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咱们说到蔡锷在袁世凯一再要求下,不得不离开根据地云南,到北京报到。其实,这并非偶然,蔡锷进京是袁世凯一连串计划中的一环,也是他在镇压“二次革命”后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的步骤之一。蔡锷在二次革命中的反应(反对革命党,支持袁世凯)令老袁非常满意的,今天就来谈谈蔡锷在“二次革命”中的表现,以及他为什么会这么做。

刘德华扮演的蔡锷

1913年3月20日,国民党代理事长宋教仁受袁世凯邀请,从上海坐火车去北京共议国事。不料,他在上海火车站遭遇枪击,经过两天抢救无效,不幸逝世。3月25日,蔡锷率先致电袁世凯及各省头脑:“宋君奔走国事十年,缔造共和,功绩尤伟,其学识宏通,尤近今不可多得之才。民国建设方始,凡我同胞,对于特有人才,宜如何保持护惜,以为国家之计。乃各报章,徒以政见之不同,往往刻意攻击,蹈隙逞私,遂演出此等惨剧,既非民国之福,尤为世道不幸。”同时,他呼吁各报纸和新闻媒体,“相戒共守持重,毖后惩前”。蔡锷认为,宋案的背后是有黑手的,暗杀者卑劣的手段应该被谴责,国家秩序不能乱,必须找出凶手,为宋先生报仇,为国家除害。

然而,孙中山于3月25日从日本返回上海后,召开国民党高层会议,一口咬死凶手就是袁世凯,主张采取武装行动。孙中山的主张让许多人吃惊,除了戴季陶,几乎无人附和。黄兴等大多数人都表示反对。不过,袁世凯是宋案元凶的说法却从此开始广泛传播。

面对这种情况,蔡锷再次于4月14日致电大总统和各省都督:“宋案发生,浮言纷起,现在凶犯就获,一经交涉索还归案讯办,自有水落石出之日。克强(黄兴字克强)诸公对于此案极力维持,用心尤苦。乃奸人乐架造蜚语,破坏大局,以大总统之明察,各都督之忠诚,必不为所荧惑。”

这封电报基本表明了蔡锷的立场。第一,他反对各类针对袁世凯的谣言,因为查无实据;第二,他坚持用法律手段彻查这一案件,不赞成诉诸武力;第三,他感谢黄兴为避免出现不愉快行为而做的努力;第四,他请求袁世凯和各省督抚不要受到谣言困扰,应该继续维持原来的做法。可以看出,蔡锷对国民党准备使用武力来解决宋案,是不赞成的,甚至是反对。

5月1日,上海各界人士集会,公开申讨袁世凯杀害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的罪行,并通过五条决议,要求袁世凯下台。对此,蔡锷联合广西都督陆荣廷、四川都督胡景伊、贵州都督唐继尧,致电参众两院及各省都督,认为这种做法“直陷国家于至危极险之境地,殊堪悲愤”。在蔡锷看来,宋案应该待法院查明真相,用法律手段解决;同时借款是政府不得已之举,属于政府行为,经参议院通过,并不是违法举动。反倒是对于上海的集会,蔡锷表示了强烈不满。“乃不逞之徒,莫肯念乱,假托全国公民名义,意在借此大题,以为扰乱破坏之计。试问我国现势,弱息仅存,邦人君子方将戮力同心,相与救亡之不暇,岂堪同室操戈,自召分裂!谁为祸首,即属仇雠,务恳程都督、应民政长查究该会主名,按法惩办。”“万一有人发难,当视为全国公敌,锷等才力纵薄,必不忍艰难缔造之民国,破坏于少数佥壬之手也。”这时候,蔡锷已经开始担忧有人会借着宋案挑起全国的矛盾,甚至是战争。

宋教仁墓

从5月5日到7日,蔡锷一共发了12封电报,分别发给袁世凯、黄兴、孙中山和其他各省都督,呼吁大家保持冷静,要克制,以法律方式解决问题,不要轻启战端。

蔡锷与黄兴是多年好友,相交莫逆。因为孙中山起兵的决心已定,为了维持国民党内部的团结,黄兴也只有支持,便于6月间派密使请蔡锷帮助讨袁,并且写了“寄字远从千里外,论交深在十年前”一联相赠。但蔡锷不为所动,坚决反对起兵。他始终认为,宋案只能靠法律而不是武力来解决,借款应由国会裁决,对总统用兵不仅出师无名,而且是拿国家的命运做赌注。

“二次革命”爆发后,蔡锷痛心疾首。他一方面致电李烈钧、陈炯明等人,晓以利害,劝他们顾全大局,罢兵休战;另一方面致电袁世凯、国务院和参谋部,为之分析形势、出谋划策,希望早日平息兵乱。他在7月17日致袁世凯及国务院及总参谋部的电报中说:“积年痈毒,趁此一决,未始非福。第恐战事延长,蔓延太广,此后殊难收拾……惟恳分饬皖宁,严防分窜,一面分重兵驰赴战地,分头截剿,早日扑灭,以免星火燎原。”蔡锷的态度已经非常明显——反对“二次革命”,反对战争,希望袁世凯能早点平定战乱。由此可见,“二次革命”爆发后,蔡锷明确做出了选择:支持袁世凯,反对孙中山。

“二次革命”示意图

看到蔡锷的表现,袁世凯对蔡锷抱有很不错的看法,觉得蔡锷有可能为自己所用。而且,袁世凯觉得北洋大将们暮气沉沉,需要一点新鲜血液来刺激一下。因此,袁大头对蔡锷进京抱有很大期望,期待蔡锷给自己带来惊喜。

那么,蔡锷又是怎么走到袁世凯的对立面,双方最终兵戎相见呢?

下次我们再聊。

参考资料:

1.曾业英:《蔡锷集》

2.顾则徐:《共和的守护者:蔡锷传》

“许述工作室”查佳峰主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