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视剧《霍元甲》 1983年在大陆播出,是第一部引进大陆的香港电视剧,刻在一代人心中的深刻印记,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影响深远,无法用笔墨来形容。

《霍元甲》系“亚洲电视”(前身为丽的电视台)1981年出品,本名《大侠霍元甲》。讲述的是民国初年民族英雄霍元甲为捍卫民族尊严,与日本人和俄国人斗争的故事。霍元甲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为清末天津一著名武师。与广东的武师黄飞鸿一样,其事迹早被香港影视界多次搬上银幕和荧屏。当时著名艺人徐小明(即前文提到的电影《木棉袈裟》导演)建议开拍此片时,“亚洲电视”高层对这一过气题材并不乐观。因为徐小明的坚持,《大侠霍元甲》得以开拍。

这部20集的电视连续剧在香港播出后获得了极大成功,”亚洲电视”和徐小明喜悦地庆功之时没有想到,该剧最大的成功还在三年之后的大陆。在香港,这是一部收视率高的剧集;而在大陆,却写下了电视剧史上空前的神话,其主创者获得的迷恋与崇拜成为其事业生涯的顶峰。

在改革开放之初,《霍元甲》能成为第一部引进大陆的香港剧集,首先在于其内容和主题。抵抗外侮,惩恶扬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大陆能够接受和欢迎的。而更早播出的美国电视连续剧《大西洋底来的人》,之所以能被引进,首先在于它是一部科幻片,不涉及意识形态差异,另外,该片是索罗制片公司1967年制作的一部老片,价格最便宜。

在大陆播出时,《大侠霍元甲》的片名被剪去前面二字,这是因为“大侠”带有“封建文化”色彩,怕观众收看后产生对所谓“大侠”的崇拜,会冲击体制文化多年来树立起来的各类“英雄模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种拘谨和警惕在后来迅速冰释,《黄河大侠》、《白眉大侠》、《侠客行》、《侠女十三妹》等层出不穷。

不需要“大侠”二字的引导和刺激,第一次看到港剧的大陆观众像着了魔,万人空巷,万人争睹,万众评说……许许多多千奇百怪的场面和事件,再提“霍元甲”这三个字,在今天能从记忆里迅速唤起。

只要是《霍元甲》播出时间,城市的街道上一片宁静冷清。当天下午各单位的人就在兴奋议论,像要过节一样等待《霍元甲》的播出,而谁要在这个时间安排人员加班,立即要激起公愤:“什么?今晚有《霍元甲》呢!”

在农村,因为电视机的普及程度很低,为了看上《霍元甲》,很多人心甘情愿地跋涉好几里甚至十几里;还有的山村,人们成群结队往有电视机的地方赶去,看完《霍元甲》再打着火把归来,仿佛是参加某个重要仪式。有人回忆,一户有12英寸黑白电视机的人家屋里涌进了几十人,看到酣处,一声巨响,该人家的大锅被站在锅台上的人不慎踩破。 《霍元甲》播出期间,是学生晚自习逃课现象最严重的时期。为了看到《霍元甲》,多少平日勤奋听话的孩子想尽办法,冒着“师长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的危险,逃离了教室:而第二天上午上课前,教室里就掀起一个学生们紧赶头天晚上作业的高潮。至于满校园的男生在练着“迷踪拳”、高唱着“万里长城永不倒”之类,比起《少林寺》有过之而无不及。

远未富裕起来的多数中国城乡家庭多了一个强烈的愿望:买一台电视机。因为有了电视机,就可以在家里看《霍元甲》。

《霍元甲》热潮还延伸进了一些人的现实生活。有人把自己的女儿取了和片中女主角赵倩男一样的名字!1984年前后出生的女孩,各地都有就叫“倩男”的。

《霍元甲》的强烈冲击波,在人们心中深深烙下了香港电视剧无比“好看”的印象,是此后十来年大陆电视剧收视热潮均由港台片主导的开始。

再回头来分析《霍元甲》的轰动,依旧不能首先从剧情内容着手,因为《霍元甲》的情节紧凑、武打精彩、人物鲜活,等等,今天的电视连续剧大多可以做到,而那种惊涛狂澜般的收视热潮却再也掀不起——大陆的大众文化也发达了。

除了当时大陆观众没有“见过世面”以外,《霍元甲》的流行还因为它是成熟、经典的大众文化产品。它不是创作者有感而发、投入创作以表达自己艺术造诣的产物,而是建立在对文化市场和社会心理调研基础上制作出的商品。徐小明敢于重拍这部戏,因为他看到了香港武打片的惯有套路,即重武打少情感的模式已让观众失去兴趣,增强感情戏成分,文武结合,再添加爱国忧民的崇高元素,会产生一种新鲜的风格,这种风格的产品会有巨大的市场。于是,《霍元甲》诞生。

探摸“消费者”口味,为市场拍片,这些观念在1980年代是让大陆文艺工作者所不屑的。在影视界,也有“为观众拍片”这个口号,但在理论上随之又有一句“不含娱乐性”。为观众拍片是为了教育观众、提高观众,而不是娱乐观众,“迎合观众口味”是一件让人羞耻的事。而在大众文化发达的香港,电视剧投观众所好,给观众提供娱乐,却是天经地义的。

在武打片让观众看得生烦的香港都能成功,在远未充分消费过大众文化产品的大陆观众中激起强烈反响,让人们为之如痴如醉,实属理所当然。儒雅斯文、英俊勇武的霍元甲,善良多情的赵倩男,从市井凡夫成长为英雄的陈真,让人又爱又恨的日本谍女王秀芝,风度翩翩而又阴险狠毒的龙海生,以及慈爱耿直的霍母,蛮横毒辣的赵家兄弟,等等,在人们兴致勃勃地反复谈论中,都如真实存在的现实人物扎根在观众心中。

片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也比大陆当时任何一部片子都做得好。在《霍元甲》之前,几人知道中国人曾在国际上被称为“东亚病夫”? “东亚病夫”一说,本是因为过去在所有国际体育赛事上,中国从未获得任何一枚奖牌,这种说法流传范围不广。《霍元甲》热播后,这段耻辱被“普及”了,一些不懂事的小孩还爱用这个词在同伴中得意洋洋地骂人。

随《霍元甲》的极端火爆而闻名全国的,是该剧主演黄元申。这位相貌颇似青年毛泽东的香港艺员,凭借这部剧集登上了他的职业高峰。在那几年里,中国如果有人不知道黄元申,那就真的跟不知道毛泽东一样了。

很有可能,黄元申是1980年代初最受大陆女性爱慕的男子。如果说邓丽君是大陆新时期第一个大众文化女性偶像,那黄元申就是第一个男性偶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