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在信吸毒事件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也引起了很多人的联想,明星吸毒似乎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毒品泛滥,而改革开放了十几年的中国也成了毒品倾销地。90年代后,国内开始出现吸毒人员,毒品问题从局部向全国范围发展蔓延。

中国政府大规模扫荡了中国的毒品底下市场,并大力宣传毒品的坏处。在90年代,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地方宣判大会上被判处死刑的贩毒犯罪分子。在宣传电影中,人们还能看到吸毒者非常恶心的样貌和身体。中国对贩毒者的惩罚也非常严厉,按照中国的《刑法》规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鸦片1000克以上、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即冰毒)50克以上,便可判处死刑。

无可否认,吸毒会带来很多副作用。且不说对社会带来多大的伤害,对个人也是百害而无一益。首先,毒品价格非常高昂,很多人为此倾家荡产,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其次,毒品对身体带来一系列损害,甚至引起另一种恶果——艾滋病。另外,有资料表明,吸毒者自杀发生率比一般人高10~15倍。如此等等。

既然毒品对人的损害这么大,为什么会有人愿意去尝试的?回到我们的主题上,为什么有的明星会跑去吸毒?

先看看他们自己的说法。

宁财神说,长期写作疲劳激发的神经性呕吐。他在道歉信中还说到,“类似日本Kinchitaro和波兰的诺拉奇酚这种神经镇定类处方药,虽然通不过尿检,但如果出示病例,提前申报,是可以免除行政处罚的——但我明知道有更好的方案,却还是选择冰毒……”

另一个因为吸毒而格外让人瞩目的是摇滚女星罗琦。1993年,刚满18岁的她与人争执,被戳瞎眼睛。“那个时候因为心情很不好,就开始慢慢地尝试。当时很多人说这个可以给你很多灵感,但其实绝对是个误导。后来我自己明白这完全是错的,我清楚知道自己已经被毁了,根本就是一个废人,但我离不开了,完全没有办法控制。所以持续了好几年后,我终于被毒品彻底毁掉了,我连录音都没办法进行了。”

李代沫吸毒的原因似乎是被人带坏的。他说:“他(朋友)说这个东西好,工作忙起来能让我精神,我就碰了。”

这三个中国社会议论得最多的吸毒明星。

想要找更有名气的,也俯拾皆是。李小龙为了保持状态吸毒、早期披头士因为演出太频繁而吸毒、猫王普雷斯利因为感情问题而吸毒,如此等等。事实上,明星吸毒也不外乎因为工作压力、情绪出现问题、受人误导等。这些理由套在任何人身上都可以。

而且这么数起来,好像比比皆是,但这些人和总吸毒人数比起来,比例其实少得可怜。如果硬要给这些人给一个理由的话,只能说他们钱多,比一般人更消费得起。

然而,却有一类明星,似乎注定要与毒品扯上关系,不管他们愿不愿意。他们就是那些唱摇滚的。

摇滚乐,甚至摇滚文化,都和毒品没有什么天然的联系。上述被认为是摇滚乐开山鼻祖的普雷斯利吸毒是因为丧妻之痛,而毒品事实上毁掉了他的音乐事业,甚至他的生命。

把摇滚乐发扬光大的披头士也只是把毒品当作放松方式。不过,这只说对了一半。后期的披头士,很多音乐从一些诸如LSD这类软性毒品中得到灵感。比如被誉为摇滚历史上最伟大的专辑之一的《佩伯军士的孤心俱乐部乐队(Sgt.Pepper'sLonelyHeartsClubBand)》便是一张迷幻摇滚的典型作品。而这张葵丽而奇幻的专辑,被认为少不了“alittlehelpfrommyfriends”(朋友的一点帮助)。其中的《WithaLittleHelpfromMyFriends》中的“friends”被解读为毒品。而歌曲名称《LucyintheSkywithDiamonds》被认为暗指LSD(歌名首字母缩写,恰好是一种致幻剂的缩写)。

其实也不用猜,乐队成员早就承认了吸毒的事。

从毒品获取灵感,这是六十年代,欧美从事创作的人常用的方式。除了玩摇滚乐的,还有诗人、作家等。甚至一些灵修的人也有不少依靠毒品来帮助他们进入更高的“境界”。我们可以从李安的电影《制造伍德斯托克》看到他们是如何“嗨”出一种“境界”来。

这是嬉皮士的年代,不抽点大麻,就和没听过摇滚一样土鳖(当然,大麻算不算毒品,还得看不同国家的法律)。现在,人们对嬉皮士盖棺定论的看法是,嬉皮士年代的年轻人吸毒、性解放和玩摇滚,是一种对抗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的方式,以一种竭斯底里的方式寻求自我存在。

但毒品能帮助他们找到自我存在感了,还是暂时地在幻觉中逃离?

摇滚大腕靠的是自己的天赋和钻研,还是毒品?

精彩不容错过!敬请关注九个头条微信号:topnews-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