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身于燕洲内地综艺秀秀《漂亮的房子》,展示了作为娱乐圈屈指可数的“土建”专业高地人才的素质。

而当吴彦祖都来参加内地的真人秀时,其隐喻的也许正是内地综艺市场宛若一个巨大的金矿的现实。

回想过去,近年来不少港台艺人纷纷加盟内地综艺,《爸爸去哪儿》系列中的陈小春、刘畊宏、夏克立、林志颖、吴镇宇,《我们十七岁》中的郭富城,《极限挑战》中的罗志祥,《花儿与少年3》中的陈柏霖、杨祐宁,《一年级·毕业季》中的张智霖、袁咏仪,《我们来了》系列中的关之琳、林青霞、刘嘉玲,还有王祖蓝、欧弟、蔡少芬……当这些曾经只能活在内地观众记忆中的男神女神们频繁奔赴内地捞金,他们于自身或者于节目而言,到底是增分了还是减分了呢?

内地综艺节目如平地惊雷般崛起,为港台艺人提供了巨大市场

说到中国综艺节目的发展,可以分两条线来看。一是内地综艺的逐渐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综艺大观》和《正大综艺》《曲苑杂坛》,到1997年《快乐大本营》开启的游戏娱乐综艺节目,再到2000年前后的《开心辞典》《幸运52》,以及由2004年《超级女声》开启的“选秀时代”,2013年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开启的“亲子真人秀”时代,直到2017年内地综艺节目显然已经百花齐放,从幼稚逐渐走向了成熟。

而中国综艺版图里还不可或缺的是台湾综艺的发展。可以说长期以来,台湾综艺节目对内地有很大的影响力。大陆不少综艺节目中的“模仿秀”、“超级任务”等单元,其节目的初始概念和基本形态,都来自于台湾受欢迎的综艺节目。

比如90年代,受胡瓜和高怡平主持的相亲节目《非常男女》的影响,内地各电视台争相模仿,社会影响很大。此后,《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超级星光大道》《康熙来了》《全民最大党》《国光帮帮忙》《王牌大贱谍》《大学生了没》等不少台湾综艺深受内地年轻人的喜爱。

不过,如果说台湾综艺是先于内地综艺而“发家致富”的话,那么显然之后内地综艺如平地惊雷般崛起,而台湾综艺只能说是“廉颇老矣”,因此一时间对于台湾综艺出现了“质量低落”、“创意不足”、“娱乐不够”、“没有知识”的评价。在这样的背景下,内地综艺的强势崛起则为众多港台艺人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发展市场。

而之所以要说到香港艺人,虽然香港综艺的表现一直平平,但是香港TVB却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造星场”,即使你没看过香港综艺,但是你总看过一两部TVB的巨作吧:《刑事侦缉档案》《妙手仁心》《鉴证实录》《陀枪师姐》《冲上云霄》《法证先锋》《神雕侠侣》《天龙八部》《寻秦记》《创世纪》等哪一部不曾万人空巷?可是发展到今天,TVB显然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后劲不足”,这使得不少香港艺人也开始“北上”内地捞金。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虽然此前台湾综艺节目和香港TVB剧影响了大批内地观众,但如今内地综艺的崛起,其广阔的市场、巨大的资本都吸引着不少港台明星的加盟,而这不就是鲍德里亚所言的“消费社会”?

明星提供流量与综艺感,节目给予高回报,“双赢”谁不爱?

