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刊号

曲远河口在郧阳青曲镇弥陀寺村,因曲远河汇入汉江而得名。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曲远河口开始中外闻名,因为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远古人类遗址。青曲镇境内自古就盛产龙骨,尤其是在曲远河口及其周边,村民历来就有挖取龙骨换钱的习惯。所谓龙骨,就是古代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能当中药使用。

  发现了裹在黄土里面的龙骨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的弥陀寺村叫英明大队,大队干部们选中了曲远河口西侧的山梁改地。那时,这道山梁上除长满松树外,还有一所小学堂,因此人们称这里为“学堂梁子”。

  决定在这里改地后,不出几个月的时间,人们就把学校迁移到了山下,学堂梁子上的挖山改地工程随后展开。挖掘面首先从靠江的一边开始,工程设计要求平均削去山脊的高度在5米以上,以形成一大块宽几十米、长几百米的大坪。

  就在施工开始不久,人们就发现了裹在黄土里面的龙骨,而且数量越来越多。由于工程进度催得很紧,所以这些龙骨就一车车夹杂在黄土中被倒进了江滩。至于这些龙骨究竟是古人类的遗骸还是古动物的遗骸,人们不去关心。也有个别社员会在放工时顺手拿走一块龙骨放到家里,以备家人生病时作为单方使用。@秦楚刊号

  1989年,国家开展文物普查,郧县(现为郧阳)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王正华和郧西县文管所的工作人员屈胜民被编为一组,负责普查郧阳城以西的地上地下文物。同年5月18日,两人来到了曲远河口,在向村民们询问时,无意中得知了20多年前在改地时挖出过大量龙骨的情况。在进一步追问下,村民简永才从家里拿出了当时带回家里的一块龙骨,让王正华和屈胜民眼睛一亮。凭经验,他们知道这应该是一块剑齿象的化石,这种动物过去往往与古人类伴生,但大约在1万年前就已经绝迹,如果运气好的话,会在这里发现古人类生活的遗迹。于是,他们找到了民兵连长曹玉,让他带领到学堂梁子上去碰一碰运气。

  眼前的这块地已经被分割承包到户,一大片刚抽完穗的小麦被纵横交错的地界划分为无数小块,想钻进去找化石很不容易。他们转来转去,只找到了一些小块的化石。

  就在他们略感失望时,王正华的眼光被一块两家土地的界石所吸引。这是一块略呈圆球状的钙质结核石疙瘩,表面的钙质结核多处被砸破,发现里面包裹有化石,但只是露出了一点端倪,能星星点点看到一些似乎是牙齿的物质,初步判断应该是某种动物的头骨化石,具体是什么动物,还无法得知。于是,他们将5元钱付给了曹玉,就捧着这块石头回到了城里。@秦楚刊号

“郧县人”石斧

  引起全世界考古学界的轰动

  在当晚的碰头会上,王正华向郧阳博物馆馆长胡文魁汇报了他们的发现,并把化石捧出来上交。大家围绕着这块石头反复观察,一直觉得上面露出的牙齿不像是动物的,而像人牙。第二天,王正华重返发现地曲远河口,在地里又发现了100多件远古人类使用过的石器和动物化石。

  这些化石和石器被一起上交到郧阳地区,博物馆专家在认真研究后也觉得事情非同小可,于是决定向省文物普查办公室报告。

  1989年7月,在省文物普查办公室工作的李天元来到了十堰,花了两天时间才把牙齿上的胶结物剔除干净,使整个齿弓暴露了出来,发现16颗牙齿全在,只是破损较为严重。根据暴露出来的齿弓及牙齿特征,李天元当时就断定这是高等灵长类动物特有的,有可能是远古人类的头骨化石,但也存在是与远古人类极为亲近的古猿类头骨化石的可能性,目前在这里还不能做出精确分析,无法给这块头骨化石下一个准确判断。@秦楚刊号

  头骨化石被带回武汉后,省里的专家也不敢轻易下结论。1989年9月14日晚,李天元带着这件化石标本赴北京,拜访了中科院古人类专家、“北京人”发现者之一的贾兰坡院士。贾老在认真观察这块头骨化石后,说这个发现很重要,让把化石留在中科院做进一步清理后再进行深入研究。

郧阳区青曲镇弥陀寺汉江北岸

  在北京,曾经修整过“蓝田猿人”头骨化石的高级技工对郧阳发现的这块化石进行了长达7天的修理,当全部牙齿及硬腭部分显露出来,暴露出全部牙龄和上颌牙床骨后,贾兰坡初步认定这是距今200万年左右的古人类头骨化石。这个消息顿时给全国带来了惊喜。

