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图片均由视觉中国供图

又是一年岁末,回首2021,心中会有怎样的感慨?是站在天安门广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激情豪迈;是见证大湾区建设愿当“桥梁”的赤子之情;是目睹中国冰雪健儿备战冬奥会的顽强拼搏信心满满;是助力乡村振兴为邻里乡亲的质朴情怀;是陪伴孩子成长的苦乐酸甜……每一个你的踏实努力,成就不平凡的2021年。

—————

站在百年庆典的广场 我们将如何为历史注解

任天来

我是个喜欢构建意义感的人,比如:在凌晨3点爬起来,在零下五六摄氏度的夜晚,用一个半小时躺在草坪上,瞪大双眼捕捉一年一度的双子座流星雨。不过,个人构建的意义感就像流星一样,在完成其使命后转瞬即逝、不留痕迹。

2019年高三备考时,有人问起我未来想去哪里读大学?我毫不犹豫地说:“去北京啊!你想想,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21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100周年,2022年是北京冬奥会……能够在北京亲身经历这些大事,多有意义啊!”听者不以为然,说者早已心潮澎湃。在意义感的强力驱使下,我在高三备考的赛道上不停奔跑,当知道自己考取中国人民大学时,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2019年9月,我从家乡遵义出发,和父母一起坐了25个小时火车来到北京,拖着行李一进学校东门,“实事求是”四个字就映入眼帘。我四下环望,作为“红城”儿女,红色基因的归属感与亲切感涌上心头。

按照自己设定的意义感轨迹,2019年10月1日,我和室友凌晨5点爬起来参与学校的国庆升旗仪式。看着国旗在晨光中缓缓升起,大家热血沸腾,为祖国的繁荣强大而自豪。随后,我们一起在教室观看群众游行直播,当画面里出现本校师生参与的“众志成城”方阵时,我一边拿起手机抓拍大家兴奋的表情,一边暗想:何时自己也能在天安门广场经历这样的盛况呢?

2021年3月的一天,当我得知自己有机会参与建党百年的广场活动时,连忙小心翼翼地填写个人信息,提交后长长舒了口气,心中充满惊喜与期待。

我们开展了为期近百天的训练。我们每天早上一睁眼,第一件事就是把练习篇目背一遍。为了提升核心力量,改善声音状态,我们采用“高抬腿+朗诵”“平板支撑+朗诵”等方式进行训练。

进入千人合训后,所有人不再以学校为单位,而是被打乱重组,成为单独的个体。耳边陌生的声音奏起交响曲,刚开始合练时我总是迟疑地慢半拍,这样的不确定让我有些泄气。

带着迷茫与困惑,我踱步至校史馆,陈列墙上的《陕北公学校歌》赋予我信心。1937年,陕北公学的前辈在宝塔山下团聚,将民族命运担在双肩,见证和实现“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的豪迈预言。如今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没有理由因眼前的困难而懈怠,想到这里,自己的心中多了一分笃定。

训练有条不紊地进行。倒计时一个月时,献词团与合唱团一起举行了政治生日活动。在《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歌声中,50名合唱指挥手举党旗国旗从队伍中穿过,我们纷纷伸出手托举旗帜,那时手中流动的似乎不是红旗,而是对党的衷心祝福,是作为中国青年的自豪感、使命感。我们兴奋地跳跃起来触摸旗面,手指间余留阳光的温度。

7月1日,我们深夜两点出发,乘坐巴士、经过严格安检来到广场。途经前门时,太阳恰好升起,我们一同唱响《歌唱祖国》中的“东方太阳,正在升起,人民共和国正在成长”。当时的我真心觉得,天公作美,盛世安康。

大会开始,童声唱响“唱支山歌给党听”,我的思绪飘向大江南北,仿佛看见了不同地方屏息凝神倾听歌唱的家人、同学、朋友们……空中战机呼啸而过,城楼下礼炮声震耳欲聋,长安街上的步伐声干脆有力,掌声、欢呼声贯穿长安街,经久不息。那一刻,意义感达到顶峰,澎湃的心情融入奔流不止的热泪。

集体活动的高光时刻不是天边流星,而是我生命中不可磨灭的烙印。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代表献词中回顾的百年历史,字里行间铿锵有力,让人久久难忘。如今,新的百年已缓缓铺陈开来,我们将如何为这历史注解?实践给我以生动的答案。

