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五,著名男中音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顶替那英担任导师录制的《中国好声音》第5期导师对决就将与广大观众见面了,不管那英退出,是不是节目组早已设计好的噱头和看点,起码眼球是吸引住了。

那英虽有争议,特别是黑刀郎那段历史颇遭歌迷诟病,但事实求是地说,那英担任导师的几个赛季来看,虽然那英的知识面不宽,但综合表达能力彰显了专业性的不一般,更因其敢说敢哭敢傻敢互动,一个典型的“傻白甜”成为《中国好声音》永远的历史画面和难得的注解。

声音辨识度高的那英,88年以模仿台湾歌手苏芮的歌曲进军歌坛,90年我听到那英演唱《山不转水转》时,那英已斩露头角,留着两根瓣子的那英形象,是在我们文化馆的黑白的投影仪的幕墙上,让我记住了那英!

《中国好声音》从第一季的横空出世,奠定了在中国歌坛的划世纪意义地位后,一路高歌猛进,既推出了梁博等冠军人选,也造出了莫愁、吉克等话题选手,一时间吊足了中国歌坛未来之星们的胃口,待风云突变为《中国新歌声》后,才发现各地的选秀节目风起云涌,生生冲击这块铁打的金字招牌,明眼人便知,十年风云摇摆的《中国好声音》已经风雨飘摇、摇摇欲坠。

一、16年、17年更名为《中国新歌声》,是不自信或是其它原因,不得而知,恢复《中国好声音》至少不那么别扭。曾几何时,央视的《星光大道》代表了草根派的多流派选秀节目的鼻祖,《好声音》则代表学院派流行音乐的教主身份,一北一南,中央与地方,并驾其驱,百花盛开,祖国歌坛热闹非凡,但随着网络鹊起、直播平台的兴起,《好声音》-招鲜式的选秀方式似乎走入了死胡同。正如《星光大道》的日渐式微,表明上看是毕福剑意外退出所致,其实它的衰败早已有了因子。人们欣赏的多样性,选择的自由性,已经告之这种传统的大众媒介早已不能胜任当代年青人的兴趣。新形式取而代之是历史的必然,正如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

二、廖昌永的加盟,表明《好声音》的黔驴技穷。姑且不论廖昌永的水平,但其成就是其它人不能望其项背的,但如果以此推断,汪峰就是小菜一碟?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歌曲本没有美声流行之分,只是人们的欣赏习惯而已,随着商业化的注入,一些专家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市场已经决定了歌曲的生存,问题是流行歌曲的出现,比如华晨宇这种国际范儿及欧美音乐的适世而生,恰恰契合了人们对当今音乐的欣赏习惯,是当今音乐的流行方式,所以,美声代表廖昌永的加盟能否吸粉还是个未知数。

三、各种花式改版,包括座椅的变化,特别是本季增设助教一角,看似花样百出,吸睛不断,实则是节目组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具体表现,不但让人引以为傲的导师们的侃侃而谈被助教们抢戏而拦腰折断,失去了原有的精彩,助教们的急于表演,更显得杂乱无章,彰显了节目的适得其反。但意外的是助教的设立,反而成了人们不断诟病节目的钥匙,成为不折不扣的看点和话题。

四、《好声音》本季成了原创作品展示的大舞台,不但失去了原有的味道而减色不少外,人们并不听从内心的呼唤,实力唱将哪里去了,而原创歌曲门槛过低,好像人人都是三栖选手,李荣浩似的天才只有一个。几不像从四期来看,原有的特色渐行渐远。人们已记不住刑晗铭,单衣纯一时的火爆,尔后随又记得住这位浙江东阳的大美女呢。直到第5期才发现曾溯恕歌唱了得,包括贺三。

五、内幕的划定,连环套出现的选人,看累了大众的眼,看似公平精彩,实则伤了大众的心,君不见评委都在吐槽。

风风光光到风风雨雨,《中国好声音》绞尽脑汁也难逃日渐式微的境地,欣赏方式的多样性,选择平台的自由性,审美的疲劳性,无一不在告诉我们,无论节目组从头至尾都在人为制造看点,既挽救不回来已有的败局,也肯定了它的谢幕之日,注定这是一场闹闹轰轰的轻喜剧罢了。

艺术来自生活,本真才是生命力强大的根基,千方百计的过度包装,只会失去原汁原味。王琪,祁隆,海来拉木就是例证。过分的炫技彪高音修音只会让歌迷流失,而更换导师只是最后的遮羞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