  1990年5月,湖北省组织省、地区、县联合考古队,由李天元带队,对曲远河口学堂梁子遗址进行了第一次正式发掘。同年6月15日,考古队员李文森向李天元报告,说就在距上次王正华发现头骨化石点西南3米左右处,又发现了一个圆乎乎的结核块。李天元马上赶去探访,亲自对这个结核块进行挖掘,经过细心剔取,暴露出了化石的特性,当完整地取出后,6颗牙齿在稍微被剔除后就显露了出来。毫无疑问,这又是一件远古人类的头骨化石。人们如获至宝,把这块化石,连同出土的大量伴生动物化石和数百件石器一起,送往了郧县(现为郧阳)武装部的武器仓库里严密看管起来,一个星期后被带回武汉研究。

  很快,这块头骨化石又被送往北京,连同上次的那块头骨化石一起分别命名为一、二号化石。当贾兰坡看到这二号化石比一号化石保存得更完整时,激动地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

  随后,中科院组成了课题研究组对郧阳出土的两块古人类头骨化石进行研究。经过分析,大家认定这两块头骨化石应该属于直立人的类型,根据推断,这是一种生活在距今100余万年前的古人类。

  贾兰坡在听取汇报后认同了这个观点,并正式将其命名为“郧县人”,还提出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我国距今100万年左右古人类遗址遗迹上的空白,而且改变了“人类非洲起源一元说”的结论,证明了亚洲也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随之,这两块完整的头骨化石被定为了国宝级文物。

  消息传开,当即引起全世界考古学界的轰动。1992年,英国《自然》杂志以“郧县人”头骨为封面,刊登了有关“郧县人”的研究论文。接着,世界各大媒体均纷纷报道“郧县人”的发现和研究过程,“郧县人”也自此走进许多国家的教科书。

  此后,世界各国古人类学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郧县人”的研究。2004年10月25日,中法两国的科研人员在武汉联合宣布,“郧县人”头骨化石的三维复原研究取得了成功。

  2008年初,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再次对学堂梁子遗址进行了南水北调淹没区的抢救性发掘,出土的石器和动物化石数以万计。

  证明了“郧县人”智力已接近“北京人”

  1989年,《科技日报》发表新闻,“郧县人”被选为全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

  1990年,《中国文物报》发表新闻,“郧县人”被选为“七五”期间和当年的“双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由国家文物局给郧阳地区博物馆颁发了证书。

  中外科学家在分析曲远河口学堂梁子出土的“郧县人”化石后,认定这是一种晚期直立人,生活在距今100万年前后。又因为这两件头骨化石标本保存得十分完好,脑颅和面颅基本完整,认为它对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秦楚刊号

  经过1990年以来的多次发掘,考古人员在曲远河口学堂梁子文化遗址层中,共出土石片、砍砸器、刮削器、石锤、两面器、手斧等石器达上万件,还挖掘大量与古人类化石伴生的各种哺乳动物化石,对人类进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不仅对直立人与早期智人的发展关系以及南北文化关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而且对古动物群落、古气候演变、古地貌变迁等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与“北京人”相比,“郧县人”不仅早了50万年,而且脑容量值为1065毫升,已经接近“北京人”平均值1075毫升的水平,证明了“郧县人”的智力水平也已经接近“北京人”。@秦楚刊号

  在曲远河口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中出土的石器里,手斧的价值甚至不亚于两块头骨化石的价值。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一位考古学家在世界地图上划了一条被称为莫维线的鸿沟,把东西方古人类的智慧程度与水平一分为二,武断地把西欧和非洲划在线西,而把中国和东亚划在线东。他划分这条线,是在研究了大量世界各地出土的手斧后做出的,其理论依据是手斧的出现时间。手斧与其它原始石器不同,需要一定的击打技巧与方法,而且具有了对称性,表示当时的古人类已经有了一定的美学追求,所以古人类学家一直将手斧作为古人类智慧发展水平的标志性器物之一。因此,他在分析各地出土的手斧后,认为生活在莫维线以西早期人类的智慧萌芽时间,要比古东方人早了许多。然而,他恰恰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当时的东方各国考古学还刚刚起步,地下发掘还处于初步阶段,从地下出土的远古文物还十分有限,因此在当时就如此比较显得十分幼稚。

  事实证明,在“郧县人”遗址中找到手斧,说明了在100万年以前,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古人类,至少是与非洲和西欧同时代的古人类一样,同时掌握了这种先进的石器加工技术,那种认为亚洲大陆是远古“文化滞后边缘地区”的说法已经不攻自破。

请加关注@秦楚刊号随时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谢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