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经济时报

他的艺术生涯在温州启蒙,在杭州成长,在广州磨练,在全国舞台上发扬光大。

他曾是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文工团团长,率领过“红军战士剧社”广州战士话剧团、“舞蹈艺术摇篮”广州战士歌舞团、“艺坛楷模”广州战士杂技团。他的作品宛如极具生命力的绿苗,兼具舞蹈的柔美与思想的坚韧,深深地扎根于这片土地上。他叫邢时苗。本文选自《亚太经济时报》2018年6月28日第五版。

新苗破土

01

1978年,邢时苗正好二十岁。

“1975年高中毕业后,因为没有工作,我做了一年代课老师、两年钳工。1977年参加了恢复之后的第一届高考,我母亲让我报考理科,可我文科好,理科不好,结果志愿填太高没考上大学。”他回忆道。

邢时苗的父母是公路桥梁建设专家,父亲监督工程,母亲从事设计,两人都在广东交通厅上班,经常在外奔波。在童年的感觉中,广州所有的路和桥,好像都是父母参与建造的。

“我大概继承了母亲在设计上的天分。”他调侃道。母亲毕业于同济大学材料学专业,她能在那些毫无亮点的地图上读出江河的低吟浅唱,把那些富有艺术创意和暖暖亲情的桥梁送进小时苗的梦里。

继承了母亲天分的邢时苗,意气风发地走进了温州歌舞团。

邢时苗是海南人,1958年出生于广州。11个月的时候,母亲把他抱回了温州老家,跟着外婆,在温州长大。

温州现在被称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最旺的城市,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其实这座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江南小城,是中国南戏的故乡。2000多年的历史中,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间美术、造型艺术等文化遗存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即使是全国只有八个革命样板戏的时代,温州人仍然浪漫,温州市仍然处处有戏台。留在邢时苗脑海里的记忆,是小城和母校的文艺风景——热闹的歌舞,动听的琴声,青春靓丽的身影。

邢时苗很早就表现出在歌舞设计上的天赋。参加高考之前,他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宣传队主要演员,从《白毛女》中的“大春哥”到《红色娘子军》的“洪长青”,从“通讯员小庞”到“穆管家”,他主角、配角都会演,正面人物、反面人物都能演,话剧、小歌剧都可以演,还能表演相声、演出舞蹈。

进入温州歌舞团,邢时苗担任了舞蹈队队长。当时没有办公场所,没有练功场地,没有编舞老师,一切都是零,他就自己给自己编舞。

在这里,他编排舞蹈《思考的一代》,以意识流手法创作了双人舞《醒来吧,弟弟》,引起了浙江省艺术界的关注。

在这里,他出演了话剧《光明行》,通过青年个体户卖汤圆的故事,第一次在舞台上展示了温州商人的形象。

《光明行》给他带来了荣誉,也带来了苦恼。他在《光明行》中饰演一个“混混”,因形象生动获话剧表演奖。后来浙江电影制片厂将这部话剧拍成电影《何处不风流》,仍然选他饰演同一角色。“我都要成演小流氓的专业户了。”邢时苗自嘲道,“家里人很有意见。”

后来他相继出演了《远洋船长和他的妻子》、《三角警标》、《车队从这里经过》等电影、电视剧。

在这里,他还由人生专业的第一个作品《白鹿的传说》起步,自学了一整套文艺编导、导演的知识,为后来接触广播电视文艺、戏剧影视文学、数字媒体艺术等,打下了坚实基础。

1983年,市场经济初潮泛起,本来条件就差的温州歌舞团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邢时苗几乎要放弃歌舞团的工作,去报读了温州电视大学。

是他的恩师张逢玠发掘了他,将他从温州歌舞团提升到浙江艺术学校,使他下定决心继续投身于歌舞艺术,在艺术的大道上不断提升,飞越一道道艺术雄关。

提起张逢玠,邢时苗说:“我非常敬重他老人家,所有的作品表演,我都会请他来。”

