老鹰,不需要任何观众,才能爱慕地转向另一个人。 只有在那个时候,一个人才能够去关心另一个人存在的生长。

良好的亲密关系的前提,就是要专注于发展自己的人格。确立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明确自己生存的逻辑,划出底线和原则,修炼慎独的能力,用各种经历去检验自己的修为。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那么每种爱的努力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第三、不要试图去改变他人。

有句名言:与被爱的人长期相处的秘诀是:放弃改变对象的念头。

对伴侣的过失碎碎念、说教、唠叨、批评……能刺激对方改变吗?多理解每个人行为背后的原因。比如:我们吵架生气的原因真的是因为眼前这件小事吗?TA发脾气,是不是在外面受了委屈需要安慰,而我却视若无睹,不理不顾?

如果你真想伴侣改变,那么,最好的下手之处是改变自我。

维恩.戴尔博士说:当你改变对事物的看法,你所看到的事物也会改变。

研究表明当一个人主动投入并维持一段关系时,他或她会轻而易举地让自己变得与伴侣相似。通常,他们甚至无法察觉自己正在改变自己的行为。

改变自己,伴侣也会随之改变。

第四、建立有效的沟通模式。

建立亲密关系,最核心的要素是:沟通。因为没人住在你心里,没人拥有上帝视角。

批评、指责、防卫和沉默抵制,是我们常常用到的无效沟通方式,它只会让伴侣彼此逃避,疏远,继而造成情感凝结,无法鲜活流动。

怎么做才是有效的沟通呢?

一是主动表达感受。

亲密关系需要“感受型”沟通,而不是“告知型”的沟通方式。

一段关系里,坦诚的说出自己的感受可以减少80%的烦恼和胡思乱想。

表达自己的感受不仅能让沟通更加顺畅,也有助于你疏导情绪。

少说“我觉得,我认为……”多说这件事,自己是否开心、喜悦、害怕、生气、受伤等。

男人是目标和问题解决型的,女人是状态和感受型的,所以男人要学会倾听女人真实的诉求,女人要学会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最终问题就都能解决。

二是建立赏识与尊重的文化。

《亲密关系》一书中提到亲密关系满足的秘诀:1.欣赏你的伴侣。2.表达你的感激.3.重复上述两步。

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

经常向伴侣表达赞赏、感激、喜爱之情。从情感上、信息上、工具上提供帮助和支持,多说肯定的语言,主动表达你的爱,必要的时候狗粮撒起来。

这样会在亲密关系中创造一种积极的氛围,成为消极情绪的缓冲器,就好像银行存钱一样,可以降低冲突的发生频率和激烈程度。

彼此欣赏意味着,懂得发现对方的优点,是夫妻相互尊重的基础;很多婚姻之所以破裂很大程度就是夫妻双方都鄙视对方,导致罅隙出现。

不嘲笑对方的缺点,不处处打压,不时时掌控着对方,不强迫对方,与异性保持界限,遇事有商量,支持TA的爱好……都是尊重伴侣的表现。

建立和维系令人羡慕的亲密关系还有许多方法值得探究,有机会之后的文章中讲。

爱是需要学习的,亲密关系就是为了学习无条件的爱。生命之所以会出错是因为要借此向我们指出我们需要改变与学习的地方。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你有意愿去学习与改变。

毕竟生活里还是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听了许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