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时间记者陈伟斌。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获悉袁隆平逝世的消息后,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张亮,也向记者回忆起了当年他和牛群(相声演员,国家一级演员)一同前往袁隆平家中采访的经历。

袁隆平 资料图

2000年,钱江晚报推出了“约会院士”大型系列报道。其中一位被访者,便是袁隆平。当时前往湖南长沙面访袁隆平的,正是时任钱江晚报科教中心副主任的张亮。

“我们到袁隆平家时,他还‍‍没回家,只有他夫人在,‍‍我们稍微等了一下。‍‍然后,就看到袁隆平骑了个摩托车回来了。”张亮回忆说,袁隆平当年‍‍经常骑着摩托车去田间地头。那时,为了安全起见,‍‍有人曾劝袁隆平不要再骑摩托了。但他一直‍‍觉得,还是骑摩托去下田下地比较方便,所以直到年纪很大了,依旧如此。

“一眼看去,就是一个整天忙在田里的老农形象,非常朴实。”这是张亮对袁隆平的第一印象,也是最深刻的印象,“当时,他脚上穿着一双雨靴,身上是件看上去挺旧的短袖衬衫,皮肤黝黑。‍‍‍‍”

见到前来采访的张亮和牛群,袁隆平一丁点儿架子都没有,待人也非常热情朴实。

采访过程中,袁隆平向张亮讲述了学农的初衷:“他说自己‍‍从小就喜欢园艺,到‍‍植物园去时就对植物特别感兴趣。‍并且,那个年代,我们国家的‍‍‍粮食问题比较突出,于是他就选择了这条路。”

对于物质生活,从袁隆平家里的一些陈设来看,他就是一个并没有太多物质欲望的人。依他自己的话说,便是“对‍‍比较豪华的‍‍物质生活没有心思也没有精力”。

但在精神生活上,袁隆平还是有着不少追求的,也很有生活情趣,并非一个乏味无趣的人。在采访期间,袁隆平当着张亮和牛群的面,拉起了心爱的小提琴;空闲时,他还喜欢和大家一起打打牌……

“‍‍‍‍总的来说,我感觉袁隆平很‘简单’。”张亮告诉记者,曾有一篇评论文章的标题叫《袁隆平的梦想因简单而伟大》,用‍‍这个标题来形容袁隆平本人,着实贴切,“他就是一个很简单的人,他的梦想和努力,其实也很简单:让中国人能吃饱饭,让世界上更多人能吃饱饭,把杂交水稻传播到更多地方去。”‍

确实,袁隆平的一生,就是一直心无旁骛的走在了这条“简单的道路”上。‍也正因有着这样的志向与追求,他才做出了如此巨大的成就,更获得了世人的认可与推崇,成为如今青年人都争相追逐的那颗“星”。‍

当年,采访结束后,张亮撰写了《袁隆平:喜看稻菽千重浪》一文,发表在钱江晚报上。而根据“约会院士”大型系列报道内容为基底出版的《走进中国100个院士的家》一书,亦刊载了此文。

记者翻阅其中章节时,也看到袁隆平在接受张亮采访时所说的一些人生经历和处事哲学,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正是袁隆平的毕身追求:“我在有生之年还有两大心愿:一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这样,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再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人类。”

就在今年5月初,由袁隆平任首席科学家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试验示范”项目在三亚测产再获佳绩,“超优千号”超级杂交水稻测产结果为平均亩产1004.83公斤。

今日,当我们在悼念袁隆平院士的同时,也看到,他的愿望,其实早已实现。更多科研工作者,也将传承他的精神,沿着他的足迹,继续奋进。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