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姓为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三十五位姓氏,在两广和江浙地区有优势。当今潘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52%,总人口大约在687万。

潘的名义

潘有两个来源,其一:潘,一种米汁,可以沐头。就是淘米水,这种米汁十分适合于洗头,可以去污还带香味,相当于今天的洗头用的香波。古时擅长制作潘的氏族被称为潘氏族,潘就是他们的氏族原始图腾,所居住的地方称为潘地,潘地必定近水系,河名自然地称为潘水。随着时间的推移,潘的本义被忽略了,其通用的意义专指河名、地名和姓。北方地区的带潘的河流和地名应是古潘人迁移时曾经驻留过的地方。

其二:潘是番的演化字。番,是一种兽足。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番字从采从田,田像兽张开的掌形,田还表示兽足着地的土地之义。古文中确实也有足部的蹯,同番。番有pān和 fān 两音,说明最早的番应出自南方。最早的番人应是崇拜足的氏族,并作为氏族的原始图腾和氏族之名。后来,番人中有建立了城堡的分支,遂在番字边加邑成为鄱,这支氏族也成了鄱氏族;居于水边旁草又茂盛的分支,遂在番字上加艹加水成为藩氏族;而多数居于水边的人群则添水部称为潘,河名为潘水,族人成为潘氏族,以潘命居地名。由于潘氏族比其他番氏族强大并且发展快,最终建立潘国,形成了南方著名的潘姓。事实上,近代考古中已经发现了这一神秘的关系,在河南固始地区古潘国地出土的文物中的铭文刻的是番字,而非潘字,可证!

潘姓起源

潘姓始祖——季孙(左)、潘崇(右)

潘姓的起源与演变主要有三:

一、出自姚姓

舜由于生于姚墟又姓姚。姚墟在今河南濮阳西的濮城镇,近山东鄄城。姚墟盛产桃,姚人以桃树为图腾,姚以兆为姓,兆即占卜时以火灸龟甲产生裂痕如象形兆字,舜擅长占卜,故以姚为姓。舜建都潘,古城大约在今北京延庆县东北。后来舜部落南迁于山西永济,潘地也移到今陕西兴平北,接近古毕国之地。在商朝时,舜的后裔在潘地建立了潘子国,直到商朝末被周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姚姓潘国,势弱国小,不见于经传,姚姓潘人事实上已湮没于姬姓潘人之中。姚姓潘氏的历史也有近3100年。

二、出自姬姓

商末周文王灭姚姓潘国,把潘地封与其子毕公高之季子季孙(亦作季伯),是为姬姓潘国。潘人随后东迁到河南洛阳东的潘城,再东迁到河南商丘西北之潘侯集,最后南迁到近楚国的潘乡,即今河南固始。姬姓潘国也势弱国小,不见于经传,春秋时为楚国所吞并。姬姓潘氏的历史至少有2800多年。晋哀侯的大夫潘父,姬姓,应是这支潘姓之后。

三、出自芈姓

春秋时楚国占领潘国,成为楚国一邑,子孙以邑为氏。一说楚国潘姓是以字为氏,楚成王时太子商臣之师潘崇为芈姓潘氏之始祖,潘为其字。其子潘尫,其孙潘党均为楚国大夫。芈姓潘氏是组成潘姓人群的最重要成分,当代潘姓多认潘崇为其族之始祖。芈姓潘氏其历史至少也有2600多年。

外族基因融入

我国的潘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外族加入潘姓群体的主要事件有:北方地区的民族有东汉武都氐族有潘姓,南北朝鲜卑族破多罗氏族改为潘姓,宋朝西夏国党项族有潘姓,清朝满洲八旗姓也有潘姓。南方地区的民族有东汉五溪蛮有潘姓,三国时江南山越族有潘姓,五代时溆州蛮有潘姓,宋时抚水蛮有潘姓。这些少数民族与汉人混居被同化,除了一部分成为壮、瑶、苗、仫佬、水、土家等族的先民外,多数融入到南方汉族中,南方潘姓人数众多与这种互相融入有直接的关系。