2021年7月,我参与了学校的“案例中国”项目,与同学们一起到河北省张家口市进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专题调研。作为一名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是师长的殷切嘱托,是母校学子代代相传的踏实作风,是对校训“实事求是”的有力践行。调研过程中,我们深入田间地头,与耄耋老人谈论乡村变迁,向村干部分析产业基础,同返乡青年共话未来发展,贴近世间百态,感悟人情冷暖。所学知识不再是空中楼阁,而变成了研究乡村经济建设的重要经验。

生于乡土,长于乡土,投身于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事业,这是我作为乡土儿女的情结,也是我在新的百年努力续写的意义感。

—————

大湾区青年:我想充当港澳青年走向内地的“桥”

曾祥盛

2018年,在暨南大学读完广告学专业,我听从家人意见回到了香港。初入职场,却总找不到满意的机会。在当时香港的就业环境下,内地名校学历的含金量并未得到充分认识,很多本地工作根本不给我尝试的机会。2019年,经历了一系列风波,我忽然意识到:我的机会和使命在更大的舞台上。正是这个念头,造就了今天在大湾区奋斗的我。

在内地与香港来往生活的经历,让我看到了横亘在香港青年与内地环境之间的“认知鸿沟”。产生这道鸿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香港青年缺乏机会了解内地的途径。这一现状加深了香港青年对内地的刻板印象,也影响了他们在更宽广的天地之间挥洒青春。

以报考大学为例,很多香港学生都有前往内地攻读学位的想法,然而,相当一部分人在收集信息这一步就草草放弃了求学计划——他们既不了解如何参加内地的选拔考试,也不知道如何开展针对性的学习。这让我回想起了2014年的自己。香港学生想上内地大学要参加港澳台联考,然而,在香港的高中里,我们很难得到相应的备考知识。当时,一心求学的我只得寻求所谓“专业”培训机构的帮助,但这些机构往往收费高昂,提供的帮助也未必有多可靠。

和同龄港人相比,我已经算是比较了解内地。相比之下,其他香港青年要到内地升学、毕业、就业,只会更加艰难。顺着自己的经历,我找到了“内地升学教育”这个增进香港青年对内地了解的“突破点”,由此也为我的事业打开新局面。

经过调研与筹备,我与志同道合的伙伴达成共识,决心创办一家内地升学教育机构。恰在此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对有志在更大的舞台上取得成就的港澳青年而言,“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充满了想象空间,也颇具魅力。因此,我们决定在大湾区的“几何中心”广州南沙创立教育公司,充分利用南沙在青创、教育等领域的资源,帮助港澳台乃至海外的优秀青年在内地升学。

创业当然不会一帆风顺,大湾区公司多、机遇多,竞争和困难也多。有的伙伴无法坚持下去、就会选择离开。当分道扬镳已成定局,我们只能送上祝福。和朋友一起创业,谁都很难大公无私。为此,我总是对同事、朋友们的包容怀有一份感恩。在私谊与公事之间,“大湾区青年”是我们共同的身份。朝着梦想共同努力,为我们塑造了工作与生活上的稳定边界。

不过,创业也并非全是苦涩,在开拓市场、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我们在内地的市场环境中得到了许多帮助,也汲取了不少互联网运营的宝贵经验。利用“小鹅通”这类在线课程管理平台,我们可以灵活集合线上的课程销售和线下的活动管理,这让我们体会到了内地营商环境的便利,也为我们注入了打通渠道、做大做强的信心。在处理课程付款事宜时,我看到许多香港学员学会了用微信扫码支付,并在手机里和内地同学交上了朋友。这些“大湾区范儿”的生活方式,也从侧面让我们看到了自己在香港与内地之间“架桥”取得的成果。

在某种程度上,我之所以选择在大湾区创业,正是因为内地的互联网科技进步,让我看到了生产与生活的无限可能。对香港青年而言,只有开阔视野,跟上时代,才能为自己、为香港找到更长远的发展方向。接下来,我们计划继续深耕互联网业务,攻坚视频号等短视频内容,从而让香港青年能以更便利的方式得到升学支持,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开展业务,也能让香港青年更直观地看到内地的进步与发展。

当下,我们正和南沙区的相关部门和企业合作,把我们擅长的升学领域和他们擅长的职业培训领域结合起来,不断丰富香港学生在内地发展的技能。长远来看,我希望把这项事业的社会效益放大,把我们的培训机构打造成一个完整的港澳青年人才链,为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打造一个成熟的模板。如果这个模板能够得到市场验证,就能持续为大湾区建设输送人才。在这个过程中,港澳青年也能对大湾区产生更深的归属感。

