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说“小时候的噩梦”,李明启老师出演的《容貌》绝对可以说是一件事。

“记恨”一个人,要花多少时间?

但有这么一个人,让无数的8090后,害怕,记恨了整个童年。

她一生出演的角色无数,演了不知道多少的“好人”,但被大众记住的,却只有两个“坏人”。

果然是善良的好人千篇一律,有趣的坏人万里挑一吗?

01、卖火柴的小女孩

1960年,年仅20出头的李明启老师已经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十多年。

这一年,她还不知道,她拉下面子说服自己做的一个选择,会彻底改变她一生的轨迹。

而在这之前,李明启老师在做什么呢?

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0岁那年,李明启老师的父亲去世,家里的顶梁柱,瞬间塌了。

可家中大大小小这么多人,都得活着,都要活着。

作为家中长女,她毫无疑问地只能和妈妈一起扛起一家子的生计。

这时候,她才刚上小学一年级。

放现在,也就是还在爸爸妈妈怀里吵闹要零花钱买雪糕的年纪。

10岁的孩子,能做什么?

卖火柴,卖报,是那个年代里,可以让这些孩子挣活计的不错方式。

年纪小,也没念什么书,卖报其实也困难。

于是,她成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

之后,她进入了一家制烟厂工作,她独特好听的嗓音被发掘,甚至有人请她去做演员。

奈何当时的演员,工资并不高,不足以养活家里人,她放弃了。

但是金子,该发光的时候,总会发光的。

这样的辛酸日子熬了几年,几经辗转,她还是进入了组织的宣传队,开启了她的艺术之路。

只不过,这时候的她,并不是演员,而是美声歌手,并且得到了国外声乐名师指点,参加了不少歌剧团的表演。

偶然的一次机会里,她被引荐到话剧团,开始正式成为一名话剧演员。

时间,悄悄地来到了前文所说的1960年。

只是,此时的话剧式微,影视行业却风风火火的,刚刚起步。

话剧团的表演工作锐减,许多人陆续转型去做影视演员,可李明启老师不愿。

也许是前面十多年的磨砺,让她已经有了足够养家的经济能力,也许是家中弟妹长大,各自有能力养活自己。

总之,她对挣钱养家的执念,渐渐淡了,对艺术追求的心,却强了。

那时候,话剧演员心里大多有一抹孤傲,不愿放下身段,去做能赚钱的影视演员,而影视演员,对话剧演员同样也有抗拒,认为话剧演员做不了影视演员。

当时,有部电影邀约她参与表演,出演一个妈妈的角色。

她放不下身段,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犹豫再三。

三天后,骑着自行车赶到剧组,人家原定让她出演的角色,已经找到人了。

好在,剧组给她安排了另一个角色。

那时候,对于自己是不是能真的去演电影,她是带着疑虑的,正好,导演跟她说了一句话:你把戏演出来,度由我来把握。

正是这句话,安抚了她的心,让她彻底放下对话剧演员和影视演员之间的偏见。

演什么不是演呢,把戏演出来就是了。

02、慈眉善目的百变老太

这一演,又是几十年的龙套生涯。

1988年,《便衣警察》剧组邀请她出演了一个“郑大妈”的妈妈角色。

这部剧火了,连带着李明启老师也备受关注,演了这么多年,她终于得到了圈内圈外的许多认可和许多赞誉。

这一年,她52岁。

可在这之后,她仿佛就定型在“好人”“婆婆妈妈”的角色标签里了。

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都市的还是乡村的,无论是悲剧的还是喜剧的,大多都是慈眉善目的母亲,大妈形象。

因此,她也就有了“百变老太”的称号。

只是,即便都是妈妈型的角色,能将一类角色演出不同的味道,那也是演员下了功夫的。

李明启老师身边总是带着一本小抄,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她所要出演的角色,角色的性格特征,行为举止等等。

