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过去了,我还清楚地记得9/11日,我的震惊、茫然和兴奋。

9·11是否可以避免?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20年来,人类是否汲取了足够的教训?

2001年9月11日清晨,阳光明媚。我在宿舍楼下碰到一位同学,他是哲学出身,平时沉稳而脱俗,那天却一改常态,告诉我出大事了,拉着我去看电视。电视里滚动播放着撞击镜头。周围有些人似乎很“高兴”。我主要感到震撼,茫然不知所措,但很快就被周围的气氛所感染。

那两天,氛围有点诡异,夹杂着快乐、兴奋、紧张、难过。公共场合里,有人“兴高采烈”地谈论,但人群中也有忧虑或哀伤的面孔。在角落里,能听到不同的窃窃私语。

我依然记得在图书馆大厅里,一位高个子的中年人,可能在和国外亲友通话,那急切的语气,焦虑的神情,得知平安后那声如释重负的叹气,犹在耳边。随着残酷的细节披露,无数平民悲惨的处境,在个人层面、人性深处,开始真实地触动一些灵魂。

从难堪、羞愧到风中的笑脸

9·11发生在一个大时代的前夜。此后的十年中,我们前所未有地融入全球化进程,繁荣与机遇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更多地人开始用另一种叙事看待9·11,但9·11当天的场景并未完全消逝,在似乎淡忘的时候会突然跳出来。有一两次,午夜梦回时突然想起这一幕。

不知从何时,我开始为事发时的兴奋感到难堪。在那个无数生命遭受不测的瞬间,为什么没有表达对无辜者的哀悼?那时,我们还不熟悉恐怖主义的本质,未意识到恐怖主义将改变我们熟悉的世界,并最终成为我们这一代挥之不去的阴影。

数年后一个秋天,我来到9·11事发现场,那天的晴空就如同9·11时一样明媚。“归零地”遗址正在重建,围墙上贴满了遇难者的照片。看得出来,亲友们选出了他们眼中最美的照片,几乎每一张面孔都洋溢着或灿烂或羞涩的笑容。千百张笑脸在阳光下闪耀,在秋风中摇曳。照片旁有遇难者的姓名和故事,虽寥寥数语,零乱而琐碎,但感人至深。看着这些名字和故事,他们仿佛并未远去,仿佛在无言的诉说,“这个世界我曾经来过”“请不要忘记我”……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自己为何始终无法忘记9·11那个瞬间。暴力就是暴力,无论披上什么样华丽的外衣,无论出于怎样义正词严的借口。对暴力的态度决定了我们离暴力有多远,对他人生命的珍视程度,称量着我们自己生命的分量。能否同情弱者、能否对杀戮说不,决定了我们是野蛮还是文明。

9·11前所未有的恐怖行为,剥夺了无辜生命的暴行。从这个意义上,恐怖主义已经超越了国家、文化和立场,演变成了对于人类共同命运的挑战。当人类不再将彼此视为同类,当仇恨与杀戮替代了宽容与共情,暗黑的力量即将伤害所有的人。恐怖主义向全球扩散,无数的人,一个接一个遭到恐怖主义蹂躏。

从窘迫反恐到最冷的冬天

一个夏夜,我在新泽西的街角小书店看到一本讲述自己经历9·11的书,作者是一位女士,西点军校的毕业生。美国军人是最早被9·11改变命运的人群之一,他们提前毕业,匆匆奔向陌生的战场,面对不见踪影的敌人,陷入没有尽头的战斗。过去的战术突然不再有效,令一代他们充满了疲惫感与挫败感。书中记录,反恐战争8年来,无数的年轻伙伴消逝在天涯,坚持下来的要忍受无尽的伤痛。

反恐战争正酣之时,我去西点军校游玩,在游客展览区域就可以发现,学员们竟然在因陋就简地忙着发明反地雷装备,在手忙脚乱地学习反伏击作战,分明正在退化为一支“二流的治安部队”。西点军校的窘境,真实地反映出美国在反恐战争中的处境。在美国忙于反恐战争的时候,全球化的深度和广度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世界力量的对比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2008年的冬天格外寒冷。一场场暴风雪席卷北美,无数的企业宣布破产,几百万人失去了工作,万千家庭失去了房屋,其中包括我的朋友和两位房东。奥巴马在最冷的冬天,开始了一场火热的选举,当时的副总统候选人,就是今天的美国总统拜登。奥巴马有一个响亮的竞选口号——改变,无数绝境中的家庭将这视为希望,他承诺结束战争。2011年,美国从伊拉克撤军,但阿富汗战争还在持续。

世贸中心交通枢纽与世贸中心一号楼

从血泪共识到塔利班归来

9·11事件中,世贸大厦地铁站遭到破坏。2016,重建的世贸中心交通枢纽开放。纽约的11条地铁线路汇聚于此,2977条生命在这里迎来了终点。建筑外观像是儿童手中展翅高飞的白鸽,两侧洁白的金属肋翼包围的椭圆形大厅,比一个足球场稍小,顶部一排长长的天窗,铺满了蓝色的苍穹。建筑物命名Oculus,眼睛的意思,指的就是建筑顶上那排像眼睛一样的天窗。安眠在这里的人们,仿佛可以凝望他们曾经徜徉的天空与世界。

世贸中心交通枢纽的墙上,镌刻着联合国人权宣言,上面的字句是人类付出无数血泪换来的共识,也昭示着告别杀戮、寻求正义的希望。恐怖主义的主要生存策略是寻找国家之间、族群之间、文化之间、教派之间的分歧、误解、敌意,并不断扩大这种分歧,最终撕裂人类共同体。因而,人类社会的理解、同情、共识、团结是消除国际恐怖主义的根本武器。为此,应当珍惜人的生命,尊重人的尊严,理解文化的差异,包容人们的不同,警惕偏见与歧视。这正是联合国人权宣言所铭记的精神。

2021年,9月11日。经历了20年反恐战争,历史仿佛回到了原点,美军仓促撤离,阿富汗政府瞬间崩溃,难民疯狂逃亡,混乱笼罩机场,塔利班强势回归。20年反恐战争,从推翻塔利班开始,到塔利班上台结束。全世界仍然在思考,9·11是否可以避免?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人类是否汲取了足够的教训?

其实,最好的反恐政策是社会政策,战胜野蛮的利器是文明共识。消除国际恐怖主义是一场文明与野蛮的冲突,人类社会对于生命、尊严、平等、人道等基本文明共识的坚定程度,影响着国际恐怖主义的兴衰,也决定着国际反恐斗争的成败。从这种意义上而言,9·11开启的“斗争”还远未结束。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李昊(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编辑 尹曙光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