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努力工作的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还记得当年的小岳事件吗?3岁多的少女撞在路中央,前后有10多名行人经过,但不理不睬,最终悲剧发生,小高兴受到了两次图钉。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人性如此冷漠?为什么人们选择见死不救,这是一种怎样的心理?心理学家给出的答案很可怕。

旁观者效应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之所以出现“见死不救”这类行为,其实是受到“旁观者效应”的影响。旁观者效应,指的是,某个事件的目击者越多,人们就越不可能伸出援助之手,而会选择冷眼旁观。

有的人认为,旁观者效应有悖常识,照理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人越多,相互之间能够提供的帮助也就越多。其实不然,上世纪80年代,一项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已经很好的印证了旁观者效应的存在。

心理学实验

心理学家约翰和他的同事兰特邀请了一批志愿者参与实验,并且没有事先告诉志愿者实验的目的,只是告诉他们参与关于大学生活的问卷调查。在志愿者填写问卷的过程中,实验室被设定会出现一些烟雾,研究人员计时观察这个过程中人们做出反应的时间。

结果发现,当实验室只进去一个人时,有80%的人很快就发现了烟雾,并及时将情况报告给实研究人员,而如果有三个人结伴进入实验室时,这个比率会下降至了45%。

更令人震惊的是,当20个人都处于实验室时,虽然很多人发现了异常情况,也并未报告给研究人员。因此,约翰得出了结论,随着在场人数的增多,参与者会认为报告情况不是自己一个人的责任,进而选择沉默、置之不理。

如果看待这种现象呢?推荐心理学课程

《社会性动物》

亲社会行为

又有人指出,“旁观者效应”的背后,存在着“责任分散”现象。当在场的人数很少时,他们会受到道德与良心的驱使,意识到如果自己置之不理,当事人就会受到伤害。因此,他们会立即做出反应,做出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

而当在场的人数增多时,人们会觉得即使自己不站出来,也会有其他人来管这件事。就算悲剧真的发生了,也不是自己一个人的责任,更不用受到良心的谴责。因此,当很多人同时目睹当事人需要帮助的情境时,反而会选择保全自己,不作为。

所谓见死不救,即人在应对他人危机情境下做出的消极反应,不仅与自身的低良知、低道德感挂钩,还会受到在场其他人的影响。本文讲述的“旁观者效应”,揭示了人在社会环境中的普遍表现,即尽可能的保全自我,尽可能少的承担社会责任。

由此可见,人性是自私的,当人们感到责任分散时,便会把更多期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而选择冷漠行事。然而,当绝大多数人都选择冷漠的时候,“见死不救”这种心理也就出现了,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也就得不到任何帮助了,从这个角度看,冷漠的不是个人,而是群体。

作者

第一心理主笔团 | 神奇小小

参考资料:

《社会心理学导论》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