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中华三年夏天,池炎炎、边梁以东的小县城、当地的大刘崇家来看望新鲜的努马的使者,领头人指示会见朱温的母亲、王先生。

而此时,正在后院做佣工的王氏,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首先涌入脑海的想法就是“逃”。

但她一个老妪又能逃哪里去呢?慌乱之中,王氏只得深藏于庭院角落的树丛当中,趴在地上,身体如同筛糠一般瑟瑟发抖着。

叛军家属

官差到底还是来抓人了。

这个场景,自己虽曾无数次预想过,也曾在梦中几次惊醒,但如今突然成了现实,还是让王氏吓得不轻。

自从乾符年间,二儿子朱存和三儿子朱温离开家,加入黄巢军,成为了人人口中的叛贼之后。

朱温母亲,身背叛贼家属的王氏,在刘家走路时,头就垂得更低了。

这两个儿子一走,王氏就像掉了魂儿似的,整日里忧心忡忡,既害怕两人在外面丢了性命,又害怕被这两人牵连,年老还要被官府抓入狱中。

这把老骨头,还经得起几番折腾?

否极泰来

正当王氏在树丛里胡思乱想之时,刘崇家,众人已经开始大声呼唤、寻找起王氏来,只是这呼声中不像是搜捕,而是充满了喜气。

最后,人们从树丛中将王氏请了出来,一群人又恭恭敬敬地将这位老仆工请到了正堂端坐。

来的那些使者见到王氏,更是纳头就拜,众人一口一个“老太太”、“主母”,让王氏的头有些发懵,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后来,王氏总算听明白了,说是自己三子朱温如今富贵了,派人来要接老太太去汴梁城内享福。

一想自己儿子那落拓无行的样子,王氏就难以相信,你们不会是搞错了吧?

王氏惶恐,辞避深藏,不之信,谓人曰:“硃三落拓无行,何处作贼送死,焉能自致富贵?汴帅非吾子也。”使者具陈离乡去里之由,归国立功之事,王氏方泣而信。

经众人一番解释之后,王氏才相信了自己那三儿子确实有出息了,从乱贼到一方节镇,这落差,也难怪王氏难以接受。

第二天,王氏和刘崇母亲一起被众人护送到了汴梁城内,看着十几年不见,身着锦衣玉带的三儿子朱温,王氏除了激动之外,还有一点点的陌生。

当年两个儿子走出去,如今只回来了一个。

愤怒的老娘

因此当朱温在家宴之上,向老娘夸耀自己如今出息了,光宗耀祖之时,王氏怼了他一句,“你现在发达了,那你哥呢?他的儿子你就不管了吗?”

母不怿,良久谓温曰:“汝致身及此,信为英特,然行谊未必如先人。朱二与汝同入贼军,身死蛮徼,孤男稚女,艰食无告。汝未有恤孤之心,英特即有,诸无取也。”

朱温的二哥当初领着朱温一起出去闯荡,最终身死广州城下。作为母亲,对这个早逝的儿子,自然是悲悯非常,对于朱存留下的两个遗孤,更是疼爱怜惜。

因此,王氏才会在三子欢迎自己的宴会上,打朱温的脸,将朱温的军,你如果不帮你二哥的孩子,就是不对。

那么朱温为何不在第一时间帮助二哥的遗孤呢?他应该有以下几方面的顾忌。

首先,朱存阵亡时的身份是黄巢军叛军,作为刚刚归降朝廷的大员,朱温本身就不愿意提及黄巢军那段往事,更不想再与黄巢军有太多的牵扯,以防落人口实。因此,当其出镇宣武军时,虽然知道了二哥家情况困难,还是没有主动去帮助这位曾经共患难的兄长,为的就是避嫌。

其次,朱温刚刚出任宣武军,而此时的宣武军也并不是什么好地方,外有黄巢乱军肆虐,内有骄兵悍将不服差命,此时将兄弟的孩子们召集到军府,是福是祸,还真是说不准。万一哪天城破,他朱温家的族人,必然会成为敌人开刀的对象,还不如等以后稳定了,再徐徐图之。

但王氏却想不了那么远,你朱温既然发达了,就得给你侄儿们安排工作,照顾好他们。最终朱温拗不过老娘,派人将长兄家人和二哥家人都接入了汴梁。

命运的捉弄

最终,朱存的两个儿子,朱友伦、朱友宁被大力提拔,不过虽然朱温征伐频频,这两个侄子他一直没敢让他们去一线战场。

朱友宁一般干些护卫的事情,要么送一送囚俘,都是一些升职快,没风险的活。

而朱友伦则是干一些后勤、征集钱粮,搞接应的杂活。毕竟是征伐年代,不可能一点儿战争都不接触,但朱温觉得自己把这两个侄儿,安排得还算舒服。

然而命运却给他开了一个极其残酷玩笑,就这,二哥还绝户了,两个侄儿相继都挂了。

当朱温西讨关内李茂贞之时,他让朱友宁回大后方,坐镇看场子,多安稳轻快的活,没想到淄青节度使王师范竟然谋反,而急于平叛的朱友宁竟在战场上阵亡了。

死了一个侄子,让朱温疼的不行,因此,朱友伦的战场生涯也结束了,去长安,帮我看着长安那一摊子就行。然而,在长安横着走的朱友伦,却最终倒在了唐朝君臣设计的一场马球阴谋之上,朱友伦被暗算坠马身亡。

两个侄儿相继去世,让本想安顿好二哥子嗣的朱温,顿时傻眼了,最终却让朱存家绝了户,这恐怕也是王氏当初万万没有想到的。

如果当初王氏没有强迫朱温,过早接过其二哥的孩子们,或许,朱存这边还能留下一丝香火。真是世事无常,难以预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