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对职业这件事有fetish(癖)。

作为一个新教国家,美国人热爱工作,向往成为杰出的职人,崇拜专业主义,从影视作品里就能看出来。努力工作,赚取财富,证明自己是神的选民。好莱坞最推崇的是家庭价值,其次,就是职业精神。

(爱国确实是排不上的。)

基本上每一个社会声望排名还凑合的职业都被美剧充分地涉猎,甚至玩儿坏。比如:各类医务剧(ER《急诊室故事》)律政剧(The Practice《律师本色》)管理咨询(House of Lies《谎言屋》)消防员(Chicago Fire《芝城烈焰》)金融(Billions《亿万》)等等。

观察其中的规律,最主流的做法是:塑造一个职业场景(比如医务剧的医院,消防局的消防站等等),然后把通用而永恒的那些题材塞进去:爱、恨、欲望、亲情……从而构成一个职业外衣包裹的伦理剧。如果伦理部分和专业部分所占比例的多少,形成了一个光谱,所有剧集分布在里面。伦理部分最多的《傲骨贤妻》在最左边,而《豪斯医生》、《Bosten Legal 波士顿法律》则是专业部分较多的例子。

在我看来职业剧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的是光谱左侧的部分——伦理部分太多,职业只是个幌子。比如《Devious Maids 蛇蝎女佣》(保姆)和《傲骨贤妻》(律政)。倒不是说他们是烂片,只是人们对这些角色的情感投射、对他们境遇的感同身受都免不了通过一种非常……cheesy(我不想用庸俗这个字眼儿)的方式来建立。我在观看时并不是真的在意这份工作,它的酸甜苦辣,反正我也不懂,没接触过,我没法理解啊。但是我能想象我繁忙的工作里老公还出轨、同事都是小婊子、总有小人要害我,没有人理解我的压力和孤单¥%*^这些东西,毕竟这些有很多都是我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于是这个剧集不需要满足我对这个职业的好奇(本来我也不好奇),就可以让我沉浸于人物的酸甜苦辣里,感同身受。只不过,如果没有职业的外衣,这故事就好像俗套了许多。职业是调味品,让我顾影自怜的时候更有滋味。

第二个层次是,剧集帮我打开一扇窗户,让我看到那些神奇的职业、职场里人们的状态,最终一窥他们的内心世界。典型的剧集如《亿万》(金融),《纸牌屋》(政治),《Dirt 流言》(狗仔队)……这些剧特别擅长展现老百姓们无处得知的那些人,比如特权阶层、上流社会或者高级白领的生活,其可怕的工作压力、骇人的职业伦理、膨胀的野心和对卓越的疯狂追求。总之两个字,开、眼、界!

总之,这些刻画的背后都是编剧的勤劳汗水,他们做大量的调研,访谈,去试图捕捉不同职业人群的剪影,力求生动与深刻。但这里有一点让我非常沮丧,在于——他们还花了更多的精力把这些真相处理成符合受众预期的样子,而不见得是它们真实的样子。比如亿万描绘的基金管理人通过不择手段地获取内幕消息来获利,同时还有奢华到不可思议的生活方式;比如纸牌屋里Frank被记者威胁披露真相,于是亲手杀人,把她推到铁轨里,而这只是他手上沾染鲜血太小的一份了……Come on!我们真的需要这种剧情来唤起“哇!酷!要想挣大钱/当总统,就得心狠手辣到这个程度啊!”这类的感情冲击么?我承认,如果把政客实际的工作和生活拍摄出来,可能会让观众睡着,但是考虑到为数不少的受众都靠这些电视剧建立对一个领域的认知,真的太不可靠,太尴尬了。

这让我想起那个老掉牙的笑话。两个乞丐在皇城根聊天,一个乞丐说,你说皇上天天吃啥?他那么有钱,肯定能天天吃馒头啊。另一个乞丐嘲笑他说,开什么玩笑,皇上要吃那也得是金子做的馒头!我们大部分情况下没有能力去了解,也没有兴趣或耐心去真的了解一个自己不懂的职业。但靠这些剧集迎合自己种种意淫,验证对“那群人”的种种猜测和幻想,难免有点儿不健康。