甚至,不合理之处,她还会发挥自己的“编故事”能力,把角色心理,行为合理化,从而达到将角色融会贯通到自己骨子里的效果。

甚至,她还会将对手的台词,角色人设全都摸透。

以至于让身边的人都看到了她在演戏上的无穷潜力。

在荧幕上演多了慈眉善目,大约很多人都以为她没法“变坏”了。

只是,早年的历练,让她的人生阅历,多了几分厚重,对不同人物,自然有了不一样的体会和见识。

这也让她在现实的待人处事中,多了一些圆滑和体贴。

在现实中,她也是好人,她也扮演着好人,这无形中,也让人们有了一定的审美疲劳,她的事业,仿佛卡在了“好人”这个瓶颈上。

直到1995年,这样的困境,才找到了出口。

03、童年噩梦

1995年,张绍林筹拍《水浒传》,由李雪健等人主演,在这之前,已经跟李明启老师有过合作的副导演康洪雷在选角时,第一时间就想到了邀请她参演。

这一次,打破了以往的固有姓形象,李明启老师扮演的,是一个穿着打扮朴素至极,看起来很正气,实际上却坏到了骨子里的老妇人。

这个老妇人,就是为西门庆和潘金莲牵线搭桥的王婆。

西门庆,潘金莲,武大郎这段三角故事,算是这么多年来,被改编过无数次的千古名篇,而王婆,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分量,并不轻。

为此,剧组对这个角色也十分重视,李明启老师试装了三次,才最终定下,可原定的王婆穿着十分朴实,甚至真诚,让李明启老师自己都无从下手。

不知道该怎么扮演这样看起来一腔正气,完全不像坏人的坏人。

好在,康洪雷这时候提醒了她:你不觉得,打扮的越像好人,她办坏事不就更坏吗?

这句话,如醍醐灌顶,敲醒了李明启老师。

让她对王婆有了不一样的想法和表现欲望,为此,她亲自给这个角色设计动作,神态,最终将王婆这个,聪明,有心计,有谋略的狡诈坏人形象演了出来。

王婆一角的成功,是李明启老师最终进化成无数人童年噩梦里的一段铺垫。

1998年,《还珠格格》正在拍摄,容嬷嬷一角,也已经定了。

原定的容嬷嬷临时病了,救场如救火,剧组找到了李明启老师替补。

可谁也没想到,这一替补,成了我们的“噩梦”,也彻底扭转了李明启老师的“好人”生活。

用现在的眼光看,《还珠格格》这部剧,其实从人物故事弧光上考量,并不够立体。

容嬷嬷是皇后身侧的一位陪嫁嬷嬷,电视从开始到结束,对于她这个人物的故事铺垫,并没有花太多功夫。

也正因为这样,人物的弧光也就单调了许多。

仿佛,容嬷嬷和皇后,单纯是为坏而坏,为刁难而刁难。

虽说从历史上,从后面许多电视剧中,我们对皇后这一角,多了许多了解,更深知后宫的艰险,但仅仅从《还珠格格》上看,这是不够的。

为此,李明启老师给容嬷嬷编了一个人物背景故事。

她给容嬷嬷一个为何对皇后全心全意,甚至愿意为她付出一切的理由,同时也给了容嬷嬷一个,为什么她会主动,积极地为皇后铲除异己的合理动机。

她把容嬷嬷的人物行为动机完全合理化,并用四个字,总结了容嬷嬷这个人物的一生:护主,愚忠。

如人所愿,容嬷嬷的坏,刻骨入髓,给紫薇扎针这一幕,所有人都忘不掉,甚至,成了大人恐吓小孩子的特殊借口。

小孩子哭,哄他们,不再是让他们别哭,而是说,再哭,容嬷嬷来了。

出行搭车,人家确认她就是容嬷嬷的扮演者,差点没把她赶下车,甚至扬言:早知道是你,我就不拉了。气死我了,差点没把家里的电视机砸了。

接下来的许多年,不管走到哪儿,只要被认出来。

不是被骂“死老婆子”,就是被砸鸡蛋,拒载,甚至家里的玻璃也曾经被砸。

所有人都入戏太深,只有李明启老师异常清醒地知道,那只是自己的一次“坏体验”。

虽说“容嬷嬷”让她得到了一些言语和行为上的困扰,但她却感恩这样一个角色。

每一个老戏骨,都是从几十年的龙套跑出来的,每一个艺术家,都是在千锤百炼中,慢慢熬出来的。

也许,没有10岁那年,她帮着妈妈,扛起了一家子的重担,也许一切都会不一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