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相约去寻找共同的根……""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作为内蒙古人,这些脍炙人口的草原声音早已深深刻进我们的脑海里,唱不全也总能跟着哼唱两句。但内蒙古高原上还有一种没有歌词的演唱,名为"呼麦",它被称为"天籁之音",美妙而神奇。

"呼麦"的原意为"咽喉",顾名思义是以咽喉收缩发声的方式演唱,它发声原理特殊,能同时唱出"双声部"的效果——使用闭气的方法,巧妙的冲击声带,以形成低沉的气泡音,即低音声部;同时调节舌尖的空隙,进行声音强化,形成清亮的高音声部。一个持续低音加上变换的高音旋律,绝妙的口腔共鸣造就了特殊的呼麦歌咏形式。

而实际上呼麦并不是蒙古族独有,而是阿尔泰山附近许多民族共同的艺术,在各个民族民歌中独树一帜,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据相关资料考证,呼麦的雏形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年前的匈奴时期,最晚产生于蒙古族诞生前后。当时的先民意为模仿自然之声,高山流水、森林瀑布、各类动物,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他们认为这能与自然沟通。

在多年的传承过程中,历史的洪流差点彻底淹没了这呼麦艺术,如今呼麦歌手仅不足百人,具有相当专业水平的可说是寥寥无几。其中,1934年生人道布庆·松迪是最著名的喉音艺术大师,他五岁学呼麦,九岁登台演出,十三岁已达专业水平。松迪大师为喉音艺术倾其一生,完善自身技艺的同时教授6名外国人学习呼麦,他们均已登台演唱。

还有斯琴比力格、宝力达、宝力道、张昭翔、吉日木图等活跃在国内外音乐舞台上的呼麦歌手,他们都在用自己的行动发扬民族艺术,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呼麦做出贡献。

由于高难度的技巧和呼麦无歌词的限制,不仅歌手数量少,呼麦曲目也不甚丰富,代表作品有《蒙古游牧》、《假如我没有你》、《灵魂献给我的礼物》等。曲目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展现风景大美为一类,如《阿尔泰山颂》;模仿可爱动物为一类,如《布谷鸟》;还有赞美草原与骏马为一类,如《四岁的海骝马》。

呼麦不仅适于独唱的艺术,也可用于伴奏。闻名世界的女歌唱家塞柯·纳姆切拉克就曾使用过呼麦伴奏,近年来随着呼麦文化的发扬,也被运用于流行音乐中。

呼麦是古老的民族记忆的回声,是一种净化心灵的艺术,声乐专家形容呼麦为"高如登苍穹之巅,低如下瀚海之底,宽如于大地之边",足见其玄妙。作为蒙古族聚集的内蒙古,弘扬这份喉音艺术,终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事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