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四月二十日,清华大学来了一个他们的校友——朱镕基。朱镕基在这里,与老师同学一起会谈。

这过程中,他告诉了校友们:为什么在《朱镕基讲话实录》中,最后要选择为2003年初的一篇名为《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文章。

朱镕基回到母校受到欢迎

他的记忆里,本来打算选择当年1月27日在第九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值得纪念的五年》。

可是当这本书准备去印刷的时候,朱镕基却改变了主意。

《朱镕基讲话实录》

这个时候,朱镕基只差一个月就准备退休了。75岁的他在寒冬腊月,前去北京市44路公共汽车站北官厅站,探望公交职员们。他在车站,发表了一篇温暖人心的讲话。

他是这样跟职员同志们说的:“同志们,我当过市长,我最重视公共交通运输,我到上海去首先解决的就是交通问题。当时,上海堵车是不得了啊。”

可以看得出来,朱镕基是十分担忧汽车问题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2003年之际,他为何谈起私家车之时,会表示没有必要自己去买个小汽车。

汽车购买增多,成为交通隐患

在他看来,汽车购买泛滥并不是什么好事。在汽车消费日益高涨的表面下,基础设施、交通设施、管理设施等管理水平都跟不上。

而且根据十几年前的统计资料所显示,在2000-2005年这不过的五年的时间中,仅北京这座城市,就增加了327道公路,与之而增的公路里程也高达1099千米,它们的增长率各自为10.9%和8.1%。

北京交通拥挤严重

可是万万没想到,汽车的增长速度比公路长度的还要更高,甚至达到了一个新的阈值。当时,新增的私人用车总量已经是109.6万辆。

朱镕基对此也表示了担忧:“现在我每天就担心两件事:一件事是煤矿不断爆炸、死人;另一件就是交通事故多,不断地死人。”

交通事故的几率并不低,朱镕基卸任的当年,一般以上道路交通事故就到了667507件,因这些事故而死亡的人数为10.4372万人,造成的经济损失为33.7亿元。

车多,事故也多

有人曾经将北京和东京的交通做过比较。北京汽车拥有数大概只是东京的一半多,而且北京市的面积也比东京要大得多,可是车辆的拥堵水平却比东京要严重很多。

按照相关部门记载,我国的667个城市内,其中三分之二的城市在高峰期显现不可忽略的交通拥挤现象。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更是不用说,可以称得上是“车满为患”了。

朱镕基也说:“现在北京交通拥堵得一塌糊涂,2008年怎么开奥运会啊!……上海的汽车数量现在比北京少一半,还到处都塞车,2010年怎么开世博会呀!”

回忆起当时,朱镕基说,那是他在职的时候最后一次公开发表意见。他希望大家能够尽量少买汽车,多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用车辆的使用率。他觉得若是那个时候多一些人听劝,那么现在北京的塞车情况也许就不会到今天的地步。

汽车补贴有弊,能源成了症结

同时他认为,除了汽车私有化之外,汽车补贴也是没有必要做的。

在2006年到2010年这五年时间内,人们对汽车的需求愈发高涨,私人用车数量与日俱增。汽车补贴的用项支出,也伴随着这一现象逐步增加。

不管是汽车零件还是主体,不管是销售环节还是回收环节,都存在着汽车补贴,而这些金额之大,大到以亿元为基础单位。其中最高的单价补贴可以高达12万元。

而补贴的危害,近几年也是愈发得显而易见了:一是,当补贴已经成了习惯,许多汽车公司就只会依靠补贴,致使他们的企业竞争力下降。

二是,大家都为了补贴而造车,而不是为了用户而造车,只想着哪种车辆的哪个环节更能赚到补贴,忽略了真正的用户群体的真实感受和体验,也忽视了现实基础设施是否配套。

三是,骗补的情况愈演愈烈,好的企业就这样被不安好心的企业挤了下去,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对社会而言也会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

而且各地的补贴不同,可能会造成地方保护,有失公序良俗。

18年前,关于汽车补贴的事情,朱镕基就早就已经看透一切了:

说老实话,我就是不赞成每个人都去买小汽车,这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中国就是人多啊,哪一个国家都没有像中国这样,百八十万人口的城市多的是。

怎么能够每家都有一部小汽车?哪个城市都受不了啊,不能这样做。

我不是不主张发展小汽车,可以适当地发展,生活水平高的人可以买汽车,但是政府不要花那么多钱去补助、去推动,这不符合中国的发展方向。

除了不利交通发展、拥有补贴弊端之外,朱镕基认为,能源问题也是汽车行业发展中会产生的。

他说:“去年进口7000万吨原油,还不算成品油走私,某些省走私还相当厉害,现在不知道进口了多少油了,我们自己只生产了1.6亿吨,而消费达到2.6亿吨,这能维持下去吗?”