潘姓分布

潘姓分布频率图

当代潘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西、广东、浙江、江苏、贵州,这五省大约占潘姓总人口的43.1%,其次分布于安徽、山东、河南、四川、湖北、湖南,这六省又集中了27.2%的潘姓人口。安徽为当代潘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潘姓总人口的11%。全国潘姓的分布形成了南部粤桂、东部皖苏浙二块潘姓聚集区。

潘姓血型

潘姓人群的血型分布

潘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

O型占34.5%,A型占28.4%,B型占28.5%,AB型占8.6%。

潘姓名人

潘安

潘安(潘岳,公元247年—公元300年),字安仁,出生于今河南巩义,西晋著名文学家,是中国古代十大美男子之首,古代花样美男的代称,与石崇、陆机、刘琨、左思等并为“金谷二十四友”。少年时随父宦游多地。二十余岁入仕,供职权臣贾充幕府,后历任京官,因作赋颂扬晋武帝躬耕藉田显露才华被当权者左迁河阳县令。魏晋第一流的文学家,其作品《秋兴赋》《闲居赋》《藉田赋》文字优美,富有感情,是当时顶峰。

潘季驯

潘季驯(1521年—1595年),字时良,号印川。明朝中期官员、水利学家。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潘季驯登进士第,曾于江西、广东等地任职。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开始,到万历二十年(1592年)止,他奉三朝简命,先后四次出任总理河道都御史,主持治理黄河和运河,前后持续二十七年,为明代治河诸臣在官最长者,潘季驯在长期的治河实践中,他吸取前人成果,全面总结了中国历史上治河实践中的丰富经验,提出“以河治河,以水攻沙”的思想,发明“束水冲沙法”,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治黄”思想和实践,为中国古代的治河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潘振承

潘振承(1714年—1788年),“承”一作“成”,字逊贤,号文岩,又名启。潘振承早年家贫,习商贾。青年自闽入粤,从事海外贸易。曾往吕宋三次,贩卖丝茶。后在粤为十三行陈姓行商司事,深受信任,被委以全权。陈姓行商获利归里,潘振承遂开设同文行,承充行商。由于诚信经营、眼界开阔、经营有方、敢为人先,积累了雄厚的财富足可敌国,被《法国杂志》评为十八世纪“世界首富”。

潘姓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潘姓的郡望主要有广宗、河南、荥阳、豫章等。潘姓的堂号有荥阳、黄门等。“黄门”堂号典出晋朝的潘岳,潘岳在任河阳令时,在县中满种桃李,一时传为美谈。后来官至给事黄门侍郎,擅长诗赋,词藻艳丽,和大诗人陆机合称“潘陆”。

潘姓的重要楹联有五副:

友文佛子;世长天才。

功推武惠;绩著司空。

栽花满县;画墨成仙。

赋重安仁;诗称邠老。

南峙秀文峰,雾合烟云资豹变;西流环武水,涛兼雷雨助蛟龙。

家训格言:清朝出了一位潘姓大人物,这就是道光时期的体仁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潘世恩,乾隆时状元,曾任续办《四库全书》总裁官等,他的家训《潘文恭遗训》见于《清史稿》,所训多为自己的处世为人、读书做官经验的总结,深得当时士大夫阶层的赞赏,实也可为今人所借鉴。潘世恩教子为人,要求“勿妄语,勿戏谑,勿师心自用,勿衿己长,勿议人短”,“功夫勿间断,书籍勿随手抛弃,坐立勿欹斜,见尊长勿惰慢、勿谗言,待童仆勿苛刻”。读书则主张“逐句体贴,勿轻易放过,庶于身心有益”,“断不可有浮躁之气”。居官则遵守“矢勤矢慎,实力实心,始终如一”,留心人物,顾全大局。立身则铭记“光明坦白,仰不愧,俯不怍”等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