在浙江艺校,邢时苗创作了舞蹈《大海畅想曲》。这部描写大海的作品首获全国编导奖,使邢时苗完成了从表演到创作的华丽转身,并且一举成名,让他的名字从温州走向全国。

1986年,这棵破土的青苗,从浙江艺校调入了浙江省歌舞团。邢时苗走出温州,走进杭州,在省城的大天地里,一直待到1993年。

时代青苗

02

1991年的时候,邢时苗在浙江歌舞团编排了一出男子舞蹈,叫做《走向咸亨》。当时中央电视台《旋转舞台》在全国遴选好节目,看中了邢时苗的《走向咸亨》,便选上了央视演出。同时邢时苗在浙江编排了建党七十周年的晚会,反响极为热烈。

“纪念‘七一’建党,我是总导演。我当时用了一个通天的台阶一面大大的红旗,让上百个战士从高处滚下来,表现‘从血泊中站起来’。让观众体会到南昌、秋收起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武装革命血流成河的场景,十分震撼。”邢时苗比划道。

1992年,邢时苗被借调入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排演全军汇演的节目,得到了广州军区歌舞团的肯定。1993年邢时苗正式调入广州军区歌舞团。此后他为军区部队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

邢时苗的创意和才华吸引了春晚制作组的眼光,那些年虽然与央视合作很多,但由于自身工作忙碌,加上各种工作调动,邢时苗一直未能接触央视春晚。

1995年,邢时苗才终于加入春晚的团队,连续担任了多年的春晚编导。

1998年开始,央视认为要启用一些较为年轻的舞蹈总监,当时邢时苗正值四十岁,在各舞蹈总监中算年轻的,于是他挑起了当年春晚舞蹈总监的大梁。

那一年,人们印象特别深刻的几个节目,是杨丽萍的《梅》、黄豆豆的《龙腾虎跃》和邢时苗独创的双人舞《相约九八》。当王菲和那英携手合唱《相约98》的时候,直径4米象征着大宇宙的塑料球里,两位舞者的表现使人耳目一新。其中一位便是现星海音乐学院舞蹈学院院长李晓燕——邢时苗的太太。随着王菲、那英的歌曲被四处传唱,邢时苗创造的“透明球体”也被四处模仿。

2008年,已是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团长的邢时苗,又一次担任春晚舞蹈总监。这时距离《相约98》正好十年,他带领着战士歌舞团的演员们,排演了舞蹈《飞天》。与舞台平面呈水平倾斜的舞姿,演员们用身体自由的倾斜对抗地球引力,横向“飞”了起来,营造出一种和谐奋进的意境,表现了发展中的中国美丽景象。《飞天》梦幻、飘逸、华丽的造型和美感,拓展了舞蹈的表现力,获得了这一年“春晚”歌舞类节目唯一的一等奖。

“正好那年神州七号飞船上天嘛,我就把它和敦煌飞天结合在一起了。”邢时苗说,“我要让舞蹈飞起来!”

2018年,又一个十年,邢时苗第九次担任春晚的舞蹈总监,不仅带领歌舞导演设计创排了诸多脍炙人口的电视文艺作品,还创作了大型舞蹈《丝路绽放》。舞蹈以一带一路倡议为背景,以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的佛像为原型,120位平均年龄只有21岁的舞蹈演员,将敦煌壁画上最具代表性的20多种手势编排成舞蹈,再现古丝绸之路上人文风貌。

这部从敦煌壁画上走下来的舞蹈,“它纯净的美让你感动”,邢时苗说:“每一秒都是那么美妙。”

30年里,他把战士歌舞团、星海音乐学院以及众多的艺术团体和优秀的舞者带上了春晚舞台,自己也扩大了视野,锤炼了艺术。追随着春晚,他一步一步走进深远的时代,把最美的时代风景,铺向更高的艺术境界。

根深苗壮

03

2011年,邢时苗制作了一部舞剧《粉墨春秋》,以梨园戏班中三个武生跌宕起伏的戏曲人生,描绘了民国初年一个“爱情、勇气和奋进”的美丽故事,展现了中国艺伶的命运。

舞剧由香港著名作家李碧华编剧,邢时苗总导演,著名舞蹈家黄豆豆饰演一个天资平凡却通过努力开创了新门派的武生。

《粉墨春秋》汲取中国戏曲及山西地方戏曲的诸多表现形式,以中国古典舞为主要表演风格,传递了中国戏曲的独特内涵和中国文化的精髓,被认为是邢时苗艺术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