即使现在汽车能源结构已经转型,能源问题依然也是挥不去的议题。随着传统汽车渐渐淘汰,新能源汽车在近几年之内,马不停蹄地发展了起来,成为了现今大多数的汽车品牌、汽车企业主要推出的汽车类型,国际上也刮起了一波新能源汽车的风向。

工信部做过测试,如果在理想状态以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能够行驶300千米。可若是遭遇部分例外事故,比如说塞车之类的,官方给出的续航数据就并不那么准确了。

尤其是在我国北部,冬天要开暖气,这就是在迅速消耗电量。如果一走一停这样持续下去,能够行驶150千米就是不错的了

也就是说,新能源汽车面临的最关键的难题就是电池续航能力和充电分部位置所造成的阻碍。在城市里也许这个问题并不需要特别担忧。

但随着汽车的普及,农村的私家车使用率也大大增加,可基础设施没有跟上,买了车和没买也差不多。

这也是朱镕基所说的:“小汽车一搞上去,需要一系列的原材料的供应都搞上去,将来一垮下来又全部都垮。”

整顿城市交通,寻求停车规划

私家车的盛行,不仅对个人、对企业、对城市的不利很大,对政府的城市管理也有弊端。

零三年的北京的汽车没有现在多,也不过190多万辆,可那个时候塞车情况却一点也不比现在好多少。朱镕基说:“上海只有100万辆汽车,交通设施也比北京先进,但是还堵车,为什么?管理不好。”

现今我们城市交通管理还是死脑筋:为了适应车变得多,于是路也修得多。可是这样买车→修路→买车→修路的状态会进入一个死局,最终依然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朱镕基在这方面早有经验,他在上海担任市长的时候,就曾经解决上海道路交通的拥堵问题。那时他只有一个念头:“将来从上海任何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不能超过一个小时。”

而他的治理方式主要分为两步:一是以整顿出租车管理为着力点,让上海出租车市场更为有模有样,同时也革新投资条件。

二是出于加强改进上海交通环境的目的,他用了“远近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计划,着重筹划与建设骨干工程,一步步处理上海交通拥挤的冲突。

而放眼全国,朱镕基表示:“在发展公共交通上,我们还有多少事情要做啊!要把公共汽车、长途汽车制造业好好地发展起来,把那些农用车、不合格汽车都淘汰掉,农用车不许上路,公安交通管理要严格。”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也赞同朱镕基的意见,他认为私用车时代来得猝不及防,各方面都做不到完善的准备。

这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城市规划、燃料供应、道路建设、停车场建设以及汽车文化、售后服务,让整个社会处于尴尬境地。

在这其中,停车建设刻不容缓。空间不足、缺少车位已是老生常谈。如果能够加强停车场建设,不但能帮助民众渡过难关、也能有助于城市秩序的良好发展。

虽然这几年,有一些停车问题开始慢慢得到了解决,可是更多的城市依然无法承受停车问题带来的压力,按照估计的车位缺口,全国高达8000万个。

汽车冗余更体现了城市管理是门精细活,特别是在老旧城区,这一现象更考验城市规划能力。

除了汽车问题,另外两个问题也并不能小觑。

汽车房产乐园,三个“过热”担忧

在朱镕基卸任之时,他表述了三个担忧。

第一个担忧和房地产有关:“我讲过房地产的过热,但是我发现绝大多数同志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总是首先来一句话‘总体上都是非常好的’然后说那么一点点的问题。”

其实朱镕基早就针对房地产问题进行一系列的政策调整。九八年,《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和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出台。