我的事业始于我对发展前景的困惑,无数港澳青年也有类似的困惑。我们的创业努力,既是在为消除看不见的“壁障”作出贡献,也是在为同龄人和下一代开拓更广阔的前景。我相信,在这个不平凡的时代里,我们这些“大湾区青年”的微小努力,不仅会架起一座座联通大湾区各地的桥梁,也能为大湾区架起通往世界的桥梁。

—————

我眼中的乡村振兴,是一个个需要被关注的个体

甘岁月

从大学毕业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0年,我在基层的工作也从教育系统转换到行政部门,虽经历多种身份角色的转变,但手头工作大多和乡村有紧密联系,一路上见证了乡村发生的巨变。

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到如今投身乡村振兴工作,许多事情刻骨铭心。2018年,我在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杨柳镇杨家寨村当“包村局长”,位于山顶上的杨家寨,是全县最“冻人”的村寨之一。12月底,天空已经飘起了雪花,整个村寨很快进入了冬眠。我们攻坚队的小伙伴正在村委会商量道路交通安全管制的事情,突然接到村民的电话,说他88岁的老父亲不见了。

漫天飞雪中,我们通过“村村响”大喇叭号召群众帮忙找人。乡亲们从四面八方赶过来,甚至临近村的一部分群众也参与进来。凛冽的寒风中,搜索的范围从原点不断扩大,从下午5点多到晚上10点多,200多名乡亲不断坚持着,等到天刚蒙蒙亮的时候,由年轻人组成的几支小分队又出发了。考虑到老人家的年龄和身体,我们又从远到近逆向搜救,快中午12点的时候,在一条多年未走的山道下的石缝里,找到了已经去世的老人家。

最后的结果让人悲伤。这几年走过不少村庄,如果说以前乡村是“386199”部队,那么现在“3861”这部分人已经出来了,剩下更多的是老年人。怎样才能不重复那段搜救的悲剧,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如何让乡村老人享受信息时代的红利,而不是被“数字鸿沟”无情抛弃,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比如村头寨尾的“天眼工程”,重要道路节点上的“雪亮工程”,或者各家各户的视频监控,都能改善老年人的处境。在不割裂乡村原有社会结构的基础上,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乡村,才能让乡村老人更有保障。

乡村振兴工作,留守老人和留守未成年人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但在留守未成年人中,有一个很特殊的类别,就是事实无人抚养未成年人。2021年年初,团市委要求各级团干部深入基层一线调研。我选的题目就是关于留守未成年人的。记得在沿河县思源社区、印江县罗场乡、松桃县永安乡等地调研时,发现脱贫攻坚战胜利后,许多保障性政策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和增强,比如将事实无人抚养未成年人纳入孤儿补助等,特殊困境青少年在就学等方面的保障措施也更加具体。

但是,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针对事实无人抚养未成年人的补助,在政府发放到位后,有些亲人并没有把钱完全花在孩子身上,孩子生活质量和预期的有差距,而且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关心关爱的不足,不少孩子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自卑、敏感、不自信甚至有暴力倾向。

于是,我开始琢磨谋划一个公益项目,既着力于解决孩子们短期的实际困难,更着力于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最后形成了“铜仁青少年关爱计划”。从项目的完善到倡议书的起草,从宣传推广到回应捐赠者的质疑、动员会的召开,那段时间我们不停地在打电话、对接资源、四处化缘、培训志愿者,一个月下来的通话时长超过3000分钟,电话费高达四五百元。熬夜、加班、开会、对接连轴转,人在崩溃的边缘挣扎和坚持着,常常反问自己图什么?一个朋友开玩笑说,你还关心留守儿童,你自己的娃都成留守儿童了!蓦然间才发现真的一个多月没有回过一次家,只能通过视频的方式看着他们一点点长大。

有工作人员告诉我,当为小朋友们搞“集体生日”时,有孩子说这是他长这么大吃的第一块生日蛋糕。也许很多人司空见惯的东西,对这些孩子来说都是意义重大的第一次。通过持续地开展关怀活动,部分学校团委、少先队老师向我们反馈,明显感觉孩子们更乐观了些。

真正做成一件事太不容易,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支持你的想法,也不能奢求所有人都愿意奉献爱心。拿着方案、倡议书到处去推荐、沟通,可能遇到冷嘲热讽,也会吃闭门羹,但更多时候人们的积极参与,支撑着我们把工作做好。

如果你问我眼中的乡村振兴是什么?我会说是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有效衔接,同时,我也认为是去关注一个个被需要的个体,不管是老人还是未成年人。因为乡村是由一个个村庄、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只有做好了人的工作,才能让乡村成为老百姓美好生活的归宿。也许我自己做的并不多,但我始终相信,每一点努力,都是乡村振兴交响乐中的一个音符!