“完成这部舞剧,我顿时感到坦然,觉得对社会有了交代。”邢时苗说。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邢时苗就有一个念头,创排一台含有丰富戏曲元素的舞剧。

1995年,邢时苗第一次担任央视春晚的舞蹈编导。在排练现场,他看到一个小伙子在一张桌子上跌扑翻腾,脑海里马上浮现出中国戏曲武生泰斗盖叫天的形象。

那个小伙子就是黄豆豆,当年春晚因《醉鼓》一炮走红,也重新燃起了邢时苗的念想。

他决心编一出舞剧,为黄豆豆,为盖叫天,为中国戏曲大师们……可以说,为《粉墨春秋》,邢时苗准备了16年,付出了16年心血。

2008年,邢时苗下决心心无旁骛开启《粉墨春秋》的创作。在他的努力下,李碧华、黄豆豆、王迪、方鸣等伸出援助之手加盟,组成强大的团队,终于使《粉墨春秋》在一个艺术的高度尘埃落定。

为什么会叫“粉墨春秋”?邢时苗解释说:“我在浙江有一个良师益友,叫张善麟,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的嫡孙。我就决定根据盖叫天等众位大师的生平写一个梨园故事,名字就用盖老的口述自传《粉墨春秋》。”

2011年,《粉墨春秋》首演于北京,其后,相继演出于上海、重庆、太原、首尔、新加坡、悉尼,一路好评如潮。

该剧获第十四届文华奖的“文华大奖”,被国家定为“输出的中华民族文化品牌”。现在,《粉墨春秋》已经上演700多场,在欧美十多个国家巡演。这部舞剧的舞美设计高广健,就是现在国家大剧院的舞美总监;灯光设计沙晓岚,在业内早已有了“灯爷”的美誉;作为戏曲指导的张善麟,也获得了事业上再一次丰收。

“舞剧在我的艺术生涯里永远是第一位。”邢时苗说,“只是这几年我也在涉猎一些其他的剧种。”

2012年,邢时苗为贵州打造了一台大型苗侗风情舞台秀《银•秀》。

“银”,就是黔东南苗侗民族文化中的银文化;“秀”,就是show,具有独特创意,综合各种艺术手段的表演。

《银•秀》以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创意元素,用当代最先进的演艺方式,塑造了苗侗民族“以美丽之心面对苦难”的文化人格,从精神层面将苗侗文化之美推向了极致。

2014年,邢时苗与著名作曲家唐建平、著名剧作家冯柏铭与冯必烈联手,为江苏创作了歌剧《运之河》。

该剧以京杭大运河为经,以隋唐五代更迭为纬,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主线,还原了“一条运河诞生,两个朝代兴亡”的历史场景和隋炀帝开掘大运河的历史功过。

全剧由著名歌唱家戴玉强、殷秀梅联袂主演,形象表现了大运河不仅是贯通南北的“运输之河”,也是承载家国荣辱兴衰的“命运之河”。

《运之河》首演南京,再赴欧洲歌剧之乡意大利四座城市,后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荣获第二届中国歌剧节7项大奖。

2016年,邢时苗又为江苏导演了大型史诗歌剧《鉴真东渡》,讲述了中国唐代高僧鉴真和尚六次东渡日本的故事。

该剧用艺术策应“一带一路”倡议,用国际化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用西洋歌剧手法呈现东方历史传奇,在日本东京、奈良和京都连演五场,得到日本全岛上下一致好评。

前首相福田康夫说,《鉴真东渡》是“了不起的挑战”,“我为演出深深震撼”。前首相鸠山由纪夫说,如此精彩的节目,“收到了政治无法起到的成效”。

同一年,邢时苗再为江苏打造了歌剧《郑和》。该剧呼应“一带一路”国家倡议,重现了大明王朝时期郑和七下西洋,走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壮阔史诗,呈现了600年来江苏在“一带一路”交汇点上的历史渊源和独特优势。