这中间有指出:每个家庭的收入是不同的,应该根据具体收入实行相应的住房供应政策。次年六月,朱镕基在《加快住房改革》的文章中再次表明了住房改革之重要。

朱镕基还表示,大家认知里的“城镇化”,本质不过是以十分低廉的价钱买来农民的土地,接着通过一回“调顿”,又令别的国家的人或者是地产商迁入。

而这“城镇化”的举措,将会大大损害了农民的自身利益,而且影响经济发展。

他劝诫银行的职工们必须对这一点有意识,其原因是所有资金流动都要经过银行,而银行存款收入大多来自人民群众

他的第二个担忧来自主题公园:“在国外都没这么搞的,迪斯尼公园,美国有两个、法国有一个、日本有一个。现在主题公园在中国很多地方全冒出来了,外国人自己不出钱,你的地卖给人家很便宜,破坏了国家的土地资源,另外还用你的钱。搞这个东西干什么呀!”

在他认为,主题公园运作成本太多,与之相对的是收入结构简单,游玩的人的消费结构十分单一,可以说是以兴师动众之力来舍本逐末。

而他第三个担忧,也是他一直重复主张过多次的汽车问题:“现在搞汽车也成风。年轻人都以拥有自己的小汽车为荣。我们早就讲过,应该以发展公共交通为主。”

而这些问题的背后,朱镕基总理依靠着自己近半个世纪的在职阅历和金融见地,多次表达了他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忧虑之情。

提防“买车过热”,切勿重蹈覆辙

以上看得出来,朱镕基更多的是以全局的角度观看这个问题:他其实是在担忧经济过热。

卸任前,他最后一次讲话里提及:“希望留在岗位上的同志们,一定要注意不要被大好形势冲昏脑袋。这五年,形势的确很好,我们自己都没有想到会这么好,但是绝不可以盲目地乐观,然后就浮夸,就折腾。……对经济过热一定要从严控制,就是要搞得严一点。”

朱镕基的担忧其实是来自于1993年前后的房地产泡沫。1992年,全国上下建设风气高涨,有关于房地产的相关产业的热情迅速上升。

当年,年初的房地产开发公司有3000多家,而到了1993年就已经增长了四倍之多。因为房地产发展得太快,势头太猛,便出现了当年的房地产泡沫问题

朱镕基在1993年6月揽下了央行行长一职,马上召开了全国银行行长工作会议。他命令当时的所有人在三个月后,以最快的速度将“三热”(亦即股票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的贷款回收。不然的话,这件事将追责到各行行长的领导的职位和个人身上。

当年6月9日,针对全国性高通货膨胀和房地产业的畸形的严峻势态,朱镕基又提出了《加强宏观调控的十三条措施》。

93年下半年,措施慢慢有了成效。在1994 年的时候,房地产的高投资、猛增长的趋势终于有所减缓。

是以,朱镕基在2003年又重申了一遍:“历史上有过这种教训,形势发展都是有周期的。我们不要走历史的老路,这就是我留给同志们的一句话。”

“以现在的情况来说,他当时的意见十分有远见。”曾和朱镕基讲过税法相关知识的财政与经济贸易研究所所长高培勇对朱镕基的想法,表示强烈的赞同。

结语:

朱镕基同志目光如炬,拥有极强的宏观经济决策能力;他深谙人间疾苦和群众心理,说话做事不仅有大将风度,又十分求真务实。

他做事有想法、有冲劲、有气魄、有决心,有着强烈的责任心;他克己复礼,以身作则,严厉但能就事论事,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他是一个言出必行的人民公仆。

好在,朱镕基关心的问题,在今天回过头来再来看,这些已经解决或有了很大改善:中国金融体系更为牢固,成功避开全球金融风暴的肆虐

2006年,农业税全部取消,这被称作中国农村最有决定意义的“松绑”;社会保障覆盖更为广泛,机制更为完善。

我国每届政府在党中央的领导之下,都能够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汉. 一要吃饭 二要建设——读《朱镕基讲话实录》的体会[A]. 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新四军研究(第九辑)[C].: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2017:4.

[2] 庞珍.跟朱镕基学简朴文风——读《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有感[J].秘书,2015(03):11-12.

[3] 高培勇.朱镕基批示1994年财税改革——要坚定不移,坚信不移,坚持不惑[J].中国经济周刊,2014(42):79-8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