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些人的眼里,天空的丰富多彩并不亚于世间。星空、云朵、雪花、风都有着各色面貌,恰如世间千变万化的许多张脸孔。他们追寻星星的轨迹、描摹云朵的形状,并试图将它们的美妙传达给更多的人。

张超就是其中一位。拥有北京师范大学天体物理硕士学位的他目前就职于国家天文台的《中国国家天文》杂志,专业从事科普工作。在读者群中颇受好评的《云与大气现象》便是出自他与另两位好友之手。今年上半年,由张超参与翻译的《云彩收集者手册》中文版也在国内上市,著者是英国赏云协会的创始人加文·普雷特-平尼。张超说,这本书也是他一直以来学习云知识的书籍之一,对于入门来说既简便又有趣。

天文科普达人张超 本文图除署名外均为张超供图

澎湃新闻:能否评论一下《云彩收集者手册》这本书?

张超:这本书有几个特点,第一为图片典型且漂亮,吸引人,并且不会造成困惑。要知道有些云彩类的书用图并不典型。第二,语言轻松有趣,英式的幽默别具一格。第三,计分游戏制度非常吸引人,不知不觉就玩起来了。第四,装帧印刷很好,我很喜欢小开本而精致的书,这本就是。

《云彩收集者手册》,译林出版社 资料图

澎湃新闻:很多人都对你天文专业工作者的日常很好奇,能说说你每天都干什么吗?

张超:作为天文媒体的编辑,其实工作是很累而且充满挑战的,我一天的工作通常是这样的:早晨先浏览了解一些突发天文动态,然后做一些微博的选题,也有时参与微信选题的策划。然后自己也会写一些小文,属于积累性的。这样上午的四个小时工作就很饱满。下午除了常规编辑工作外,还通常有会议,也有时会外出参加活动,或者组织一些小活动。这样下午五个小时也很饱满。到了晚上,有时会花两三个小时做共享天文台相关的公众观测活动,这样晚上三个小时也很饱满。周末有时也有些活动需要组织。是不是觉得我很累啊,确实很累的。

澎湃新闻:你是在什么时候确定了自己对天文的兴趣的?

张超:我是误打误撞上了北师大天文系,本来喜欢生物专业的。天文系的课程又难又枯燥,但实习很特别。刚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就有机会利用专业天文望远镜进行观测拍摄,我自己觉得还不过瘾,还借用过系里专业设备使用,熬了一个晚上。也就是那个晚上,我突然对天文有了感觉。

暮云四合时

澎湃新闻:云朵呢?什么时候喜欢上看云的?

张超:其实对于云朵,每个人都会有兴趣,更像是小时候天然就养成的。而大众从看云到痴迷只需要迈一小步。各种各样的云会比星星更让人疯狂,因为云是千变万化的,给人各种各样的想象,而且往往是瞬息万变。

澎湃新闻:专业的看云,和普通人看形状的看云,有什么不一样?

张超:专业也是看形状,不过除了形状,还要看高低,看与别的云之间的关系,看云的发展变化,还要关注一些云的附属特征部分,关键是还要进行分类记录。

澎湃新闻:现在正是北京天高云淡的秋天,也是许多人认为的北京最好的季节。北京秋天的云有什么特点?

张超:北京秋天的云还是比较有特色的,由于冷锋不断入侵,锋前锋后的云彩变化就会很多,从各种卷云到各种高积云都会出现。北京由于雾霾天多,一年中少有观云的好天气,秋天北风吹过,天空干净之后就可以好好赏云了。

澎湃新闻:有时候我们到了在海边或是山上,发现云会格外好看,这是什么道理?

张超:海边和山上有时会出现一些特殊的云,值得期待,比如山上的帽子云,荚状云,碎层云、旗云等地形云,别的地方不容易看到。海边的滚轴云非常稀有,不过即便到海边,一般也很难遇到。

澎湃新闻:飞机上适合看云吗?从飞机上看云和地面看有什么不一样?

张超:飞机上绝对是看云的好地方,效率非常高,而且可以看到云顶特征,还有机会看到和地面上不一样的光晕现象。观云者不会放过每一次坐飞机的机会。

澎湃新闻:你见过最奇特的云是什么样子的?

张超:我见过最奇特的云是那些不好归类但是形态引人注目的云,比如我看见过三角形的孤立高积云,也看见过逗号般向上发展的积云,都还没有理解应该如何称呼它们。

形状奇怪的云

澎湃新闻:国内有哪些适合观云的旅行目的地?

张超:西藏、青海、云南、内蒙、新疆、还有东北的一些地方。内蒙那种大平原适合看大雷暴,非常爽。新疆的伊犁河谷、阿勒泰,这些地方水汽够,又有大平原,还有落差很高的山,也都非常不错。

澎湃新闻:就你所知,现在国际上有多少云种?

张超:目前国际上把云分为80多种,加上一些特殊的云大概有100多种。其实这里面也有一些漏洞。因为如果一定要对云细分的话,云的种类绝对不只现在这些,肯定有一些云的结构形态是很特殊的,它们的形成也一定是有特殊原因,这些特殊的云也应该去记录它。现在我开始记录一些本来是同一种云,但形态各有不同的云。举个例子,比如都是波状云,一条一条的,有的波状云像棉花一样不是很光滑,有的波状云则是在波状之间还会拉出细丝。

澎湃新闻:现在国内喜欢看云的人多吗?你对国内的天文爱好者族群有怎样的了解,能否谈谈近年来这项小众爱好在国内的发展?

张超:国内的天文爱好者群体只有十万左右,其中还包括了拍摄星空的摄影爱好者。即便如此,在全世界看来,这也是个非常庞大的天文群体了。但天文受众群有个特点是,与其他群体的交融稍微少一些。不像喜欢动物的人,很可能也喜欢植物,反过来也成立。

这些年有大量的摄影爱好者进入到天文爱好者的队伍中来,主要是观星。这是由于近10年来数码相机的不断发展。近两三年,手机也逐渐拥有的星空摄影的功能,进一步降低了门槛。对于大众来说,星空摄影是个很好的途经。

澎湃新闻:目前的天文科普还有什么难点?

张超:对于天文科普而言,主要存在三个问题,第一个是天文科普还没有去中心化,去本位化。第二是天文科普还没有明确目的,特别是天文教育领域,比几年前好了点,但还不够明确。第三是天文科普依然是小圈子的思路。做好天文科普工作的关键还是积极转换思路,避免僵化,也不要总是高高在上地做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