(作者系团铜仁市委副书记)

—————

他们信心满满 只待北京冬奥会来临

慈鑫

当北京进入2021年的数九寒天,也意味着,2022年冬奥会真的不远了。中国冰雪健儿备战冬奥会的冲刺,也就到了最后阶段。在这一年里,作为体育记者,我看到了阔别国际赛场近两年的中国短道队王者归来、看到了伤愈复出的隋文静/韩聪渐入佳境、看到了谷爱凌成就三冠王、看到了中国冰雪项目接连实现的历史突破……可以说,中国冰雪健儿已经在这一年吹响了冲锋号角,令人对他们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有望展现的英姿充满期待。

由于中国冰雪项目基础薄弱,比如冬奥会70%以上的雪上项目,此前中国都没有开展,加上运动员的伤病、状态起伏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等影响,当冬奥会备战进行到冲刺阶段的时候,很多人对中国运动员在北京冬奥会上的表现都不敢报以太高期望。但真正等到2021年临近结束,回顾这一年中国冰雪健儿的整体表现,却惊喜颇多。

3月,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中国双人滑第一组合——隋文静/韩聪在离开赛场近一年之后再次亮相,夺得银牌,这个成绩实属不易。

双人滑是中国花样滑冰的传统优势项目,自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由申雪/赵宏博首夺铜牌以来,中国队在每届冬奥会的双人滑项目上均有至少一枚奖牌入账,但是金牌只在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上由申雪/赵宏博获得过。隋文静/韩聪少年成名,2018年平昌,他们首次参加冬奥会就获得双人滑银牌,当时与冠军的分差仅有0.43分。不过,由于伤病,平昌冬奥会之后,隋文静和韩聪先后都做了手术,直到今年3月他们重返国际赛场之前,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状态究竟如何。3月的斯德哥尔摩,是隋文静/韩聪在2020至2021赛季的首秀,一举拿下银牌,令人眼前一亮。等到10月进入冬奥赛季之后,隋文静/韩聪连夺两站世界花滑大奖赛冠军,成绩喜人。几天前,韩聪向记者表示,他和隋文静已经恢复了100%的状态。在伤病的包袱终于被彻底甩掉之后,毫无疑问,隋文静/韩聪将是夺得北京冬奥会双人滑项目金牌的最大热门组合。

11月27日,荷兰多德雷赫特,国际滑联2021-2022短道速滑世界杯第四站男子500米决赛,中国选手武大靖以39秒878的成绩夺冠。作为中国短道队现役唯一的冬奥会冠军,武大靖是全队的旗帜性人物,但在备战北京冬奥会的这最后一年,武大靖的状态直到最后阶段才爆发出来。武大靖自己也说,都说比赛时只要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就行,但谁不想拿到好成绩呢?在今年10月开始的短道速滑世界杯分站赛上,前三站比赛武大靖出现个人项目冠军荒,这不仅对他自己的信心是个打击,对整个中国短道队的信心也是一个打击。如果中国短道队缺少了带头人,在冬奥会的表现肯定会蒙上阴影。

好在,武大靖在世界杯分站赛的最后一站完成了自我救赎,也是对全队士气的极大提振。而且,武大靖夺冠的成绩39秒878也是本赛季短道速滑男子500米项目的世界最佳成绩,在武大靖看来,只要自己调整好心态和竞技状态,那么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500米的金牌就应该非他莫属。中国短道队一向是中国代表团在冬奥会赛场夺金的主力,目前中国短道队信心满满,只待北京冬奥会的来临。

北京时间12月18日,在2021年美国A级自由式和单板滑雪职业赛事DewTour赛上,中国选手谷爱凌在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比赛中夺冠,这是她在22天的时间里夺得的第三项冠军,也让自己在北京冬奥会开始前,在冬奥会的三个参赛项目——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坡面障碍技巧和大跳台全部拿到冠军头衔。

滑雪水平高超同时又是学霸的谷爱凌,深受国人喜爱,也是体育记者们最喜欢采访的对象之一。在最近一次采访中,谷爱凌谈到自己为什么要参加三个比赛项目,在记者看来这会让她很疲惫,但在她看来,因为自己热爱滑雪,参加的项目多就可以让自己有更多的滑雪机会,所以她一点不觉得参加的项目多有什么负面影响。不过,这对对手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按照业内的分析,谷爱凌在其参加的三个项目上都有夺金的实力。

