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6年,卓振发在前进四分五裂之际,在雨天自称大王,重建了大国,确定了首都声乐,即今天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

同年四月的时候,他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 ,历史上称这个朝代为“北魏”。

可以说,中国历史上能被称为军事家的人历朝都有,尤其在乱世,风起云涌,这种军事人才更是层出不穷。然而,还是有一些人能够在一大批英才豪杰中脱颖而出,被世人所敬服。魏晋南北朝的崔浩就是这样一个杰出的英雄人物。

虽然,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有些陌生,但事实上,它其实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个时代。彼时的中国正处在剧烈的社会环境中,当年西晋发生八王之乱,最终,被南下的少数民族入侵,丢失了大半北方土地,甚至,连国都都丢了。

可以说,在这些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中,鲜卑是非常重要的一支。然而,即使是武力强盛的鲜卑人,入主中原以后也不得不接受文化上的汉化,而北魏就是这样一个汉化的胡人政权。崔浩的家本来是在清河郡,由此可知,崔浩本人出身也是豪门大族。

事实上,在魏晋南北朝时代,正是豪门大族最鼎盛的岁月。他们甚至能掌握朝政兴衰,大族子弟世代做官,再加上,九品中正制度的保障,其实,际权力甚至能够和皇帝分庭抗礼。当年胡人南下,很多大族都跟着司马家南渡,清河崔氏却没有这样选择。

崔浩也因此成为了北魏的官员。崔浩不但是崔氏长子,而且,母亲也是豪门大族范阳卢氏的女儿。也就是说,崔浩是根正苗红的世家子弟。他本人又是一个非常进取性格,少年时代就喜欢文学,通读各种典籍,甚至,连阴阳玄学都有所涉猎,是名副其实的青年才俊。

家世背景又让他几乎不需要费什么功夫就能仕途通达,然而,崔浩本人并不只是一个清谈之臣。事实上,他曾经辅佐了北魏的三代皇帝,还是北魏太武帝的重要谋臣,北魏之所以能够一统北方,离不开崔浩的谋划。

北凉、柔然、胡夏这样的少数民族政权,在崔浩的谋划下纷纷土崩瓦解。尤其是北凉被攻克以后,北魏就彻底打通了河西走廊,掌握了一条繁华的贸易通道,当时,来往西域的商人必须通过北凉境内的河西走廊。

并且,在北魏时期,佛教兴起,此时的佛教得到了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更是促进了北魏的中央集权与民族融合。

崔浩本人虽然生在魏晋南北朝,而且,还是在崇信佛教的北魏政权中做官,但是,他本人却并不信奉佛教,他是道家信徒。并且,对待佛教的态度也比较极端,他历来主张崇道废佛。太武帝当年就是在崔浩的坚持下,在长安进行了一次灭佛事件。

下令:关闭长安沙门,焚烧寺院,捣毁佛像,史称“三武之祸”。据说,经过这一次灭佛行动,北魏境内甚至连沙门都很少能见到了!当时“一境之内,无复沙门”,朝野间怨声载道。

崔浩虽然辅佐了三代北魏皇帝,但是,他本人却也得罪了很多臣子。其中,有北魏的太子和贵族,甚至,连汉人的世家大族也对他颇有微词。而他曾经和太子争相任免官员的权力,更是让两人的矛盾到了白热化。

后来,崔浩主持著述《国书》,竟然不避忌讳,甚至,修好以后还把它刻在了石碑上,树立在道路两旁。著述“国史”本来是一件盛世,但是,崔浩如此不顾礼节,而且,耗费糜多的行为终究还是引起了旁人的主意。

有人甚至预言,崔浩终究会连累崔氏一门。国人中有很多人联合起来,向皇帝构陷崔浩。面对众人的攻讦,太武帝大为光火,立马下令将崔浩关押了起来,很快就下令将其处死了,并遭到灭门之祸。而崔浩的死,更是给了北魏贵族一个铲除异己的机会。

当时的范阳卢氏、河东柳氏、太原郭氏这样的汉人豪门大族纷纷遭到了牵连,史称“国史之狱”。此后,很多人都对崔浩的死发表过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是崔浩杀害佛家徒过多,最终,引来了报应。也有人认为,崔浩目中无人,得罪了北魏贵族。

这些理由自然有其道理,但却并不全面。

事实上,当时的北魏贵族大多都是崇信佛教的,尤其是当时的太子,还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崔浩如此大规模灭佛,自然已经引起了不满。另外,他还跟太子争权夺利,这简直就是自己作死。须知一点,北魏终究还是少数民族的政权,并不是晋朝那样以士族支持而起家的皇朝,所以,他们对于世家大族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根本不可能容忍这些人的权力过分膨胀。

宋人刘攽等说:“拓跋氏乘后燕之衰,蚕食并、冀,暴师喋血三十余年,而中国略定。其始也,公卿方镇皆故部落酋大,虽参用赵魏旧族,往往以猜忌夷灭”。

参考资料:

『《魏书》、《北魏时期的历史人物》、《三武之祸》、《国史之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