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财经《经济半小时》)云南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缩影,住在这里的少数民族有25个,还有9个是“直系民族”。也就是说,从原始社会末期或阶级社会初期开始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他们分别是独龙族、德昂族和基诺族。中央电视台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进入云南,与云南省副省长张兆林进行了对话。
从原始社会一步跨越社会主义社会 云南少数民族脱贫压力重重
今年26岁的罗扎拉住进新房子已经有两年时间了,新房子是2013年扶贫开发整乡推进时,通过政府补助、银行贷款,再加上个人筹措一部分,并按照拉祜族的风格,建成了这种红瓦黄墙、葫芦图腾的新房子。
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南美乡南华村村民 罗扎拉:总共花了是9万块钱,政府那边现金补贴4万,水泥又补贴2万块钱,就是6万,银行那边又贷了2万块钱。
紧邻新房就是罗扎拉家的老房子,之前他们一家4口就住在这里。在罗扎拉家附近,还保留着一栋拉祜族的老房子,当地人叫掌楼房,意思是像手掌一样小的楼房,过去村子里很多拉祜族都住这样的房子,几根木头搭起框架,周围用竹席遮挡起来,底下养牛、养猪,人在上面居住生活。
过去罗扎拉一家,和其他拉祜族村民一样,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山下的水田种水稻,山上的坡地种玉米,水稻自家人吃,玉米喂鸡、喂猪。
但是种地打下的粮食,一亩地才收几百斤,连自家人吃都不够,更没有多余的拿去售卖,而主要的收入来源就是山上的一点老茶树和核桃。罗扎拉家里有长了几十年的老茶树,但过去因为交通不方便,他们的好茶叶也卖不上价。
与罗扎拉家相邻的坡脚村也是一个贫困村,今年将有17家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出列,杨正达一家是其中的一户。今年杨正达刚刚从原来潮湿阴暗的泥土房,搬进政府帮助建设的安居房。这安居房总共需要十七八万,其中政府补了5万多,自己贷款1万,还工程队的9万元,这些钱需要在未来的几年里还清。原来家里有一些老茶树,一年的收入还不错,但是去年山上发生了滑坡,自家的核桃树和老茶树受灾,家里一下子没了主要收入来源。
杨正达一家四口人,儿子上初三,女儿刚刚一岁多。由于家里水田不多,烤烟、豌豆等经济作物的收入很少,主要依靠剩下的一点茶叶和核桃。尽管住进了新房子,杨正达家里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客厅里摆放的电视还是从老房子搬过来的,而电饭煲和热水器是政府免费发放的。杨正达的儿子带着记者走进居住的房间,我们看到一家人直接睡在了地上,上面只铺了一个凉席,屋里冷也暂时没有办法。
前几天,杨正达刚刚把家里的两头小猪卖了,尽管只有七八十斤还没有完全长成,但是急着用钱的杨正达实在没有别的办法。杨正达家的厨房是临时搭建的,四周都是用竹席遮挡,为了村子的统一规划,他要盖一个新厨房,但是拿不出钱来。
杨正达一家的情况,村里的干部看在眼里,为了增加他们的收入,今年村里把他推荐给林业部门,做了护林员,这样每个月有700元的收入,一年可以增收8000多元。另外村子里也为像他这样的家庭申请了临时救助,给予他们一些资金上的帮助,来保证他明年顺利发展,杜绝返贫。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 李雨霏:我们知道云南是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很多少数民族都是居住在偏远的山区,经济发达相对是比较落后的,所以是不是也是因为这样的特点,使得云南省的脱贫攻坚工作会面临更大的压力?
