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时刻」主题征文 二期#

孩子就是孩子,孩子就该有孩子的样子。

01 全民摇摇乐

平日里从不冒泡的桂姐,近日因为自家娃娃小升初摇号一事,突然化身成了动态狂魔。

逢摇必中

打了鸡血火力全开的桂姐,让我着实一惊。

如今教育普及,娃娃不会没学上,摇号与否真的有那么大的影响吗?

望着刷屏的动态,让一度吃瓜的我也跟着紧张了起来,于是怀着刨根问底(恬不知耻)的求教心理采访了一下桂姐。

一问方知原来义务教育下的小升初择校之路,早已演变为一场各方利益角逐博弈的赛场。

一方唱罢一方登场,在无法完全精准地推演出小升初最优方案及可能出现的政策变故前,全民摇摇乐的时代,几乎所有家长都紧绷着神经与时间赛跑。

更何况,假若有一天取缔了摇号,为了招募优秀学生,学校仍会有其他方法来进行筛选。

对孩子来说,幼儿园择园是一个起点,小学择校是一个起点,小升初择校又是一个起点。

面对这一个又一个的起跑线,作为家长的你必须始终瞪大眼,如果连你都松懈了,那孩子该怎么办?

桂姐的回答让我瞠目。

02 《起跑线》

有别于传统印度电影中的群魔乱舞,《起跑线》的高口碑,建立于跨越国界的教育同理心:

一个为让孩子接受最优教育、赢在起跑线,费尽心机择校给孩子未来铺路的故事。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是片中父母一直奉承的真理,坚信孩子只有进入最好的学校,才算真正赢在起跑线,才能成为一个受人敬仰的"成功人士"。为此他们不择手段的挤入贫民窟去抢占精英学校预留给贫困家庭的学位名额。

但当孩子父亲发现精英学校校长,打着欢迎贫困生入学旗号,却擅卖入学名额时,一家人终于认清了所谓精英的真实嘴脸。

"失去了教育本质,现在教育是门生意了。"遂放弃了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

电影中让各阶层父母趋之若鹜的起跑线,与其说是孩子们的起跑线,倒不如说是针对父母明码标价的起跑线。

"快乐成长"几乎是所有父母对孩子的共同愿景,但随着孩子的成长,有些父母的功利心也在悄然膨胀,不顾孩子想法把自己未能如愿的目标强加在孩子身上,并美其名曰还不是为了你好。

当我们为了一己虚荣,咄咄逼人,一再要求孩子考第一、上名校时,孩子又是否曾要求我们成为全校最有钱的老爸老妈呢?(请家长及时礼貌的请走身边吃瓜的孩子,以免上述话术被孩子效仿后造成不必要的心塞)

在笔炮君看来,功利心并不是坏事,但急功近利绝不是好事。

因为教育是一个润物无声、终身成长的过程,急于求成是教育中最大的禁忌。

相比于不择手段换取的"优质"起跑线,拥有良好的品行与道德才更像是教育的初衷。

03 《我的院长爸爸》

近日,2名小学生的获奖研究课题《茶多酚的抗肿瘤实验研究》一事被翻了出来,卷入了学术造假的质疑风波。

无独有偶,从"昆明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重庆高中生获奖论文与某硕士论文撞图"到如今的"喝茶抗癌",质疑声始终存在,至于两位小朋友研究课题之真伪,不知全貌,不予评论。

其实真正的舆论点在于两位获奖小朋友的父亲——现任某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模式动物研究所所长,国家杂志论文、国内发明专利均120+的博士生导师兼教授:李博士。

正是这位李博士,常年位于学术质疑的舆论中心,加之小朋友的辅导教师恰恰又是李博士的下级,或许这些巧合才是一切质疑声的起因。

当然,未知全貌的我们,依然不予评论。

但就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而言,历年青创赛从不缺"神童"和舆论。

看着"6-BA细胞分裂素"、"螺什么喃什么"、"多模态脑机制"这些身为前浪却闻所未闻的神仙词汇,回忆着同样年龄却在流着鼻涕玩蚂蚁的自己,不禁肝儿颤。

第34届创青赛中学组和小学组的获奖课题

然而在这诸多看似高端的研究课题背后,似乎总有一双无形的大手在暗箱操作着什么,一如小学六年级的陈同学,被曝其大作《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为其父母安排代笔。