三部歌剧之外,2014年,邢时苗为青海导演了京剧《七个月零四天》。该剧以修筑青藏公路的真实故事为蓝本,讲述“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带领2000官兵和民工,耗时七个月零四天,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生命禁区修通第一条青藏公路的故事,歌颂了共产党人为实现建设新中国的伟大梦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2018年,他还将温州“感动中国”人物——海岛医生王珏的感人故事搬上舞台,导演了一部本土大戏——瓯剧现代戏《好人兰小草》,以生命和人性的大爱,将一棵棵“兰小草”植根到人们心里。

这些年,邢时苗的艺术,总是离不开“大地”和“时代”。他就像一棵秧苗,将自己的根扎进大地与时代的深处,不断茁壮生长,他的艺术,也沿着那茁壮的叶脉,不断攀援。

对于自己的成就,邢时苗说,是靠了“乡亲们”的帮衬,“一路走来,需要别人的支持与点拨。”他说,他认为生命中碰到了许许多多的贵人。

这其中,第一个是恩师张逢玠。张逢玠原在浙江艺术学校授课,是邢时苗的温州老乡。他把本来计划去温州电视大学的邢时苗从温州挖出来,在浙江艺校教了两年书,给了邢时苗继续从事歌舞艺术的信心和“土壤”。

第二个就是他太太李晓燕。1984年认识李晓燕之前,邢时苗的道路一直非常坎坷,在温州的工作经常碰壁。1986他被调到浙江歌舞团,李晓燕同时被分到浙江歌舞团,两人便有了感情。之后两人感情一直很和睦,1993年两人一起来到广州。这些年,李晓燕和邢时苗夫妇在星海音乐学院一起教研究生。“遇上她之后的人生很顺。”邢时苗幸福地笑道。

第三个是战友何继青、王莉夫妇。到了广东之后,诸多广东省较大的文化艺术活动,都是他们极力推荐邢时苗来做的。在这对夫妻的帮助之下,邢时苗“掌舵”的活动有亚洲艺术节、少数民族运动会、大学生运动会、中国艺术节等等。明年他还会与何继青在新疆合作一部舞剧,参加新疆的国际舞蹈节。

艺术絮语

我这人就是一根筋,撞了南墙还要撞过去。任何困难在我面前只有打破,越过,没有折回之说。很多人会问我,为什么你能成功?我给他们的答案就是,我还不算成功,我只是喜欢艺术,对它,我孤注一掷。我打算走这条路的时候,就没有给自己回头的机会。

(艺术)需要的就是激情。激情一到,积累就能调动过来。激情不到,戏就会搞砸。我们常常是在北京谈构思,在广州弄结构,在此处完成舞美,又回到彼处完成音乐,再回到哪哪完成剧作,到哪儿都在不停的思考、创作着。

我坚持原创,绝对不抄袭。并且尽可能用民族文化的元素,所有思想的基础是现代、时尚,这样艺术才鲜活。

我的创作没有样板。几十年的艺术创作,我坚守的就是永远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探索创新是永远的追求。而我的创意,来自于内心的渴望和多方面的观察。生活就是艺术的源泉,因为这样才滋养出这么多艺术家。

每一次艺术创作都需要拿出新鲜的东西,怎么办?我的诀窍就是“多学,多看,多听”。除了文学、戏剧、美术、音乐,凡是与视觉、听觉相关的东西,都要去关注。要靠长期积累,汲取营养。

在人生成长的路上,非常需要前辈拉你一把,但最终靠的仍然是自己。只有你义无反顾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做,就一定能够有所收获。

关注您所关注

向上滑动

广东省情调查公众号

gdsqzx

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是经省委宣传部、省编办批准,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全省综合性省情调查研究机构,是一家特色明显、机制灵活、具有独立法人治理结构的新型智库。

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坚持以“关注民生、影响决策、服务社会”为宗旨,主要承担着组织开展省情调查研究及有关形势分析研究工作,形成了基于调查数据的特色智库研究模式,为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的基本职能。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369号大院

电话:020-38874449

gdsqzx

长按右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