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高晓松暴瘦”、“高晓松减肥”成为了观众热议的点,26天减重26斤,自拍上秀出大长腿,不看脸还以为是哪个流量小鲜肉。

胖了半辈子的油腻大叔,竟会在知天命的年纪“老年俏”,也算是个小奇迹。

可有夸赞便有贬低,以前的高晓松,人们追着高喊老师,可现在口碑发生180度大转弯,满屏尽是批评之声。

2020年6月底,高晓松参加一场名为“名人读名著”的直播,却因网友批评太激烈,最后不得不关闭直播间。

“高晓松快回美国看看吧”,“高晓松滚”……大家的情绪好高亢啊。

《大话西游》中有句经典台词:“曾经看月亮的时候叫人家小甜甜,现在叫人家牛夫人”。

从众星捧月的文化偶像、音乐天才,到如今的人人喊打的“公知”,高晓松为何会被推到舆论的风口,他这些年是得罪谁了吗?

一、从文艺青年到才子

高晓松是命中注定要当文艺青年的。

他强大的家庭背景应该没人不知道,典型、完美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家人不是名校的校长教授,就是行业的科学家,领军人物。

集最优质基因于一体的高晓松,不可能不优秀。

从小博览群书,被文化气息熏陶的他,身上自然有了文艺气质,只是他这个文艺青年有点不接地气,乃至潇洒过了头。

19岁那年,他考进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无数人梦想的伊甸园,他竟弃之如敝履,说退学就退学。

钻研理论,探索科技太枯燥,玩音乐弹吉他,在诗词歌赋中尽情挥洒才是文艺青年该干的事。

坚信“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高晓松,搭上几位好友,组成乐队,在音乐的海洋里遨游,开始五彩斑斓的生活。

高晓松不是随便玩玩的,是真的搞出看名堂。

1994年,他与老狼掀起一阵民谣热,一首《同桌的你》,把人们瞬间带回那个纯真美好的年代,成为经典,影响至今。

之后他又施展导演才华,执导多部电影作品,写歌词写剧本写小说,拿奖无数,尽情发挥他的文艺细胞。

不知是不是外界赞誉过多,令他一时着迷失了足。

2011年5月,他酒后开车造成四车相撞,四人受伤,后被处拘役六个月,罚人民币四千元。

此事一出,惹来一片热议,事实当前,且造成严重后果,难辞其咎。

可奈何他是个才子啊,出狱后重振旗鼓,第二年便推出让他名声大噪的《晓说》。

没有明星大腕,没有炫酷的特效与舞台,只有高晓松一人坐在那,拿着扇子嘚吧嘚地讲。

从天文地理、海外见闻,到中西文化、经济政治,再到野史趣闻,既能朗诵诗词歌赋,也能大谈人生哲学,只要你想到,他就能说到。

侃侃而谈妙语连珠的形象,让观众意识到,眼前这个身材胖、头发长的中年人,竟是个“宝藏”。

自此,老师、大师、偶像、才子……各种美誉迎面而来,当时已经43岁的高晓松,终于有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可高处不胜寒,巅峰过后佳境必下,极乐之欢必不长久,偶像一词,终究虚无,当反对之声袭来,只会不堪一击。

二、高晓松为何争议这么大

我们再回到开头所说的那场直播,其实从头到尾,高晓松、马东等人也没发表不当的言论,无外乎是分享读名著的心得,向观众推荐几本好书罢了。

可底下的声讨,也不在谈名著啊,那为何会导致众怒呢?大家都在议论什么呢?

网友的评论中,经常提到美国一词。

原来当年酒驾被捕时,高晓松曾向警察亮出自己的美国绿卡,一时舆论哗然,他后来又辩解自己没有改国籍,可又自称给奥巴马投票。

再加上他在节目中,提到美国如何如何好,说出“美国可没抢中国一片土地”,“对中国最好的就是美国”之类的话,一时触动观众的神经,认为他立场有问题,怎么听都觉得刺耳。

在某档节目中,当高晓松口无遮拦批判这个时代时,主持人忍不住反驳:“从我们采访到现在,其实你很不喜欢这样的时代,其实你是美国人吧,你拿着美国的驾照,你有美国绿卡,甚至是美国公民吧?”

