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太原,这座有2500多年建成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你可能耳熟能详的文物景点,有晋祠、天龙山石窟、蒙山大佛等,但大量散落山间乡野的文物遗迹,你还知道多少呢?从2018年4月开始,一股“讲文物”的热潮突然在太原弥漫开来。
太原文化底蕴丰厚,历史遗存丰富,但大量散落山间乡野的文物遗迹却鲜为人知,甚至谈不上有基本的解读。
全国的情况其实差不多,中国文保基金会的调研表明,在全国各级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中,有解说词的比例仅为12.1%。
为此,中国文保基金会受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委托实施了“价值研究与传播计划”,面向社会公众征集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的解说词,深入挖掘和系统阐释文物的内涵和价值。
作为首批实施该计划的十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太原成为试点。
短短半年多,成效显著。2018年12月27日,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价值研究与传播计划”项目总结推广会在北京举办,太原市文物局副局长冀晓峰在会上详细介绍了实施该项目的具体做法和成果,分享了经验,并被在全国重点推广。
1
面向全社会征集解说词
去年4月9日,太原市文物局和太原媒体联合向全社会发出征文启事,为太原市开放的166处尚无解说词的文保单位征集解说词。
征集令一发出,便获得了极大的社会关注度和参与度,共有200多位来自社会各界的人士报名。其中,太原本地人居多,也有部分外地人。他们的职业五花八门,有工人、农民,有教师、学生,也有公务员和企业员工,还有很多是自由职业者。年龄参差不齐,最长者80多岁,最小的只有11岁。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历史文化爱好者,热爱太原的传统文化。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撰写讲解词,太原市文物局做了很多工作,如组织解说词撰写专题培训班、在中国知网开通资料查询特别通道、各景区景点开设绿色通道等,还成立了微信交流群,包括报名者、主办方和各县区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集结于此,共同研究探讨太原文物故事,解决撰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冀晓峰副局长的办公桌上,放着两大本厚厚的资料,就是当初收到的311篇解说词,但每篇文章都没有署名,只有编号。
“整个评比工作中,参赛作者的名字都不出现,评委按编号发表意见,这样做是为了保证比赛有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冀晓峰说,“而且终评还会重新编号,和初评的编号不一样。”
初评结束后,173篇入围作品在网上公示,并组织网络投票作为终评参考,再次引起网民围观,参与网络投票人数10余万人次。经专家终评,最终产生了25篇优秀作品。
在整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有所收获,即便是没有获奖的参赛者。
53岁的太原市民李建欣说:“我的作品尽管没有获奖,但通过活动更增添了我对于明太原县城的挚爱,因为毕竟在县城里生活了几十年,对其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
2
寻访文物背后的故事
这166处文物古迹多分布在山间乡野,很多撰写者都只是听说过,但不太了解。于是,大家纷纷去自己选取的文物点采风观景,近距离触摸文物、感受历史,并四处查阅资料,寻访隐藏在它们背后的丰富故事。
81岁的陈泽老先生是老晋源人,他的曾祖父陈畏三先生曾经是晚清晋源名士,而作为生他养他的家——“陈畏三旧居”正在名单中。看到征文公告后,陈老先生非常激动,报了名。曾祖父在他3岁时就去世了,往事浑然不知,加之对于解说词撰写要求也不甚明了,陈老先生先是参加解说词撰写培训班,后又查阅《晋水图志》《古太原县城》《晚清优廪生陈畏三轶事》《太原县城历史建筑调查手记》《退想斋日记》等多本历史资料,最终完成了《陈畏三旧居解说词》,荣获大赛三等奖。
山西中医药大学大四学生马晶鑫,在征文名单中看到了儿时的“百草园”——小店石沟观音堂后,欣然报名。他利用周末时间,拿着纸、笔和卷尺来到观音堂,“像一个考古工作者一样测量、拍照、记录”。然后利用闲暇时间去抄碑文,了解那座古老庙堂的历史。只要在村里,每逢长辈,他都要打听关于观音堂的故事,并且经人介绍专程拜访了原南郊区委副书记高华,听他讲述了许多关于老南郊区的历史,接受了老人馈赠的参考资料。在他的努力下,《尘封在太原南郊的文化名片——石沟观音堂》荣获大赛一等奖。
28岁的张亚飞是山西华兴科软有限公司售前支持部的一名工作人员,他热心于太原历史文化,喜欢与志同道合者一同探访文物古迹。他不仅走访了自己撰写的5个文物点,还与其他文友一同探访了小店、迎泽、尖草坪、晋源等区的10多个文保单位。最终,他提交的稿件有3篇被定为合格稿件,《宝刹之地祥光照,梵语佛乐心清净——宝梵寺解说词》荣获大赛三等奖。
