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东京街景(照片| |Jesse W. Scott)
“1947年,一个美国小伙子和中年日本人登上东京的一座塔,看着炮火毁坏的寺庙和烧毁的旭川平原。
那个身穿美国陆军夹克的23岁小伙子是批评家唐纳德·里奇。那个48岁、身穿和服、头戴浅顶软呢便帽的日本人是小说家川端康成。川端康成完全不会说英语;里奇对日语也是一窍不通,而他们的翻译则因感冒躺倒在床。于是,这两位便谈论起作家来。里奇先说:“安德烈·纪德。”川端康成想了想,然后回答:“托马斯·曼。”两个人相视而笑。整个那天下午,他们便这样笑着,交换着福楼拜、埃德加·爱伦·坡、斯蒂芬·茨威格,还有科莱特、普鲁斯特。
这真是个动人的故事,对吧?两个男人在战后站在一座塔上,挥舞着作家们的名字,仿佛它们就是信号旗或者旗语。」
以上这段文字,被美国著名文艺评论家约翰·伦纳德(John Leonard),放在了自己的文学评论集《为生命而读》的开头。
或许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多年以后,上面这段文字所表现的动人画面,会变成对他自己文学评论生涯最佳且最生动的描述:
「 对我来说,我的整个人生似乎一直都站在某座塔、某个机枪掩体或某张蹦蹦床上,挥舞着作家们的名字,仿佛我们都需要救援。」
约翰·伦纳德,是美国文学界的泰斗级人物。作为一名博学、热忱、涉猎甚广的文艺评论家,作为《纽约时报》每日书评人,他的评论文章广泛刊登在全美各家主流刊物上,一定程度上,他亲手参与塑造了美国当代文学的风貌。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为生命而读》,是一册名副其实的阅读“宝典”。还有谁能比一位50年如一日跟踪文艺新风向,遍览半个世纪大师杰作的知名书评人,更适合做阅读爱好者的指路人?
从帕斯捷尔纳克到纳博科夫,从马尔克斯到萨义德,到多丽丝·莱辛到琼·蒂蒂安,约翰·伦纳德在评论无数大家作品的同时,也在用自己的眼睛和笔,记录时代变迁与文化思潮的演变。
「 想象一下吧:居然有人付钱给我,让我自言自语地思考《午夜之子》,或者《笑忘录》,再或者是《女勇士》和《所罗门之歌》。」
只能说,伦纳德的这句话是一种戏虐和自谦,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有比“评论经典、评论多元文化”,让更多的人从他们热爱的书和作者身上,得到那种“回报的爱”更好的事情吗?
今天与大家分享《为生命而读》一书中的一些精彩片段,感受作者一生所追寻的“生命不息,阅读不止”。
|鲍·列·帕斯捷尔纳克
 ̄ ̄ ̄ ̄ ̄ ̄ ̄ ̄ ̄ ̄ ̄ ̄
俄国诗人、作家,代表作《日瓦戈医生》《云雾中的双子座星》等。
尤里·日瓦戈的故事是俄罗斯知识分子的故事——它呈现的是有思想的人的崩溃过程。作为一名大学生的日瓦戈欢迎革命;作为一个流离失所的专业人士,他否定革命;再后来,作为一个蜗居于莫斯科一居室公寓内的衰退的人,他最终被革命毁灭。
摘自|《帕斯捷尔纳克的主人公:对抗极权统治的人》
|杰克·凯鲁亚克
 ̄ ̄ ̄ ̄ ̄ ̄ ̄ ̄ ̄
美国作家,“垮掉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在路上》等。
这是一个由痛苦的成长步入痛苦的成人时期的阶段。朗诵诗歌、喝啤酒与波德莱尔构成了这段旅程:缓慢而艰难地走向成熟、进入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的世界,在那里,最终,某个人或许会进入那间孤独的房间,面对打字机,写下那部小说。
摘自|《为“垮掉的一代”而作的墓志铭》
|理查德·尼克松
 ̄ ̄ ̄ ̄ ̄ ̄ ̄ ̄ ̄
美国政治家,第37任美国总统。
美国是个可怕的地方,假如你失败了还生活在其中的话;在美国,失败就是违法。尼克松失败了。就像一个总是运气很好、总是会赢的赌徒一般,他在下了很大的赌注之后突然一下子被掀翻在地,他现在陷入了绝望之中,赌注越下越大,最后把身上仅有的五花八门的硬币用力抛掷到桌上,发狂地对着巨大的转轮祷告,结果还是输了。
摘自|《理查德·尼克松的<六次危机>》
|多丽丝·莱辛
 ̄ ̄ ̄ ̄ ̄ ̄ ̄ ̄ ̄
英国女作家,200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这位现代女性中最具有旗帜意义的人物,这个曾像一辆压垮20世纪的空洞幻想、侵略行为和依赖症的无情坦克一般前行,曾注意到并评价过一切,曾经沉醉在诱惑过当代人智性的几乎所有幻觉之中并最终彻底摒弃了它们的人,已经放弃了。她现在孜孜以求的,是在史前的幽深与隐秘之处,在无意识的记忆之中,发掘一种新的具有激励性质的神话,某座可以躲藏的思想的岛屿。
摘自|《多丽丝·莱辛的<四门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 ̄ ̄ ̄ ̄ ̄ ̄ ̄ ̄ ̄ ̄ ̄
杰出的小说家和文体家,代表作《洛丽塔》《普宁》《微暗的火》等。
