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党的女儿》讲述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作为北上长征红军家属的女共产党员李玉梅在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极端恶劣环境下,依靠群众继续与白匪斗争,最终英勇牺牲的故事。

影片改编自军旅作家王愿坚的小说《党费》。小说最初发表在1954年第12期的《解放军文艺》上,当时,长影厂编剧林杉和导演沙蒙这对搭档正在拍摄《上甘岭》,沙蒙希望林杉能将《党费》改编成剧本,等《上甘岭》一拍完就立即投拍此片。

林杉和沙蒙(第二排中央)与《上甘岭》剧组合影

《党费》只是一部不足七千字的短篇小说,全部情节不过是写当交通员的“我”与地下党员黄新的两次会面。林杉专程前往江西瑞金老区采访,收集了大量素材,在原作基础上进行充实和发展,写出了剧本《疾风劲草》,除黄新改名为李玉梅外,还增加了叛徒马家辉等一系列正反面人物。

考虑到故事的发生地是在南方,导演沙蒙打算邀请上海海燕厂的秦怡和刘琼分别饰演李玉梅和马家辉。秦怡在《铁道游击队》的外景地收到了剧本,正在积极要求入党的她十分希望能在银幕上塑造一个共产党员的形象,而李玉梅的角色正好满足了她的愿望。然而,就在秦怡为这个角色加紧准备之际,反右斗争开始了,沙蒙被打成右派,撤销了导演资格,影片也因此而搁浅。

1958年大跃进期间,各电影厂为超额完成任务,纷纷上马了一批影片,海燕厂与江苏厂合作将锡剧《红色的种子》搬上银幕,秦怡主动要求饰演片中的女共产党员华小凤,投入了紧张的拍摄。

然而,由于一味地赶进度,该片只用了8天时间便完成了全部拍摄,艺术质量自然受到影响,所以影片上映后反应平平。

田华《花好月圆》

与此同时,《疾风劲草》也宣告重启,由曾经给沙蒙当过副手的林农执导,片名正式改为《党的女儿》。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长影厂决定除个别角色外(马家辉由北影厂的李林扮演),其他全部启用本厂的演员,当时尚未调到八一厂的田华刚刚拍完《花好月圆》,林农觉得她的形象气质与角色吻合,表演也很有激情,便请她接棒扮演李玉梅。

田华无意中撞上这么个好角色,简直是喜出望外。她本想到江西老区体验生活,但摄制组为了赶进度根本没有留出太多的时间,刚好这时全国人大在北京召开,她利用自己就是人大代表的有利条件,采访了江西代表团中曾参加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老同志,为塑造角色做好了充分准备。

《党的女儿》虽然也只用了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便拍摄完成,上映后大获好评。影片因栩栩如生地塑造了党的好女儿李玉梅的光辉形象,感人至深地讴歌了革命先辈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的崇高精神,赢得了广大观众的欢迎与舆论界的关注。在当年由《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联合组织的1958年最受欢迎的国产影片评选中,它以11152张选票名列榜首。时任文化部长的茅盾亲自撰文对影片的思想艺术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并盛赞“田华同志塑造的李玉梅形象是卓越的,没有她的杰出表演,这部影片不可能给人以那样深刻而强烈的感染。”

受此鼓舞,林杉再接再厉创作出了《党的女儿》续集《冬梅》的剧本,依然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长征后的赣南根据地为背景。由于李玉梅已经在上一集中英勇牺牲,续集的女主人公换成了李冬梅,她因有身孕即将临盆,在红军主力转移时由组织决定暂留地方,经历了敌后武装斗争严峻磨练,由几个人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游击队伍,迎接抗日高潮到来。

李林、周文彬《冬梅》

《冬梅》剧本创作之初,导演王炎就受派执导该片,曾与林杉一起赴江西瑞金、福建龙岩老区采访。该片原本定于第二年投产,但因王炎临时接到国庆10周年献礼片《战火中的青春》的拍摄任务,而拖到了1960年。既然是续集,王炎决定沿用《党的女儿》的全套演员班底,包括了田华、张凤翔、周文彬、李林等,新增人物则由卢桂兰、杨启天、印质明、田烈、方化等饰演。

但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夏衍却力主由白杨接棒田华饰演李冬梅一角。原来,在拍摄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金玉姬》一片时,长影厂因找不到合适的女主角曾向夏衍求援,夏衍向导演王家乙推荐了白杨,结果她的表演在业内外颇获好评,被认为其由擅演贤妻良母向塑造战斗女性转型获得成功。所以,夏衍认为长影欠白杨一个人情,金玉姬只是一个朝鲜族的女抗联英雄,而李冬梅是一个红军游击队的女政委,这个角色理应让白杨来演。

导演王炎起初很不情愿与白杨合作,担心彼此之间的差距太大。建国后,白杨一直是拿工资最高的演员,电影系统开始评级时,白杨是文艺一级,而王炎则是文艺五级,一个五级小导演怎么敢拍一级大演员的戏?得知这一情况后,白杨主动找到王炎,坦承自己此前塑造的大多数银幕形象跟工农兵脱节,很想努力改变这个现状,而扮演李冬梅对她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后来的拍摄实践表明,王炎顾及的差距并未形成妨碍,白杨与摄制组相处及合作得十分愉快,她不摆名演员的架子,虚心地接受别人的意见,被全摄制组尊称为“白大姐”。

为了塑造好李冬梅的形象,白杨不仅前往江西瑞金等地体验生活,考察、研究红军在苏区坚持对敌斗争的事迹,而且特意拜访了曾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时任沈阳军区政委的周桓上将,后来又请教了1955年授予将军衔中的唯一女将军李贞少将,她有类似冬梅的经历,曾指挥过一支红军游击队,有很多实战经验。两位将军曾亲莅长影小白楼,一招一式地比划介绍,成了《冬梅》的“义务导演”。白杨虚心认真地讨教,不断揣摩领会。进入正式拍摄,她将自己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优美、自然、含蓄、鲜明的表演风格,与人物的坚定、刚毅、沉着、无畏等特征融为一体,塑造出了李冬梅不怕困难、蔑视顽敌、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真实感人形象。

《冬梅》一片于1961年7月上映,票房很快接近《党的女儿》,片中所塑造的李冬梅“闪烁着瑰丽革命色彩的英雄形象”受到观众喜爱。业内外均认为白杨的表演真实、自然,是有份量的、成功的,在其艺术生涯中留下了有意义的一页。白杨结合该片创作体会,受邀在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上作了专题发言。后来白杨在京住院治疗期间,邓颖超受周总理委托在家中院里采摘一束海棠花前往看望,特意说明,“这花品种特别,可叫开不败的鲜花,是经久不凋的”,对其为讴歌在困难形势下坚持斗争红军女战士所作努力和在艺术创造上不懈进取予以称许与鼓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