我记得那次我看完《万物理论》(讲霍金,确切的说是他前妻的传记电影)之后,感觉很郁闷。想要理解霍金,首先要理解他的执着。而我,这样一个没有物理学基础的观众,确实是没法明白的。当然,我也就无法想象他的内心世界。不过没关系啊,好莱坞为大家准备了《感动美国:妻子不离不弃,十年如一日伺候瘫痪丈夫》的煽情报告文学。诚然这些都是很好很好的,但我在跟人饭桌上称赞伟大的霍金,浩渺的宇宙时,也就基于这则社会新闻了。

约翰纳什的传记电影叫做《美丽心灵》,它是我高中时代最喜欢的电影,让我体会到数学之美,我是这么体会的:我看了以后觉得,纳什的精神病好酷哇!他克服自己的病,是通过一瞬间的灵感觉悟做到的(意识到眼前的小女孩很多年都没有长大,所以一定是幻觉),太酷了!后来有一天我看了一个水均益采访约翰纳什本人的电视节目,纳什本人对片子评价很一般,而且非常无奈地一遍一遍指出,几乎所有的感人剧情都是艺术创作,包括普利斯顿完全不存在的“其他同行教授将自己的钢笔放在桌上,以表达对人的尊敬”的传统。最后他说,关于我的理论,我可以用几百个字说清楚。但是为了你能听懂,我需要用几千字解释这几百字,再用几万字解释几千字……这让我意识到,对纳什的了解,我只能止步于《美丽心灵》里罗素克劳的表演了。

《费马大定理》剧照

黑板上粉笔写公式,是数学题材影视剧百用不厌的表现方式。。。

说到这儿,给大家推荐一个纪录片《费马大定理 Horizon: Fermat's Last Theorem》,BBC拍摄的,讲述 Andrew Wiles(怀尔斯)证明费马大定理的故事。短短半小时的纪录片,尽可能地从各种角度再现了这个世纪难题的意义、几代数学家的探索与传承,怀尔斯的一次次希望与绝望。尽管是纪录片,但它比绝大多数的艺术创作更让人印象深刻,回味悠长。

第三个层次是,超越职业,成为一部人性或者社会的寓言。

《绝命毒师》不是一部严格的职业剧,它讲述的是一个高中化学老师制毒贩毒的故事。到你最终看完,你会意识到这故事有太多个层次,可远远不是一个类似于漫画照进现实的城市传说。老白面对的是与社会伦理道德的矛盾,与家庭价值的矛盾,然而他一次次地选择追求危险的自我实现,最终即使付出了一切,还是值得。最终他超越善恶,成为一个耐人寻味的悲剧英雄。更进一步,它讲的是衰退时期的美国梦,在这个增长乏力,人人自危,不在像过去一个世纪里那样昂扬向上的国度里,一代人的惶惶不安,失落的梦想,内心的不甘。

《双面法医》和《豪斯医生》在我心中也算得上这个层次。尽管他们都有点儿烂尾嫌疑,但如果一个剧可以把角色的刻画推向这样的程度,那么职业本身的还原、细节的追求也不那么重要了(但他们还是做得非常接近真实)。

最近看了一个独立电影,2013年讲述新闻狗仔队的《Night Crawler夜行者》。这个片子让我想起毫无关系的《战争之王》(尼古拉斯凯奇),前者设定在洛杉矶,一个执着于走向成功的偏执狂,为了拍到最好的新闻镜头不顾一切,将伦理道德抛到九霄云外;后者讲述的是一个传奇军火商人的崛起和衰落,当情人问他,你怎么能把武器卖给独裁者,做如此邪恶的事时,他说,因为我做不了别的,我只擅长这一件事啊。

还有《致命魔术》中的魔术师Angier(休杰克曼)为了战胜竞争对手Bolden(克里斯蒂安贝尔)要去美国找特斯拉,他白发苍苍的搭档迈克尔·凯恩摇了摇头,说,Obsession is young men's game 着魔是年轻人的游戏。

这些故事的精彩不只在于刻画一个奇葩,而在于执着——天才与疯子的共同点——隐藏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看这些作品,某种意义上是在望向深渊。

年度最长吐槽就到这里吧。其实说这些都没什么意义。

看剧呢,最重要的是开心。娱乐而已,不用认真。我去煮碗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