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助力,精准扶贫。河南卫视使命类大型公益扶贫节目《脱贫大决战》第三季第六期,河南广电全媒体记者刘雯来到了驻马店新蔡县大宋庄村,探访该村产业孵化脱贫的新模式。探访过程中,刘雯结识了一位大姐王海珍。

早晨6点半,在大宋庄村公益产业扶贫孵化基地,早已等待的刘雯迎来了王海珍。村里流转了300亩土地,一共建了149座大棚,村民们在这里学习掌握科学的种植方法。政府推广这种可循环生态种植蔬菜的模式,旨在让老百姓能通过规范的种植提高收入,达到致富的目的。

王海珍在这里也有自己二分五的地,种植、采摘、装运、售卖,每天摘六筐菜,收入在一百元左右。这些几乎都是她自己完成的:“我都是一分钟当成两分钟来用。”为什么她总是一个人?为什么她的时间不够用?刘雯在帮忙摘菜,卖菜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到事情的真相。

王海珍是一位东北姑娘,来到河南认识了帅气能干的黄参军,俩人都有情意很快便走到了一起。当时的黄参军年轻力壮,王海珍贤惠持家,婚后的小日子过得红火。然而短暂的开心却遭遇了无情的摔打,黄参军在工地上干活的时候,意外从高处跌落摔伤后导致高位瘫痪,一个原本蒸蒸日上的小家庭一夜致贫。

“当时如果我不管他,他就没有这个命了。”提起当时的境况,王海珍满眼的泪水。“我就是想既然我嫁给他了,我就有责任照顾他,如果我走了,孩子们怎么办?他的父母也无法承受这样的打击。”于是,她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这个在风雨中飘摇的家。

王海珍每天照顾丈夫,需要半个小时为其翻一次身,两个小时给尿袋放一次水,一天两次的全身按摩疏通,中午要冲水擦洗,这样的生活已经坚持了11年。

看着面目干净整洁、精神状态好的黄参军,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都离不开妻子的精心照顾。王海珍同时还要孝顺公婆,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更有家里七亩地的耕种劳作,全部都是她一个人在承担。刘雯看到也为之动容:“为了这个家她付出了一切,能够把这么重的担子扛在自己的肩上,真是特别不容易。”

“刚开始他看到我不容易,说只要把儿子和女儿带好,就是抛弃他也不会说什么,听到这些话我心里也很难受。”生活的艰难困苦打败不了坚贞不渝的爱情,王海珍坚信:无论他是什么样子,只要他在,我们就是一个完整的家。

现实的生活确实需要王海珍每天一分钟当成两分钟来用。为了过上好日子,她只能把委屈和泪水藏在心里,只有不停地劳作、奋斗才能好好守住这一个家。“我也习惯了,现在的日子比以前好太多了,村干部都来帮助我,支援我。”除了在蔬菜基地学技术,王海珍家还享受了医疗救助保障,孩子有教育补贴、住宿补贴,丈夫有无劳动力补贴、残疾人双向补贴、低保,家里还享受到了电补。“有了政府的帮助,感觉心里暖暖的,像是有一种动力,推动着往前去发展,对生活更是充满了信心。”没有抱怨,只感受温暖,苦日子在王海珍眼里也倍感珍惜。

一天中,王海珍最快乐的时光,就是陪着丈夫一起话家常:“我就是喜欢你做肉丝面条,我都能吃两碗,现在想喝也喝不上了,只能我自己动手。”没有动情的话语,只有质朴踏实的回忆。

面对丈夫,王海珍偶尔也会流露出女性柔弱的一面,“你看我的手粗不粗,这都是我辛苦的表现。只要你知足都中,辛苦不辛苦我没有怨言。”黄参军捧起王海珍的手,心疼和幸福溢满了眼。

“现在我最操心的是儿子,虽然他调皮,但也会跟我说,妈妈,爸爸躺在床上这么多年,你真的不容易。”提到儿子,夫妻俩人打心眼里开心,儿子的懂事也让做父母的感动。“这次考试儿子说争取到班里前几名。当我听到儿子说这些话的时候,我真的好高兴,因为我感觉我的付出没有白费。”

做为丈夫,不能给予妻子温暖的怀抱;做为父亲,不能变成儿女坚实的依靠;做为男人,不能成为家里的顶梁柱。黄参军只有无数次的伤心,无数次的自责和无数次的流泪。“不要流泪,你伤心我也会伤心,什么困难都会过去的。”妻子无数次的这样安慰,黄参军明白。他用饱含深情的眼神,默默地看着妻子。

“那么苦的日子我都熬过来了,何况现在生活好得多了,所以咱要有信心,现在政府、村里都在帮咱,怕啥哩。”王海珍对生活充满了希望,而丈夫的支持就是她的奋斗力量。“咱们村里建大棚呢,我准备弄一个大棚,多种些蔬菜多赚些钱,好供咱儿子念书。”

她用自己柔弱却坚实的肩膀挑起家庭的重担,额角的皱纹、发隙的白发写满了人生的沧桑,爱是无声无息和不离不弃。她用自己粗糙却温柔的双手托起生活的希望,内心的善良、勇敢的担当开启了对幸福的向往,信念是无时无刻和坚定不移。

王海珍对在示范基地种菜深有体会,人家都说“一亩园,十亩田”,一亩地种蔬菜的话能收入一万多元,能抵四五亩地的收益。“我也想弄蔬菜棚,只要管理得当,肯定有更多的收益,我们的生活会更好。”但是,目前她只有二分五村里给配的地,现在急需解决的是如何扩大经营?最宝贵的就是时间,家里和田里都需要她,时间不充足,这该怎么办?河南广电记者刘雯能切实的帮她解决问题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