造假,是获取权力的一种手段;

荣誉,是稳固权力的一种象征。

当金领阶层中那些毕业于名校的精英全职太太/先生们,全天候十二时辰围绕孩子打造黄金圈式的成长赛道时,有些"钻石阶层"的家长,早已替孩子直接省略了所有过程,空降颁奖台。

而那些常年蹲在实验室、研究所里的硕博研究生,你奋斗20年才取得的成绩,还不及这些仅凭周末课余时间在家搞科研的小朋友们的黄金48小时。

挺秃然的,不是么?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本没毛病,只要合理合法,当然可以选择为孩子提供优质资源及服务。但突破了学术和道德底线的造假,小则破坏了教育公平,加剧了社会教育的群体焦虑,大则从小扭曲了孩子的人生观与教育价值观。

笔炮君倒宁愿相信被曝光时的陈同学,对于父母的安排其实是一脸懵逼的。

毕竟他还只是一个12岁的孩子啊。

04 狼窜吧,少年

还记着"两岁看新闻联播,七岁看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十大孝子"等一众头衔的五道杠黄艺博吗?

还记得身披"奥运女孩"光环万众瞩目的林妙可吗?

左图黄艺博,右图林妙可

时过境迁,如此夺目的两位孩子,在家长盲目的造势与外界无节制的包装下,始终难以获得良好的自我定位,去匹配当下年龄该做的事情。

带着光环早早起飞的两个孩子,一个成绩平平却被同学私下里称年纪轻轻却官场味十足,一个学业滞塞未能如愿抵达理想的院校。

孩子就是孩子,孩子就该有孩子的样子。

违背成长规律,过早的加速只会过早的耗尽孩子的新鲜感与兴趣,反而过早地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上学前,牢记2000个汉字;熟背100首古诗词;会说3门语言,孩子们或许真的可以做到,只是可能并不理解。

然而后果是什么呢?原本该有的天马行空,被一系列固化的芝士黏住了。

成年人的痛苦往往在于过度执着于意义和价值,受迫于社会大环境下的激烈竞争,有些家长便会将自身的痛苦、恐慌与压力不自觉地投映到孩子身上。

具体体现则是"起跑线焦虑"及这一情绪所引发的超前教育、强化教育等所作所为。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扪心自问,强加给孩子这个年纪本不该有的负担,一开始就上飞机跑道,究竟是在给孩子铺路还是挖坑?

或许孩子的成长并不需要这么多成人眼中的意义,每一个孩子都应当被视为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家长的试验品或者自我意志的传承者,一切赢在起跑线、开放特殊通道的做法只是揠苗助长。

又或许当你陪孩子度过了一段"毫无意义"的时光后,反而会发现生活真正的意义。

龟兔赛跑,一开始套我三千圈又何妨,不了了之的比赛才是输。

愿每一位孩子都可以有一次品味童年的履历,而不是终其一生,只闷头赶路。

后记

说到底,什么才是一个娃/成年人真正的起跑线呢?

毋庸置疑,任何人都无法跨越原生家庭去自主地选择投胎点、出生地。

然人生之路漫长,赛道亦不只有一个。

我们应该允许孩子慢慢成长,去匡扶而不是掌控孩子的成长节奏,直到他/她发现属于自己的赛道,然后在每一个新的阶段,引导孩子不断超越上一阶段的自己。

只有给予孩子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与试错成本,孩子的未来才有更多可能。

而对小学差六年毕业的笔炮君来说,一个成年人的起跑线,是在他/她发现自我目标时,有了想要终此一生为之奔跑的那股冲动。

—————不分割就开炮—————

作者:笔炮君

生命不息,笔炮不辍

辩证地侃,温柔地喷

注:原创不易,抄袭、洗稿必将深究。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