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综就是港综,没有“死”都要打引号的字幕,打马赛克的纹身,一派和气的剧本。

有的,是三五分钟就要吓你一个激灵——

这是能播的吗???

第一期嘉宾:袁咏仪。

从开场到坐下聊天不超过两分钟,就搭上了前往“尺度站”的火车。

聊起了,当年和张智霖“备孕doi”时的姿势!

第二期,主题孕期性行为。

嘉宾吴若希直接自曝:

我怀孕时很爱看黄片

场面立马热闹了起来。

没多久。

嘉宾、主持人,和素人观众也随即畅聊起配合丈夫孕期性需求的问题。

边说边比划。

N个女人一台戏,现场嗨到不行。

大方,勇敢,不遮掩。

但,只有欢乐而已吗?

千万别小瞧了它——

日日妈妈声

01

妈妈经,我们敞开聊

节目每一集都会有相应的主题:

包括备孕、孕期性行为、母乳喂养、分娩伤口、流产……

全是妈妈不被谈起的辛酸秘密。

同病相怜的妈妈们坐到一起,嘴上的闸门根本关不住——

你说的我都做过了

光是母乳喂养,就有数不清的话题可以聊。

比如奶水充足的时候,胸部就会变得丰满。

但等到喂完奶,就会像气球一样,“咻”地漏了气。

喂母乳时,一边喂,另一边会漏奶。

久了甚至会出现生理反射,一听到宝宝哭,奶水自动溢出来。

她们管这叫:野性的呼唤。

胸部的大小和奶量有无关系?

顺产侧切后,缝线多窄算合适?

无法生育是否只是女人的问题?

来来来,我们一次把话说清楚。

问题聊完后。

再请妇产科专家解答疑惑。

Sir印象比较深的是,“乳腺炎”这一问题。

原本不过是小事。

但保守的社会偏见里,妈妈们习惯了遮掩、规避。

结果没能接受及时的科普知识,反倒积成不必要的病症。

喂母乳的妈妈,可能两成多

都会有乳腺炎,主要是因为

有些奶积在这里了

不是总能喂哺或挤出来的

积了就有机会发炎

摆在妈妈面前的,是翻不完的大山。

第一关,生育难题。

不是所有女人,都可以很快怀孕。

当年,袁咏仪一心想要二胎,但35岁的她已经是高龄产妇,尝试很多次自然受孕都不成功,只能接受人工受孕。

人工受孕,就意味着每晚都要自己往肚皮上打针。

一是生理疼痛,每次打针前都要咬牙安慰自己“为了孩子”。

二是心理压力,不愿让老公看到,徒增一个人的难受。

即使这样,袁咏仪最后都没能受孕成功,只好放弃。

生不了的,是难关。

生了,爬出围墙后,准备下一道难关。

港姐叶翠翠,三年生了三个孩子。

等待她的是产前抑郁和产后抑郁的无缝隙夹击,根本没时间喘息。

最难受的时候,一点点小事都会让她产生轻生的念头。

第二关,家庭难题。

这个难题,有的老公能分担一半。

但有的老公,本身就是难题。

比如聊起喂夜奶的话题。

演员车婉婉就忍不住两眼冒火。

因为自己老公连一次夜奶都没喂过。

更气愤的是。

连自己起床喂夜奶,都会被老公嫌弃太吵。

最后她只能抱着儿子出房间,做了一年的“厅长”。

还有一次商演的主持活动。

车婉婉将衣服、背带和泵奶器都装进行李箱里。

甚至帮老公叫好了车。

他只需要负责一件事:抱着小孩搭车到码头后,回家哄小孩睡觉。

可就连这么简单的事情,他都能把行李箱直接弄丢。

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妈妈抱怨:多个老公,等于多个孩子。

第三关,婆媳难题。

最典型的:重男轻女。

薛家燕就坦诚自己从婆婆身上,学会了自己该如何正确与儿媳相处。

只不过这个“学费”,交得有点委屈和心酸。

她回忆自己生第一胎的时候。

婆婆一听到是女儿,电话那头立马安静了下来。

接着,只丢给她一句鼓励的话,“没关系,再生”。

甚至最后,连探望都不愿意前来探望。

让薛家燕一度以为是自己做错了事,惹婆婆不开心。

以致于第二胎,她生产的压力倍增。

“好彩”,这回生了个儿子。

再打电话,婆婆态度像换了个人。

恭喜,我现在过来

还有“重儿轻媳”。

一顿饭,做了一桌好菜等儿子回来吃。

结果儿子没办法回来。

怎么办?

留着,第二天热一热还能给儿子吃。

第二天,儿子还是不能回来。

留着*2。

直到第三天还是看不到儿子,才松口:你们吃吧。

以上这些。

或许是已经习惯。

妈妈们回忆起来,总能说得趣味横生,讲完一起笑。

但当下的辛苦,也只有她们自己心里清楚。

02

这本难念的经,请老公翻译翻译

家庭始终不是一个人的战场。

爸爸也是参与者。

为了鞭策这些“猪队友”,节目组特意设计了一个“爸爸体验馆”。

每一期都会拉来一位爸爸,体验当妈妈的日常。

比如不知道妻子分娩时有多痛?

那就“实践出真知”。

试试这台分娩阵痛体验机。

结果,别说分娩的“90-100级别”。

大部分爸爸,连“月事痛楚”都熬不过。

森美还没到30,就青筋暴起。

不行,肚脐裂开了

游莨维熬到55后,摆手认输:

女人生孩子真的很伟大

认输的原因很简单:

这样的疼痛需要放松,才能减少痛感。

但女人生孩子偏偏就是要用力,最后疼痛加倍。

再来,不知道生育给女性造成的影响?

