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为何称“人日”?古人过人日,有哪些讲究与禁忌?正月初七,曾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可惜现代很多人已将其遗忘!

农历正月初七,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人日。人日,又称人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只是,这个节日现代人已知之甚少。那么,正月初七为何称“人日”?古人过人日,又有哪些习俗与禁忌呢?且听老黄为你道来。

在西方的神话传说中,天地万物是上帝用自己的能力创造的,上帝用六天创造了组成万物的各种要素,第七天上帝休工,是为安息日。

与西方相类的是,中国的古代[神话中,也有类似的创世记载。传说女娲初创世,从正月初一到初六依次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正月初七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称为人日。

中国过人日的习俗,大概始于汉代。东方朔在其《占年书》中说:“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皆晴明温和,为蕃息安泰之候,阴寒惨烈,为疾病衰耗。”

魏晋以后,人日逐渐从单一的占卜活动,发展成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内容的结合性节日,且渐渐有了自身的节日习俗。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

由上述记载可以看出,早在南北朝时代,人日就有了许多节庆习俗:

其一是喝七宝羹。七宝羹与八宝粥相似,只是,七宝羹所用的食材,是七种新鲜的节令蔬菜,然后加上米粉做成汤羹来食用。

其二是戴人胜。人胜指的是人形的饰物。人日节时,人们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或戴于头上,或贴于屏风等处。

其三是互赠花胜。花胜亦作“华胜”,系古代妇女的花形首饰,以剪彩为之。梁简文帝《眼明囊赋》:“杂花胜而成疏,依步摇而相逼。”人日时节,人们会制作各种花胜,相互馈赠,互致祝福。

其四是登高赋诗。一般情况下,正月初七多是晴朗天气。清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人日》:“初七日谓之人日。是日天气清明者,则人生繁衍。”人日晴朗,不仅可以出游赋诗,还预示着新的一年,人类的生育旺盛、繁衍不息。

如果人日逢阴雨,则被视为不祥。东方朔的《占年书》中说:“人日晴,所生之物蕃育;若逢阴雨,则有灾。”比如杜甫《人日两篇》之一中就有这样的忧时之句:“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阴时。”表达了诗人忧心年成,恐怕丰收无望的焦虑。

戴人胜,赠花胜,其主角多为女性,而赋诗而游,则多为文人所拥趸。这一传统得到不断传承,并被发扬光大。人日节文人墨客纷纷登高赋诗,以抒情怀。这种情怀,多有怀人思乡之语。

比如,隋薛道衡的《人日思归》: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河东汾阴(今山西省荣河县东北)人,历仕北周、北齐。入隋,官至司隶大夫,颇有才名。薛道衡在隋初作过聘陈内史,这首诗可能就是薛道衡聘陈时在江南作。

《隋唐嘉话》记载:“薛道衡聘陈,为《人日》诗云:‘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南人嗤之曰:‘是底言?谁谓此虏解作诗!’又云:‘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乃喜曰:‘名下固无虚士’。”

《人日思归》是一首思乡诗,该诗使用平实自然的语言道出度日如年的心情,表现出对家乡的思念却又身不由己的苦恼。薛道衡虽是北人,诗风却颇受南方影响,情词清丽,委婉动人。

唐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看,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遇,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人日寄杜二拾遗》是高适晚年在蜀州(今四川崇州)任刺史时创作的一首诗。此诗表达了作者对故友杜甫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的感怀之句,证明唐代的人日节,已不仅仅专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层思亲念友的气氛。

唐陆龟蒙的《人日代客子(是日立春)》:

人日兼春日,长怀复短怀。

遥知双彩胜,并在一金钗。

北宋蔡襄的《人日立春舟行寄福州燕二司封》:

清溪潮上送行船,回望高城隔晓烟。

景色似看名画展,醉魂犹忆寿杯传。

春盘食菜思三九,人日书幡诵百千。

南国逢君唯道旧,后时何处笑今年。

人日那天恰逢立春,双节同庆。今年的立春在正月初四,与人日相隔三天,但是,春的气息不减。期待明天,仍是个春和景明的晴朗日。

(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