在筹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这几年时间里,“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正在中国从口号变为现实,引领冰雪运动普及的中国冰雪竞技实力也在快速提升,在向北京冬奥会冲刺的2021年,这种提升尤其明显。

—————

奔忙劳碌中,陪着四个孩子慢慢长大

初心

2021年5月,国家出台了“三孩政策”。而今年,也是我们家开启四孩生活的第四年。

还记得,当独自去孕检的妻子发来怀上三胞胎的信息时,我正在北大在职研究生的课堂中。由于过于出乎意料,中午我来到未名湖边,呆呆地坐了两个小时。能够预料到,三胞胎的降生,必然会完全改变我和妻子的人生。

家里有四个孩子,快乐自然也会被放大。每天回家开门时,四个孩子纷纷冲上来要抱抱,让我有种无限“被需要”的感觉。当抱着他们小小的身子,听着他们用可爱的声音分享学校发生的趣事,属于成年人的压力仿佛都烟消云散了。

这样“一式四份”养娃的幸福瞬间还有很多。比如,刚上幼儿园的女儿们都会写字了,会说英语了,拿到了人生的第一张奖状,每天都从学校带回作品让我欣赏。儿子虽然才7岁,却已经可以和我进行非常有深度的对话,逻辑清晰,词汇量丰富,超出了我的想象。

他们每一个眼神的变化、每一次嘴角的翘动、每一个词的使用,都让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沉浸在他们的世界里,一切都是快乐的。这让我获得充实的幸福感,也让我有能量去承担和克服一个个现实的压力。

每个人都会有多重社会角色,今年,当四个孩子都到了上学的年龄,我作为父亲、儿子、丈夫、员工的角色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作为父亲,最重要的职责就是陪伴好孩子,教育好孩子。重视孩子的教育,我是认真的。为此,我研究了国内外主要流派的教育理念,从中央单位辞职做教育创业,接触更广泛的孩子和家庭,在更大的范围内检验教育成果。2020年我获得了幼儿教师证,2021年获得了中学语文教师证。

然而,所有这些成果要在四个孩子身上发挥作用,最重要的基础就是付出时间。只有在我陪伴孩子的时间里,他们才能真正从我的专业能力中受益。所以,每天早上、晚上,我都要全身心地陪伴孩子。在这两个时间段里,其他的事情都是排在后面的。

作为儿子,能够给老人增添这么多孙子辈,他们当然开心。只是照顾这么多孩子,没有老人的帮忙是很难完成的。现在我们家生活着九口人:四个孩子,我和老婆,还有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婆。双方老人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虽然都通情达理、互相照应,但毕竟也会有差异,几年下来,老人们也共同承担了不少心理压力。在家庭当中,孩子们确实被放到了中心位置,我对老人的照顾和交流都不多。与孝顺的标准相对照,我还差得很远。

作为丈夫,十几年的恋爱和婚姻生活,并没有让我变得麻木。在心里,我对妻子的爱依然和当初开始谈恋爱时一样,不曾改变。只是在行动上,由于工作和孩子占据了大多数的时间,确实很少安排出单独的时间陪伴妻子,没能很好地了解妻子的工作环境和压力,没能关心和倾听妻子在家庭生活中的担心和忧虑,也没能为她遮风挡雨。对此,我时时心存愧疚。

作为员工,2021年,我结束了创业状态,来到目前的单位,一切从零起步。要跟上年轻人的节奏、完成既定任务,并不容易。而心中的创新梦想,推动着我努力搭建突破现有模式的创新工作平台。因此,时间紧、任务重是常态,往往在照顾孩子入睡后,我又打开电脑,继续鏖战。好在有领导、同事的支持,新局面初见端倪,曙光已映入眼帘。

可以看出,多孩生活会有加倍的快乐幸福,也会带来一定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就我的经验而言,政府可以在吃、住两个方面,提升年轻人的生育意愿。比如,在吃的方面,可以为未成年孩子提供每天必要的牛奶、鸡蛋和其他营养食品。在住的方面,可以考虑按未成年孩子数量给予家庭住房补贴。这两项,是多孩家庭日常生活中最影响幸福指数的因素,特别是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里。只有进一步构建有利于多孩家庭平稳、和谐运行的社会环境,提供更多政策支持,才能形成鼓励生、愿意生的生育氛围。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