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是郑振铎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为纪念这位新中国文化和文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高文有典 美行如圭——郑振铎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纪念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正式开展,部分在郑振铎努力下保存下来的宋本古籍集中亮相。

人生经历 跌宕起伏

一八九八年十二月十九日,郑振铎出生于浙江省永嘉县城区(现温州市区)的一处老宅内。

图丨郑振铎像

郑振铎一九二〇年从北京铁路管理学校毕业之后前往上海铁路局工作,后经沈雁冰介绍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不日便将母亲接往上海赡养,从此便极少回到温州。

但他对温州的情感却并未疏淡下来,与温籍好友也一直保持着交往,如周予同、夏承焘(tāo)、夏鼐(nài)、陈仲陶等。

《群经概论》书影

本书由郑振铎发起的朴社出版

在上海商务印刷馆,他认识了总编辑高梦旦先生的小女儿高君箴。

两人一见如故,又有共同的文学爱好,在一起常常有聊不完的话题,慢慢的相互之间暗生情愫。

但郑振铎因为初恋遭到女方父母的反对受过伤害,为了谨慎起见,他不敢贸然向对方的父母提及此事。

于是他就托同事郑心南去探一探高梦旦的看法。

结果高梦旦对他们结合在一块,非常的愿意,并对郑振铎的人品和才华赞不绝口。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后,郑振铎和高君箴的爱情结出了果实,他们在上海的一家饭店隆重的举行了婚礼。

婚后不久,1927年爆发了“4.12反革命政变”,由于郑振铎公开发表文章对此事进行反对和抨击,成为浙江军阀的眼中钉,名字被列在死亡名单上。

在危险重重下,郑振铎不得不离别妻儿,远赴欧洲避难。

一个人漂泊在外时,郑振铎一边翻译外国的著作,一边用包含深情的笔,记录着自己对妻子刻骨的思念。

全国解放后,郑振铎回到国内,担任中国文化部副部长。

《新民丛报》书影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1952年,郑振铎成为中国作家协会当中的一员,并在1953年2月22日新中国创建的第一个文学研究专业机构,也就是中国文学研究所中担任第一任的所长。

1955年,郑振铎成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飞机失事 与世诀别

1958年10月17日,郑振铎根据工作需要,要率一个文化团出国访问,这天的早上,他起的特别早,在整理完随身需要携带的衣物后,他匆忙给上海的好友写信,信中说“我要动身去阿富汗访问,先到莫斯科,再转塔什干,然后换机直飞喀布尔……”。

写完信,他看了下时间,就匆忙的吃下早餐,然后跟家人说他要走了,便由儿子陪着赶往机场。

结果到达机场后,因为天气不好,航班被取消了,他又回到了自己家中。

下午,他接到飞机可以起飞的通知,便再一次跟母亲和妻子道别:“我走了,这次是真的走了。”不料,他含笑而别的话,竟然一语成谶。

在客机起飞不久,便在飞往莫斯科的中途发生故空难,郑振铎不幸殉职,他和妻子的简单道别却成了永久的诀别。

郑振铎的遇难让妻子高君箴万分悲痛,其后高君箴遵照郑振铎的遗愿,将他一生收藏的10万多册书籍和珍贵的字画、文物和手稿等全部捐献给了国家,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往来奔走 仍记得温州乡音

从小饮着瓯江水长大的郑振铎虽在外奔走四十余载,可是却从未忘记温州乡音。

郑振铎的长子郑尔康回忆道:「不论是在上海还是北京,家里时有温州人来访。父亲与他们总是用温州话交谈。在我的印象中,复旦大学教授周予同先生时常来我家。」

陈步桂在《郑振铎先生在温州》一文回忆起自己在上海遇见郑振铎的经历:

「过上海时由在上海中国银行工作的五叔闳聪(字松涛)带去拜见振铎先生。

振铎先生与我五叔接谈时还能讲点温州话,他很关心地问候温州的老友,并把自己新出版的著作《中国文学史大纲》交我五叔寄给先父。」

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聘请郑振铎担任考古学组组长的聘书

郑振铎任文物局局长时的证件

温州精神 一脉相承

除了熟说温州话,郑振铎也有着一个温州胃。

在郑振铎日记中便有不少关于温州风味的内容。

郑振铎曾经说自己是「生长在温州的福建人」,从出生至一九二一年到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郑振铎共在温州生活近二十年。

这二十年时光在郑振铎生命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重要印记,他身上有着不少温州人的典型性格。

比如郑振铎在上海创办朴社出版刊物,开办书店,组织一批学人自办经营甚至还在一九四二年买卖过股票。

《中国俗文学史》书影

这一系列活动无不体现了他身上「温州商人」的基因。

郑振铎的《中国文学史大纲》、《中国俗文学史》或补前人所遗漏,或写前人所未写,都是极具开创性的作品,正是与温州人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一脉相承。

温州郑振铎纪念馆外景

二〇一五年,郑振铎纪念馆正式在温州沧河巷金宅落成,温州人民无时无刻不为家乡走出了郑振铎这一位文化巨匠而感动荣幸与骄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