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多舛的《歌手2017》昨晚落下帷幕。

这档号称最强阵容的《歌手》高开低终于走到了总决赛,大结局不出所料,林忆莲毫无悬念夺冠。

从第一期某种不可抗力导致的“神剪辑”,到推出爆红的“进口小哥哥”迪玛希;从云淡风轻的赵雷与《成都》,到“大魔王”谭晶的神秘退赛;从劣迹斑斑的“侵权史”,到李健等众位逆战歌手回归。三个多月间太多戏剧化的故事发生,却大多和音乐本身没有太大关系。

相比于节目晋级阶段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似乎昨晚的总决赛直播过程中缺少了跑调、走音、退赛等戏剧化元素。虽然这让众多等着看好戏的童鞋多少有些失望,但也不乏“小岳岳跨界演唱”、“帮唱嘉宾白百合被撤换”等话题亮点。

除去下周六那场演唱会性质的“歌手十全十美巅峰会”,这一季的《歌手》正赛已经完结,但是围绕这档高规格制作的音乐类真人秀却依然值得玩味。走过第五个年头,经历改名、调档、收视不振、歌手枯竭等一系列困境,大众对这档节目的唱衰声也不绝于耳。

而在这背后折射的更多的也许是对音乐真人秀价值观的争议、综N代节目的审美疲劳、传统电视综艺困局的行业现状。

水逆不断的《歌手》和跨界不止的“总决赛”

“论炒作能力,我只服湖南卫视。”在总决赛前,导演洪涛的一篇微博,让网友再次喊出来这句话。

洪涛导演先是回顾为何选择张杰来逆战,进而感谢张杰在逆战方案推行的紧急时刻挺身而出,还为张杰引发的热议鸣不平,“他错在哪里?他错在内地唱得好的歌手太少?他错在人气高让人不可思议?他错在歌唱的够好没被淘汰?”另外,洪涛还直言张杰是“中国最好的男歌手”。

对一档综艺节目的主角发起群嘲,其实只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和从众。

而《我是歌手》自从播出后就“绯闻不断”,近期就有“张杰哭了”、“冠军名单泄漏”、“张学友拒绝参加我是歌手”等话题经常登上热搜。每一个话题都在微博上引起轩然大波,褒贬不一。

另一件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总决赛中李健居然找来了岳云鹏做“帮帮唱”的嘉宾,而且把《女儿情》+《唐僧抒怀》+《你的眼睛》三首歌曲串烧起来起了个17个字不知所云的名字:《唐僧在女儿国抒怀并看着女儿国王的眼睛》。俩人一高一低,充满违和感、戏谑甚至恶搞。

《歌手》总决赛“跨界”表演已成常态,第一季羽泉请来邓超演唱的《奔跑》为羽泉登顶歌王助力不少,同时也重塑了邓超在演员之外综艺感十足的新人设。

音乐节目请来小岳岳,蹭流量?玩跨界?这样的人设搭配和调性氛围显然更多的是出于“综艺感”的考虑。

以至于网友们又喊出了“论炒作能力,我只服湖南卫视。”

但是,也有网友就表示喜欢:“歌王早已心知肚明,总决赛之夜早已成为一场'跨界混搭'表演show。”

再看本季被标签为“段子手”的李健在被人猛cue之后的回应:“留下作品就好”。也许,那个对待音乐干净纯粹的李健欧巴也“沦陷”了。

而有些事情,却似乎无法归因于炒作。

在这场总决赛前夕,张碧晨原定的帮唱嘉宾白百何突然被卓伟曝出跟小鲜肉同游泰国亲密互动。这样一来,哪怕只剩下三天时间,帮唱嘉宾也必须要还换了,杨宗纬就被火急火燎地找来救场。昨晚,张碧晨和杨宗纬终于如了四海八荒网友的心愿,首次在现场合唱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片尾曲《凉凉》。

关注《歌手》的童鞋们严重怀疑,今年是《歌手》的大水逆期。本以为帮唱嘉宾白百何临时换掉已经是《歌手》遭到的最后一击了,但剧情还未完。

在总决赛结束两小时,白百何出轨事件的另一重要当事人陈羽凡在微博发了一条视频,宣布了两件大事:第一,他与白百何已经在2015年协议离婚;第二,为了照顾孩子,他决定无限期退出娱乐圈。

那么他的回应跟《歌手》有什么关系?下周六《歌手》将举行“歌手十全十美巅峰会”,包括本季歌手们,以及《我是歌手》四季的“歌王” 都将成为嘉宾。而第一季冠军正是羽泉,陈羽凡宣告无限期退出娱乐圈,那下周六的“歌手十全十美巅峰会”,他失约的可能性陡然上升。

虽然总决赛的收视还未出炉,但要想达到前几季那样的收视盛筵似乎太过困难。而梳理到这里,我们对命运多舛的《歌手》心疼三秒钟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无论从收视和口碑上看,《歌手》尽显颓势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分析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正是本文想要聊的重点。

“真正牛的音乐不可能出现在竞技类综艺节目里”

纵观如今的电视综艺市场,许多曾经和《我是歌手》一样热火朝天的音乐真人秀节目,已经偃旗息鼓。 “大概是最后一季了吧?”,这似乎是《歌手》的观众中一个普遍的观感。

《歌手》的总舵手洪涛曾在接受媒体的采访时感叹道,“做了十几年电视节目,我们亲手培养了全世界最挑剔的观众。”

可观众该为每况愈下的《歌手》做背锅侠吗?