纳博科夫在别的地方写道,“未来即是过时,只不过以颠倒的形式,”“唯一真实的数字是一,其余的仅仅是重复罢了。”《阿达》作为献给他妻子的作品,是纳博科夫视若珍宝的蝴蝶,独一无二、超乎时间之上,正是他自身。如果他不能获得诺贝尔奖,那只能是因为诺贝尔奖配不上他。
摘自|《纳博科夫的<阿达>》
|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 ̄ ̄ ̄ ̄ ̄ ̄ ̄ ̄ ̄ ̄ ̄ ̄ ̄ ̄ ̄
哥伦比亚作家,代表作《百年孤独》等,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这本书既可视为家族编年史,又是一部政治杰作,一次形而上的嬉戏,从现象的层面来看,是一座由文字、各种观念与宣告了一种心灵状态的存在的细节建构而成的大教堂:孤独证明了人自身走向死亡的必然性,你意识到,这一可怕的忧虑本身也会随同你的死亡而一同死亡,这一点将无休无止地一再被发现、并再度被遗忘。这只是一个轮回。
摘自|《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爱德华·萨义德
 ̄ ̄ ̄ ̄ ̄ ̄ ̄ ̄ ̄
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后殖民理论的创始人。
想一想我们作为(西方)游客、作为“霸道的观察家”随身携带的包裹吧:“阿拉伯头脑”、“被动、动物性、女性化、甚至沉默和消极”的东方;还有那些我们总是会与“东方舞台”联系起来的形形色色的形象,诸如斯芬克斯、克莉奥佩特拉、伊甸园、特洛伊、所多玛与蛾摩拉、阿斯塔蒂、伊希斯和奥西里斯、示巴、巴比伦、守护神基尼、东方三博士、尼尼微、祭司王约翰、穆罕默德、空中花园、凶残的土耳其人、糟糕的卫生条件与危险的性关系。
摘自|《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主义>》
|君特·格拉斯
 ̄ ̄ ̄ ̄ ̄ ̄ ̄ ̄
德国作家,代表作《铁皮鼓》等,199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任何东西都不纯洁:白雪、处子、盐,甚至连耶稣和马克思也称不上纯洁。如果说有东西是纯洁的,那只能是白骨。
摘自|《君特·格拉斯:坏男孩与童话》
|米兰·昆德拉
 ̄ ̄ ̄ ̄ ̄ ̄ ̄ ̄
当今在文学地位和作品销量上最有号召力的大师之一,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
我认为《不朽》是昆德拉的《第七封印》,是与死亡对抗的游戏。我认为他在任何地方都感觉不舒服,就像伯格曼。(而且我被伯格曼的自传《魔灯》所吸引,当然,魔灯是一个剧院的名字。在这座剧院中,哈维尔和那些还没有离开布拉格的捷克人坐下来修订他们的社会契约,描绘出一个民主社会而不是一部小说。)昆德拉跳下了那艘船,在它突然赋予航行以新的意义和本质之前。他所有的边界都将按计划在明年消失。马克思曾在某处说过,当历史的火车转弯时,所有的思想者都会跌落下来。这包括马克思本人,昆德拉,还有其他许多孤独的、割下的头颅。
摘自|《米兰·昆德拉的<不朽>》
(完)
感谢文案整理:宋佥
作家图片来自网络
如需转载先请私信联系
相关图书推荐
为生命而读 Reading for My Life | |||||
| |||||
作者|[美] 约翰·伦纳德(John Leonard) 译者|杨莉馨 桂滢 张鹏 | |||||
✎ 亮 点 | 约翰·伦纳德是美国文学界的一位泰斗。作为一名博学、热忱、涉猎甚广的书评人,他亲手参与塑造了美国当代文学的风貌。 本书从伦纳德历经50载的阅读生涯中萃取的50篇对多位名家、名作的阐释解读,从帕斯捷尔纳克到纳博科夫,从马尔克斯到萨义德,到多丽丝·莱辛到琼·蒂蒂安,从中折射出的是战后美国的时代变迁与文化思潮的演变,可谓生命不息,阅读不止。 | ||||
✎ 作 者 | 约翰·伦纳德,知名美国文艺评论家,《纽约时报》每日书评人,评论文章广泛刊登在全美各家主流刊物包括《纽约书评》《名利场》《哈珀》杂志《纽约》杂志等。2006年被全美书评人协会授予伊凡·桑德罗夫终身成就奖。 | ||||
如您对这本《为生命而读》感兴趣, 试试长按下图二维码或戳文末“阅读原文”吧 |
上海译文
文学|社科|学术
名家|名作|名译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或搜索ID“stphbooks”添加关注
文艺连萌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
1.文章《【捷克电影科莱特】当你热爱这些书时,它们也会回报你的爱|为生命而读》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捷克电影科莱特】当你热爱这些书时,它们也会回报你的爱|为生命而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