几句话似乎说到他的痛处,一时语塞,回答:“不解释”。

抛开国籍的疑虑不谈,不批判人的好恶,就事论事,只谈他说的话正确与否。

从知识面上说,高晓松是个全才,啥都知道啥都能说,这点毋庸置疑,而且他颇有情商,精通说话艺术。

马云评价他:“他的知识结构乱七八糟的,我也不知道有多少是真的,有多少是假的,但听了就是很舒服”。

马东又说:“他最初的几句话你认可了,他自圆其说的力量,就彻底把你带进去”。

无论是谈政治历史,还是人文艺术,高晓松都能找到全新的角度与逻辑,用一个个有趣闻的故事,娓娓道来。同样的故事,经他的口,总能多了几分趣味。

这似乎解释了《晓说》为何会火?离不开高晓松的见多识广,也得益于节目既有知识性也有娱乐性。

而为了能吸引观众眼球,就不能从常规正统去讲故事,得找点另类、与众不同,最好颠覆观众想象的角度。

“发型可以保持中分,但观点绝不保持中立”。

人人皆有言论自由,只是这自由似乎有点过度,出来惊人的言论:郑成功是倭寇,质疑四大发明,汉人没有音乐细胞、明朝三无……

这些言论是否正确,咱不是专家,无法做出评判,但至少可以肯定,的确是做到颠覆观众想象,以至于人们说他是“历史制造机”、“历史发明家”。

在其他节目中,高晓松也有不少争议的地方。

例如在《奇葩大会》中,选手冉高鸣吐槽自己的穷日子,直言:我是穷人,一个追求生活品质的穷人。

结果引来高晓松的不满,直接打断选手的话,说他的三观有问题。

不论选手的话正确与否,但动不动就上升到三观问题,是不是有点过了呢?

再有在节目中说到造字时,先表示老祖宗在造字时把“射”、“矮”弄反了,紧接着又上升到“我们这个民族,已经到了这么明显的都没人校正”的程度。

批判就批判吧,就事论事便可,却要上升到三观、群体乃至民族的层面,姿态太高,未免言过其实,很容易惹来争议。

三、该如何看待高晓松

高晓松为何会被骂?除了他个人言行有争议外,也与观众有关。

高晓松固然是知识派,但随着观众知识水平的提升,大众不会盲目相信,他们也会考证思考。

再加上个人意识的觉醒,人们也爱上发表评论,表达自己的思想,当你言论与观众符合他的认知,便得到认可,但一旦出现不一样的声音,则立马反对乃至抨击。

高晓松恰好如此,当初《晓说》能火,备受无数人追捧,正是他用巧妙地说话艺术,让观众认可他的个人观点。

但凡事皆有度,追求个性与偏见,固然没错,但一旦过火了,便很难刹住车。

观众的不满,不是一次两次发表偏激观点,而是多次积累而成。

所以对于这些知识派的言论,咱们听听便好,不必把他们的话当做真知灼见,也不必对他们过于苛刻抨击,是非对错,咱自己心中自有明断。

四、结语

2019年4月底,《晓说》宣布停播,从12年开始,七年时光,上百期节目,对忠实的观众而言,有太多不舍。

至于原因,高晓松说出了意味深长的话:“任何一件事情在它成为荒诞的事情之前,就要结束它,每件事情都是在它很好的时候,拥有它”。

可见他很清楚,《晓说》已经过了它的黄金时期,与其等到它被人讨厌抨击,还不如提早风光潇洒地撤退。

可身为文艺青年,呐喊批评可不能停,2020年,高晓松带着新节目《探世界》回归观众视线。

这一次他来了一场漫长的旅行,独自走访中美城市,去探访海外华人的故事,聊聊这个城市,聊聊里面的人和事。

未来也许仍有争议之声,但“没有偏见哪来的大师”,他会仍带着“偏见”一直走下去。

只希望他能爱惜自己的羽毛,别枉费一腔才华,跌落神坛沦为笑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