答案似乎要从关于这档节目价值观的争议上来说道说道。

就在总决赛之前,张学友在接受媒体访问时的一段视频也成为热议话题,歌神明确表示不会接受邀请参加热度年年不减的《歌手》,一席话说得坦然,表示并不是反对这种节目,而是这辈子比赛出身,自出唱片之日起,就在不断的被拿来跟人比,年复一年,“又去比赛,真的很累,我想自在地唱歌,而且我已经无需要再比了”。

但真正值得玩味的不是张学友的立场,而是它所传递的许多观众的心声:真正牛的音乐不可能出现在竞技类综艺节目里。

记得在第一季《我是歌手》以首播收视率破2的成绩引爆音乐类真人秀的时候,就有一位乐评人站出来泼冷水,大意是说《我是歌手》这个节目形式之所以在国内能实现,本身就是华语音乐行业濒死的结果。

这折射出国内音乐产业浮躁而低迷的现状:原创乏力、无人写歌,一些歌手空有好嗓子,事业越走越窄。和许多赚得盆满钵满的影视明星相比,歌手们的日子并不好过,于是,《我是歌手》这档节目才对他们变得诱人起来。

因此,《我是歌手》及以“过气歌手回炉”为主的音乐类真人秀,本身就是华语音乐和歌手生存都跌入谷底的条件下诞生的。

然而,打着音乐真人秀旗号的“《歌手》们”靠着行业遗产,给华语音乐带来过回光返照的同时,也在不断消耗着行业遗产。单纯靠歌手和歌曲的回炉再造,原创力何时才能提高?节目的生命力也会成问题。

观众们耳熟能详的金曲就那么多,总不能每一季都挑一样的曲目,所以曲库在萎缩。老歌手一个个地放到电视上遛,观众也疲劳,high点变高而歌手资源却在重复、变少,这一季重新召回“逆战歌手”就是最好的证明。

问题不仅出现在音乐层面

还出现在了节目本身

没错,问题不仅出现在音乐层面,还出现在了节目本身。

二者,也许天然存在悖论。

是真人秀就需要“戏剧性”和“故事感”,可有歌唱实力、有丰富的人生故事、愿意参加真人秀的歌手真的很难找。这是也洪涛最头疼的问题,他曾对媒体说过,几乎大家能想到的歌手,他都找过,也吃了不少闭门羹。毕竟,不是所有已经成名的歌手都愿意和众同行站在一起,接受大众的评判,坦然接受可能不够好的名次。

然而,电视节目追求的综艺感无疑会消解掉音乐本身的仪式感。比如节目组对歌手们捧上天的“神文案”,比如众多像张大大们一样芒果经纪人们用力地假嗨,再比如在结果早已剧透时洪涛老师仍在强行采用的吞吐式播报,以及曾经的仪式感越来越被综艺感所取代。

这种转变不是单独、片面、割裂的,而是关联的、成体系的、蔓延到了整个节目制作环节中的。

著名乐评人耳帝针对音乐真人秀发明过一个词叫“唱商”,歌手本人的经历、眼界、品味、情商、嘴型、表情、咬字、节奏甚至长相都是唱商的组成部分。这样看来,在音乐真人秀里歌手们的演唱早已不是“音乐”范畴的东西,表演的成分大过音乐本身。当歌手、演员变成了所谓的明星,我们也就好像找不回当初那种对他们纯粹的喜欢。

也许这就是《我是歌手》不被一些人喜欢的原因,把音乐与收视率结合在一起,挤压了音乐带给人的力量,这让人有些反感。

记得之前有一篇《做“我是歌手”的文案有多难》的文章被广为转发,文章列举了给歌手打上的各种标签,这些标签不是天王便是天后、不是风靡港澳台就是冠誉国民等称号,标签绝不重复。站在宣推文案的角度这是神级的专业,而站在观众的角度真的能够得到情感共鸣吗?

当歌手被“神话”,歌曲被“爆款”,现场观众变演员,观众们好像也就不如当初那般喜欢,有些东西还是细细品味得好。

所以,热度下降是必然的。乐评人梁欢曾表示:“创新也只停留在歌手选择等IP角度的创新,节目内容形式上没有创新。老歌手唱老歌的怀旧形式不再新鲜,归根结底,还是创造力不够了。”

如果《歌手》真的要在这一季彻底终结,那么似乎也没什么好意外的,我们想对它吐的槽已经吐完了。

也许,《歌手》之后再无“歌手” ……

【暴娱读书会第二期】

坐标:北京国际饭店

>>招聘信息<<

招新媒体主笔、运营、实习生等,点击查看!

发送“姓名+职位”和个人简历至邮箱:hr@e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