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但是我们华夏儿女所崇拜的这位偶像并不姓黄,那为何称之为黄帝呢?我们便需要探知何为“黄”义。

黄,甲骨文有两种形式,

三种释义:

意一:靶心。

造字本义是指古人用赤碣色的泥浆,在箭靶上涂抹出一圈赤碣色的靶心,使之醒目,便于瞄准。有“黄”义可知“廣”(广)是指古代射箭场所。古人常以部落或联盟首领的特长、或前所未有的历史贡献来敬称他们的首领,因此称最早教练射箭习武的首领为“黄帝”。

意二:佩戴玉的人

根据文字学家和考古家的研究,黄是一个象形字,是一种用作佩戴的玉器。我们的祖先,既喜佩玉器,又精工制造玉器,更特别喜爱黄色,是个崇拜黄色、用凰鸟作徽记的氏族,便假借象形字的黄作为黄色的黄,并用“皇”的读音。

意三:吃饱饭的人。

也有人认为,“黄”字是将“田”放在人的腹部位置,形成了一个吃饱肚子而站起来的人形。

依据甲骨文,我们无法准确地定义“黄”的本意。比殷墟甲骨文早了1000多年有一种文字是东夷骨刻文,也记载着“黄”的最初形象。丁再献先生在《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一书中详细地分析了其过程。

炎黄结盟图。左一图像为黄帝,右一图像为炎帝

隶书 篆书 金文 甲骨文 骨刻文 骨刻原图

骨刻文中,黄帝是一个襟怀坦荡、昂首挺胸的方脸男子。他是“炎黄结盟”的主角,也是“黄”字的原型。“黄”字的上部“”正像黄帝插着簪子的发髻,中间的“由”字像黄帝的四方脸,下面的“八”字像黄帝衣服的领口。甲骨文的“黄”字明显是骨刻文的改进,“黄”字头上的发髻写成王冠状的“︿”。金文始写成“廿”,之后成为现代汉字的“黄”。

黄帝的命名,也许就是源于黄帝最直接的面貌,而非史人认为的“有土德之瑞”或“地之色也”。相反,我们之所以认为土地其色黄,是因为黄帝本人为农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华民族崇拜的偶像,才将最珍贵土地认为为黄土地,最可贵的河流称为黄河,最渴望的季节称是金色的收获。“黄”渐渐地便演变为一种人民崇尚的黄色,历代皇家也以黄色为尊。

从骨刻文可知,今天所说的“国字脸”,始于黄帝的“由”形四方脸,面相学认为这种脸型为官禄、有福之相,性格坚毅、果断、勤于奋斗、事业有成,属于男人最完美的脸型。因此,黄帝犹如男神般的存在于华夏儿女们的心中,我们以“帝”称之,代表着我们对祖宗神的敬仰。

一个“黄”字蕴含了华夏民族的多少信念与自豪感,无须说。自是生生不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