当然,不管是参加什么节目,艺人与节目之间如何获得最大限度的双赢才是制作方与参与者考虑的重点。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并非每一位港台艺人都可以随意参加内地节目。

首先,对于节目而言,在具体的运作中,他们会将港台艺人分成两大类,一类是重量级大咖,比如林青霞、赵雅芝、刘嘉玲、郭富城、吴彦祖这样级别的,往往这类嘉宾并没有特别多的“笑点”提供,但是节目组需要的就是他们这个符号,他们能够给节目带来话题、流量,能够引起观众的记忆就够了;

而另一类则是具备强综艺感的港台艺人,他们可能并没有特别火,比如以前的欧弟、王祖蓝,但是他们的优势是经过常年的港台综艺经验积累而很有“综艺感”。在这一点上,业界人士常立欣曾说:“台湾艺人尤其很多通告艺人都是受过训练的,反应都比较快,能即兴发挥。比如《奔跑吧兄弟》中,‘黑人’陈建州客串过一次,拍摄时团队对他的印象是‘无聊、又高又闷’,但看素材的时候大家才发现他能做到永远对着镜头说话,而这是台湾资深综艺咖的习惯。”

因此对于节目而言,要想节目取得好的效果,需要流量大咖与“综艺感”十足的艺人进行合理组合。既然有时候“流量”并非自己能决定的,那么“综艺感”则成为了内地综艺节目挑选嘉宾的标准之一,显然这对于早早就在修炼“综艺感”的港台艺人而言更具优势。

另一方面,站在港台艺人的角度来说,内地综艺能够给予他们的也许是超乎想象的回报,而这也成为他们纷纷“北上”的重要原因。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在台湾最贵的单集制作是曾经的《康熙来了》,50万新台币,相当于人民币10万元。而普通访谈类节目,每集制作费仅4、5万元人民币。反观内地,据悉《我是歌手》第一季每期的制作费为500万,一共13期,也就是6500万,再加上前期一次性投入的舞美、灯光、音响等成本,第一季的总投入大概在8000万。这样的大投入带来的是完美的舞美效果与无与伦比的音质,而这也成为吸引港台艺人参与的原因之一。

至于片酬,台湾本土艺人通告费并不高,通常是在1-1.5万新台币(约2000-3000人民币),而宣传期的艺人无论名气大小均为1350元(约280元人民币);而据媒体爆料,在《奔跑吧兄弟》中担任跑男团队长的邓超在参加第一季节目时,片酬为600万,而在第二季节目时身价翻倍,总共12期节目要价达1200万,单集片酬就达到百万。

于是,在这样具有诱惑力的资本吸引下,港台艺人很难不蠢蠢欲动。这也是TVB总监余咏珊说拦不住艺人“北上”的原因,因为实在“太有钱了”。

并非所有节目都适合,港台艺人的内地掘金也要三思而行

当然,虽然港台艺人的“综艺感”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但是面对内地综艺市场的快速轮换,观众早已经对那些所谓的“套路”审美疲劳,而这也对港台艺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实现“接地气”的“综艺感”?

首先,港台艺人的表现往往相较于内地艺人而言更加“浮夸”,而这样的“浮夸”在初现荧屏时是吸引人的,比如《百变大咖秀》中的王祖蓝,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观众可供选择的节目变多的时候,他们需要新的刺激,而并不是“吃老本”。因此,要吸引人但却又不是要过度浮夸是对现在港台艺人的第一要求。

其次是由于内地与港台地区总会有文化上的差异,比如伴随着内地观众长大的《葫芦娃》也许港台艺人就并不知晓,因此在有些节目中,例如《蒙面唱将猜猜猜》时,由于“参评团”成员间的文化差异,使得有些“笑点”被漏掉,从而影响了节目效果。因此,对于港台艺人而言,要想更好的融入内地的综艺环境,还需要深入了解内地的文化,起码是娱乐文化,从而更好地实现“接地气”的目标。

总之,虽然内地综艺市场如同一个巨大的金矿,但是在观众越来越聪明、制度越来越明确且严苛的情境下,港台艺人倘若依然饱含着一颗“能榨多少是多少”的心态,而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想要融入这个市场,笔者认为这样的做法在现有的环境下只能越来越举步维艰。毕竟,港台艺人参加内地综艺,挺牌子和砸牌子之间,也就一线之隔。并且如果是一个群像节目,砸的也许根本都不是节目的牌子,而是艺人多年来苦苦经营的自我品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