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下8年前的旧材料吧。2011年12月1日娱乐圈爆出了不少消息。

一贯独闯江湖的葛优,签约英皇了!

光头锃亮的葛大爷,西装革履的和老板杨受成在香港举行了盛大的签约仪式↓

英皇方面开出的价码非常优厚:

1、在未来五年为葛优“量身打造”三部电影,预算五亿人民币。

2、许诺给葛优最大的创作空间,喜欢的话还可以做导演和监制,旗下艺人随便挑着用。

虽然跟英皇只是作品合约,葛优也从不是华谊的艺人,但是消息一经爆出,还是让华谊兄弟的股价连跌了五天….

杨受成肯提出这种无可挑剔的签约条件,当然是源于对葛大爷扛票房的信心↓

2010年的贺岁档,是葛优在商业价值上的高光时刻。

与姜文合作《让子弹飞》、与陈凯歌合作《赵氏孤儿》、与冯小刚合作《非诚勿扰2》,三部都是男主。一个人霸屏了2010年的电影屏幕,三部作品累计斩落15亿票房↓

要知道2010年全国电影的一整年总票房才102亿。

葛优的吸金力和票房号召力可见一斑。

“实在太划算了!”杨受成大概心里这样想。

虽然高调签约,但是由于后续技术环节的问题,直到四年后,葛优才出演了第一部合约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

此后,他几乎每一部作品,背后都有英皇投资的影子:

为了给杨受成还人情出演了《决战食神》,透支口碑拍烂片《断片之险途夺宝》

冒险悬疑电影《古董局中局》,还有最近热映的《两只老虎》。

市场对葛优票房号召力的评价,也随着这些制作水平层次不齐的电影,上下浮动↓

同样的留海,不同的葛优

同样的留海,不同的葛优

《两只老虎》

签约英皇,其实也是葛优谋求转型的一个突破口。

即便是“国宝级”演员,也断然难在荧幕上轻松做一棵常青树。

在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花絮里,葛优为了体验出租车司机的生活,坐在副驾驶上跟后面人聊天。

葛优问他们:“认识自己吗?”

唯一一个认出葛优的小姑娘

是因为看过他的……表情包。

苍凉!太苍凉了!这可是亚洲第一位拿到戛纳影帝的华人啊!

说起来,葛优的巅峰时期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也就是二十多年前。

张艺谋《活着》

他的演艺生涯真正起源于《顽主》、发酵于《编辑部的故事》、打磨于《霸王别姬》,封神于《活着》,而他与冯小刚合作的一系列贺岁片,则是将这个憨厚老实人形象,深深刻在观众心中。

葛优吃柿子

葛优啃黄瓜

然鹅,那个时期打下的观众基础,已经不是如今影院观影的主力了。

与他合作频繁的导演,冯小刚开始走深沉文艺路线,姜文技能冷却时间太长,当年京圈大院的一众子弟,归隐的归隐,退圈的退圈,拍宫斗戏的拍宫斗戏。

虽然他的产量也越来越少,甚至在采访里还说出过“退休”二字。

但是,62岁的葛优却也是为数不多的,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坚持下来的演员。

在葛优长达三十四年的演艺生涯里,有过三次滑铁卢。

第一次是《寇老西儿》。

当时他刚从《活着》受封首位华人戛纳影帝,用自己的话说是“有点飘”。

角色没拿捏好,生是把忠臣寇准演成了老痞子。

回家被父亲葛存壮劈头盖脸一顿骂:

“寇准是你这么演的吗?他是当朝宰相,自有一派风度,你演得水不啦叽,当然不行。”

《寇老西》

第二次是《夜宴》。

冯小刚导演作品,借鉴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剧本,台词端的很。

虽然拍戏前葛优总是整宿整宿的失眠,翻来覆去的想着动作、语气重点词怎么做。

可是他饰演的厉帝一出场,观众就开始笑。

他念起那些话剧般的台词,结果观众笑的更厉害了。

《夜宴》

第三次是《断片之险途夺宝》

看完《断片》之后,观众纷纷猜测,葛优是不是欠了什么还不上的人情债。

片子对观众造成的心理阴影,只能用这条短评总结↓

可是,即便前一部作品恶评如潮,他又有本事,在《断片》之后,用一个北京城爱显摆的出租车司机形象,成为群星荟萃中的“全场最佳”。

让一众媒体感慨:你大爷果然还是你大爷!

《我和我的祖国》

葛优这种演员,想好好使,一定是挑剧本、挑导演的。

他从不刻意搞笑,反而把别人的生活场景,演的像真人真事一样,无论悲喜,都自带一种幽默荒诞感。

《天下无贼》

与现在表演届动辄要求“演技炸裂”相反,葛优对角色诠释就像河水作用于山川,毫无痕迹,但又令人印象深刻。

所以,适合他的角色一定是来自烟火气浓重的生活中,一定要有人味儿。

纵观葛优签约英皇后的电影作品,也只有《两只老虎》是最适合他的本子了。

人物原型,来自身边富豪,留海都是照人家剪↓

剧本,乍看是喜剧,却有着悲剧的底色,尤其是赵薇古装的第二段戏↓

所以,有的人看完会笑,有的人会在新裤子那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响起时,默默流泪。

电影里有高级的荒诞,也有失误的低级荒唐,有一些逻辑不合理的地方,但是整体上会给你一种悲喜交加的痛快感,这种复杂体验是近年来国产喜剧中少有的。

《两只老虎》目前票房2.22亿,豆瓣评分6.2,在对国产喜剧一向特别严苛的豆瓣上,算是不错的分数。

还有一点就是,葛优的新作品确实看一部少一部了。

《编辑部的故事》

20世纪90年代,冯氏贺岁喜剧能风头一时无两,因为当时的人们不再喜欢“高大全”的人物,想看到活生生的人,中国人开始需要大批量的幽默。不想看电影还要被教育。

葛优具有平民色彩,真诚乐观,轻松谦虚,还演技精湛,恰好满足了这个需求。

就像他一贯自谦的那样:

“我呢,给自己定一个标准,就是戏子,当有人说我是艺术家的时候,我也别晕了。这很重要。”

确实,一个时代造就一代演员。

新人前赴后继,旧人慢慢老去。

但是,那些沉淀在岁月里的作品,却永远不会在观众记忆里褪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