那就亲自模拟体验。

先是为了产后修身,一天八小时的古法扎肚。

以及穿尿布和双腿夹球,模仿孕妇生产后担心尿渗和伤口撕裂的场景。

到了黎诺懿这里。

被分配到的任务则是:扮孕妇。

水袋的重量压到了膀胱,肩膀没多久就会有一种酸痛感。

挺着这么大个肚子。

哪怕是简单的睡觉,都让他备受折磨。

因为辗转反侧,不管什么姿势,顶着个大肚子都很难入眠,就连翻身都困难。

扫个地,蹲下身。

还踉踉跄跄地险些摔倒。

可现实中,孕妇七八个月还在干家务活的都是寻常事情。

还有照顾婴儿、做早饭、送孩子上学。

这些妈妈生育后的必修功课。

换到爸爸头上,依旧是没一样及格。

最简单的喂奶,忘了先滴一滴在手上,测试温度。

扫风,差点没把孩子掐窒息。

辫子不会绑,发带没多久就滑落下来。

便当直接猛倒酱油。

小演员看到爸爸们做出来的便当,表情复杂。

苦的是一个个手忙脚乱的爸爸,乐的却是一旁扬眉吐气的妈妈。

原来一些日常琐事,就这么有戏剧性。

只不过我们要么没看到,要么看成是理所当然。

03

性,不止性

《日日妈妈声》第一是好笑。

第二是实用。

真系尺度好大咯,又劲爆又好笑

同时又学到嘢

现在一说到大尺度问题,特别是良心问题。

就容易被质疑“搞男女对立”。

《日日妈妈声》其实不是在消费矛盾,激化矛盾。

相反,它试图修补社会的漏洞。

比如,关注单亲妈妈的赡养费追讨问题。

2016年,香港单亲人士数目达73428人。

而其中有56545人是单亲妈妈,能否获得赡养费,直接关系到单亲妈妈的生活。

现实中,妇女都很难拿到这笔钱。

哪怕打赢官司,都会遇上对方支付完两个月后,耍赖搞失踪。

结果,继续不了了之。

相当于一场没有结果的拉锯战。

香港单亲协会也因此不断提交成立“赡养费局”的提案,用于帮助单亲妈妈追讨赡养费。

再比如小baby安息关注组。

这是个自发的民间组织。

小组的发起人,是位曾经意外流产过两次的妈妈。

之所以成立这个小组,一来是为了帮助经历相似的妈妈走出心理阴影。

二来,根据香港有关法例。

不足24周的婴儿不会被界定为人,流产后也会被当做医疗垃圾处理。

很多妈妈不能接受这一事实。

她们仍希望孩子能获得安葬的权利。

小baby安息关注组注意到这一现象后,便四处考察。

最后争取到了石门、沙田石门等一系列场地,让妈妈们好好地安葬和告别孩子。

都说:养儿一百岁,常忧九十九。

节目中的一个故事,再次让我们看到了妈妈的伟大与不易。

你也许不一定听过“碧姬婆婆”这个名字。

但一定看过她演的剧集。

碧姬婆婆的大女儿,36岁时得了脑中风。

四肢瘫痪不能说话,生活不能自理。

医院床位紧缺,碧姬婆婆又不想女儿住进环境堪忧的疗养院,于是决定亲自照顾。

大女儿喜欢看电视,喜欢明星。

碧姬婆婆就一边照顾女儿,一边抽出时间去拍戏。

为的是带回来与明星的合影,分享拍戏趣事,好让女儿高兴。

母女俩相伴的时光,就这样熬了十九年,直到女儿过世。

医生曾劝过她,年纪太大,还是不要太过操劳了。

但碧姬婆婆一口回绝,对医生说:

我不老,才六十五而已

《日日妈妈声》让我们看到了这些专注投入家庭,任劳任怨的人。

这,也就不止“妈妈”。

有一期,请出全职爸爸Patrick。

比起全职太太,社会对他的误解可一点不少。

Patrick和妻子有两个小孩。

全职带娃前,他原本有一份稳定的银行工作。

但因为工作时长问题,上班的时候孩子还没起床,下班后孩子已经睡着了。

一周下来,能和孩子接触的时间只剩下周末。

时间一长,Patrick就和妻子商量留一个人在家照顾两个孩子。

值得称赞的是,商讨中,这对夫妻没有把性别问题纳入考量范畴。

仅仅是因为丈夫Patrick的耐心相对较高,便决定由丈夫担任“全职爸爸”这一角色。

在Patrick眼里,全职爸爸比上班还要累。

上班还有休息时间,回家就能躺客厅。

全职爸爸是“on call 24小时”,全天在线。

一张亲子时间表,从早上6点半到晚上8点半,安排得满满当当。

叫孩子起床、煮午饭、参加兴趣班、和孩子玩耍讲故事……

但哪怕如此尽责,Patrick仍要遭受不少旁人的指指点点。

因为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里,没有“全职爸爸”这一选项。

他听过最难听的一句话是:

你就好,有老婆养

就连楼下保安也会问他:“梁先生,你又放假?”

如果换成一位全职妈妈,相信就不会有人发出类似的疑问。

这就怪了。

女人做,就是合情合理。

为什么?

归根结底,症源还是传统社会长期的性别固有偏见,导致两性隔阂、对立,界限过于清晰。

而破解这种魔障。

就是从固有的身份走出来。

了解彼此,审视社会,再想一想:我们能多做点什么?

《日日妈妈声》开了一个口。

前面,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希望妈妈们不再是独自前行。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罐头盖的日与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