在所有参与者中,绝大多数不是文物工作者,他们实地踏勘、翻阅史料、走访问询,满怀的是一份对太原故土的挚爱和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热情。正是由于他们的这种精神、这份执着,才使得那些尘封已久的文化遗产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
3
讲述让影响更为广泛
征集、评选工作结束后,太原市文物局与太原市委宣传部又联合开展了“时代新人说·文明与守望”大型讲述活动,要求以征文获奖的25篇优秀作品为基本素材,讲述太原文物故事。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活动是太原市自发组织的,也是首批十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独有的,并不是“价值研究与传播计划”项目的要求。
整个讲述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市各类行业博物馆讲解员、旅行社导游、热心文物保护的社会人士、长期奋战在文博战线的一线工作者,以及作品原创者等。不到一周的时间,报名人数将近70人。
不过,讲述并不是简单地背稿件就可以,而是需要每个参赛选手对作品反复研读,认真进行二度创作,将4000字左右的稿件精简到1600字。
来自晋祠博物馆的讲解员韩佳敏,讲述的内容是古交南岩石窟。对于这次讲解,她非常重视,但拿到手的却只有一份文字资料,没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如果不了解讲述对象,那就不可能讲好”,于是,她两次前往古交南岩石窟所在地,观察、拍照,以便更好地理解。另外,韩佳敏还在讲述中加入了一些自己对文物、美术、艺术等方面的理解,“我放了几张自己手绘的石窟造像图,能更好地看清造像的衣纹线条等细节部分。”凭着这份认真和努力,最终,韩佳敏在讲述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2018年12月25日,“时代新人说·文明与守望”大型讲述活动决赛在太原市博物馆报告厅举行,吸引了很多市民观看,整个会场挤得满满当当,连过道两旁都站满了人。整个活动还在乐直播平台同步手机直播,同步观看直播的人数达到13.04万,很多观看者留言点赞,影响非常广泛,很多过去鲜为人知的文物景点因为这次讲述活动家喻户晓。
获奖作品《历尽劫波犹崇善,幸有佛光曜并汾——崇善寺大悲殿解说词》的作者王晓明表示:“作为解说词原作者,为宣讲人点赞!崇善寺的历史文物价值,弥足珍贵,期待这一龙城宝贵遗存,通过宣讲为更多人所知悉和游历、欣赏,那将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事情”。
4
持续推进掀起一个个高潮
征集到解说词并不是目的,而是把活动的成果利用起来,传播开去。
“我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通过活动开展的过程,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持续宣传文物景区,不断地掀起活动高潮,吸引最多的人关注和加入,使这个过程真正成为对文物价值研究和阐释的过程、唤醒和活化的过程,从而让那些不为人熟知的文物走进人们的视线,绽放出耀眼的光彩。”冀晓峰表示。
征集解说词、评选、投票、公布、二度创作、讲述……每个环节都是一个宣传过程,持续不断地加深记忆,勾起老百姓心灵深处的东西。还有颁奖环节,对于评选出的获奖者,除了奖金和“太原市最佳文物宣讲人”的称号之外,还有一项特殊的福利,一年内可以免费携带两名同行者游览太原市所有开放的文物景区,并享有博物馆和文物景区聘为志愿讲解员的优先权,这也是一个宣传的过程。
此后,太原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文物专栏、“太原文博”、太原日报等平台还陆续刊发优秀解说词。太原日报专门开辟“讲太原故事扬晋韵唐风”专栏,通过长达半年的时间,持续不断地展示优秀解说词作品,让太原文物故事的讲述恒久绵长。10位金牌讲解员录制的解说词讲述视频也在网络和微信平台陆续展播。图文并茂的解说词汇编作品《讲述——太原市文物景区优秀解说词集萃》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编辑中。征集回的解说词和视频还将被制作成二维码KT板,安放在各个景点当中。游客通过扫描就可以听到语音讲解,看到导览视频。
文明传承、文物保护是一场接力赛。
太原市的实践告诉我们:
只要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力量,最大力度地创新文物传播传承方式,就能够传承好城市文脉,守护好精神家园,树立起文化自信。
(记者南丽江 通讯员陈雅彬)
来源 山西晚报
编辑dan
点好看的人最好看~
1.文章《张亚飞个人资料,干货看这篇!面向公众征集文物讲解词 太原这项工作被全国重点推广》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张亚飞个人资料,干货看这篇!面向公众征集文物讲解词 太原这项工作被全国重点推广》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