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东京7月24日电(记者林德韧)从子弹上膛到扣响扳机,只需要短短的半分钟。

在东京奥运会的射击场上,我经历了十余年体育记者生涯中最为漫长的半分钟。

杨倩的最后一枪。

中国选手杨倩在比赛中。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

女子10米气步枪,决赛到了最后关头,杨倩与俄罗斯运动员加拉希娜已经拼到极限。在最后一发之前的6枪,两人都打出了超高水平,杨倩枪枪都在10.5环以上,却发现自己依然在落后。

只剩最后一颗子弹了,赛场里的空气都仿佛凝固了。正在做记录的手已经不听使唤,抖得写不下任何一个字。

心脏狂跳,声音盖过了场内的喧哗,清晰可闻。

我无法想象端着枪的杨倩在这半分钟之内承受了多大的压力。令人绝望的对手、令人窒息的氛围。在那一刻,一切的技术都已不重要,能够顶下来的,都是真英雄。

杨倩顶下来了。虽然最后一发只有9.8环,但相对于只打出8.9环的对手,这已经足够了。

从资格赛差点被淘汰,到决赛最后一发翻盘,在这个上午,21岁的杨倩在巨大的压力之下,硬是把这块金牌拿了下来。

杨倩在夺冠后致意。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

这就是首金带来的刺激。这样的刺激,一届奥运会只有一次。

这是我的第三次奥运会,第三次奥运射击报道,也是第三次首金报道。在2012年,首次报道奥运会的我,在伦敦见证了易思玲成功登顶,延续了中国女子步枪的辉煌。2016年的里约,我也见证了杜丽和易思玲的“双保险”差之毫厘,最终让金牌旁落。

2012年的易思玲是大热中的大热,集世锦赛、世界杯总决赛、世界纪录于一身,是当时女子步枪领域毫无争议的王者。而且在当时的规则下,资格赛成绩带入决赛,因此易思玲在决赛中握有优势,看比赛看得相对踏实。

2016年,杜丽与易思玲已经足够出色,奈何半路杀出了一个美国小将思拉舍,爆了个大冷门,把首金抢走了。

资料图:杜丽与易思玲在里约奥运会上分别获得银牌和铜牌。新华社记者韩瑜庆摄

与以往资格赛成绩带入决赛的规则相比,现有的规则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决赛8名选手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一起从零开始。尽管所有枪手都只是沉默着朝向自己的靶子,但每一枪,又都是刺刀见红的虐心搏斗。

作为一名射击记者,不得不钦佩运动员的这种“大心脏”,泰山压顶而不乱,硬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作为一名射击记者,更能了解运动员们场上辉煌背后的点点滴滴。杨倩和其他运动员一样,有过高光时刻,也有过状态不佳的低谷。射击对技术和心理是双重考验,需要大量的比赛进行磨炼,而杨倩最缺的,就是大赛经验。

为了弥补这一弱点,中国射击队也做了大量的细节工作。平时安排了数不清的决赛演练,针对的就是现行决赛规则下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比赛之前,队伍特地叮嘱杨倩和王璐瑶不要多睡午觉,以免影响正常的睡眠质量。信息回避、心理辅导……这些看不见的工作,都成了这枚金牌背后的助力。

杨倩在颁奖仪式上。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

因为见证了这些,所以在杨倩的最后一枪过后,才如此激动。

参加三次奥运报道,见证中国队拿到两次首金,同事们笑称这概率够高的。其实,经历过这一切之后才明白,枪手们所有的运气背后,都是努力和实力,还有一往无前的勇气。

迎着朝霞来,带着晚霞走,朝霞射击场的这一天,将成为我射击记者生涯难忘的回忆。

关于首金的故事,也将继续书写下去。

新华社东京奥运会报道团出品

来源: 新华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