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时期,曾有一位普通的金火匠人,他制作出的作品十分特殊,虽然已经过了二三百年的时间,其作品却仍令世人震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金火匠人制出的作品又会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所有人民群众都参加过升国旗仪式,在庄严肃穆的时刻,鲜艳的红旗随风飘扬,沿着旗杆向上缓缓爬升,让每一位中国人都感受到心中的自豪。旗杆是日常生活中常见之物,它的出现年代较早,几乎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如今在各省市内,依然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铁旗杆,它们立在各地,述说着曾经的陈年往事。

山西运城解州关帝庙前,有一对巨大的铁旗杆,它们分别立于甬道的两侧,在铁旗杆附近处,还有一对铁狮及铁人的雕像。陕西省耀县城东的药王山,是唐代名医孙思邈的隐居地,此处药王庙的门前,矗立着两根铁旗杆,它们巍峨壮观,堪称是一处名胜古迹。河南潢川县南城小南海湖畔,原本建有一座三义观,其门前竖立有一对铁旗杆,也是当地一大奇景,数百年来一直吸引游人驻足观看。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我们列举的旗杆,都是完全以铁为材质制成的,并没有木质的旗杆。其实事实也是如此,铁质旗杆的出现年代是在清朝,明朝时期的旗杆基本都是木质结构。明朝与清朝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朝代,无论是从观念还是工艺创作方式而言,两者都存在巨大的悬殊。明朝君王都是实用主义者,因此在规定国家器物规划上,往往会采用价格低廉且容易加工的木头。可是清朝统治者却恰恰相反,他们喜欢做表面文章,希望自己的江山能固若金汤,故此在器物的制作上更倾向于利用铁器,以至于我们现在看到的旗杆都是清代遗留下来的铁旗杆。

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制作旗杆的行当中,也曾出现过一位“状元”,他便是陕西华阴县的金火匠人徐福长。安徽亳州市北关的花戏楼,是清代时期建造的一座戏台,它坐落于大关帝庙之内,是亳州大关帝庙建筑群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花戏楼与山门外两侧,竖立有一对铁旗杆,它们正是徐福长的杰作。铁旗杆共14米高,其圆形截面直径为20厘米,一对铁旗杆共重12000千克,是铸造于清道光元年的物件。铁旗杆看似锈迹斑斑,但近距离观察之后,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它的表面居然还刻有文字,甚至还有云斗、蟠龙、飞凤等图案,堪称是一件古代艺术品。据《安国县志》记载称,亳州大关帝庙的铁旗杆,是以屯土浇筑法建造而成的,该技术在当时十分先进,甚至远远领先西方。

不过遗憾的是,虽然金火匠人徐福长拥有自己独特的绝技,并且还培养了不少徒弟。可徐福长的制作手艺仍然未能全部得到传承,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观念中,金火匠人是“下九流”的行当,其地位仅仅高于戏子,因此非穷苦之人是不会学习该项技艺的。

时至今日,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受到了足够的重视,更多来自于民间的古老手艺得到了传承与发展,让它们重新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不得不说,这的确令我们感到庆幸。

参考资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陕西出版社出版 黄爱民著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