云南省副省长 张祖林:中华民族56个民族,特别是还有九个少数民族,是从原始社会的后期,在1950年前后,就一步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就进入了社会主义这个阶段,解放以后,这60年里,党和政府非常关心少数民族的教育、文化、科技、生产、生活,民族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外部世界相比,它还处于一个相对滞后的阶段,山高,路远、坡陡,加上文化教育的水平极需提高,就给我们脱贫攻坚确实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 李雨霏:您在去调研的时候有没有什么让人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
云南省副省长 张祖林:在1950年的前后这些少数民族基本上在生产上还处于刀耕火种的那么一种自然状态。从产品的交易来说基本上是易物,而且他还不好意思和人见面,不可能到市场上去。你要从思想上、观念上,从生产生活方式上,要想让他几十年,跨越几千年,还是有一定的压力,那就需要我们有好的政策,好的举措。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 李雨霏:在这个过程当中,您认为我们精准扶贫最大的难点又在哪?
动图
云南省副省长 张祖林:精准扶贫的难点在于我们需要进一步的深入实际,一家一户的对贫困的现状,对劳动力的构成,要进行分析,还有对你这户家庭,对你这户村子,你适合发展的产业是什么?他还缺什么,我们扶什么,这要做到精准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地花力气的。你精准诊断好了,你才能对症下药,如果精准也就是诊断不到位,或者出现了偏差,你这个治疗也是没有效果的。
“扶智”自救 产业扶贫 “一步跨千年”的贫困人口人均收入能达6000元
2014年底,云南“直过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全省总贫困人口的11.6%,贫困发生率高达28.6%,高于全省15.4个百分点。由于特殊的历史和地理原因,当前“直过民族”群众收入水平普遍低于云南省平均水平。可以说,“直过民族”虽然实现了“一步跨千年”,但是要在经济、文化、生活上达到与其他地区和民族同步发展的水平,还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这也是云南省脱贫攻坚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云南如何才能确保“直过民族”不掉队呢?
动图
如今在整个南美乡,村民们不仅新盖了房子,村里村外的道路也都修成了水泥路。而南华村村民罗扎拉家的水田也不再种产量低的水稻,现在他家的水田一季种烤烟,一季种油菜和豌豆,再有十多天,罗扎拉家的豌豆就可以采摘上市,预计一亩地能收入2000多元钱。
种植烤烟和豌豆都是当地政府引导发展的产业,也是增加村民收入、摆脱贫困的扶贫产业。罗扎拉说,他今年种了8亩烤烟,收入16000多元。再加上茶叶核桃,一年会有三万多块钱的收入。
除了种植收入,罗扎拉还养了三十只山羊,四五十只土鸡。这些山羊和土鸡都在自家的山林里,由罗扎拉的妈妈在山上照看。
农闲的时候,罗扎拉还做收购龙胆草的生意,一年也有一万多元的收入,这两年罗扎拉通过种植烤烟和豌豆,已经还清了建房的欠款。在政府的引导下,还扩大了茶叶和核桃的种植面积,等到这些茶叶和核桃进入丰产期的时候,他们家的收入会更多,生活也会越来越富裕。
动图
南美乡曾经是一个高寒贫困山区和拉祜族聚居区为一体的贫困乡,全乡人口4671人中,拉祜族占了全乡总人口的74.3%。2011年以前,贫困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90%,仅仅两年时间,一个“直过民族”乡面貌焕然一新,贫困人口下降到4.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近6000元。
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南美乡党委书记 董波:把房子建好了以后,老百姓安居才能乐业,然后把这个产业道路都基本上通过项目整合的话,修到了田间地角,第二个方面,在产业发展上注重长短结合,长的产业主要是发展这个核桃和茶叶,短的产业主要是以我们的烤烟和我们的长寿仁豌豆种植为主。
2013年扶贫攻坚整体推进以来,南美乡共整合项目资金2.3亿元,群众自筹1.2亿元,全面建成了1022户独具拉祜特色的抗震安居房。同时发展核桃、茶叶、烤烟、豌豆等特色产业,全乡建成产业基地5.12万亩,人均11亩以上,实现了村村都有支柱产业、户户都有增收产业。
董波: 2013年8月份以后,为了把民族文化古老元素保存下来,同时也为下一步旅游开发做准备,我们用了150亩的土地,建盖了82间掌楼房,作为我们的一个拉祜风情园的旅游项目进行开发的。
下一步,南美乡将围绕着古村寨、美丽新乡村建设,同时,依托万亩原始森林、千亩草山、千亩古茶林等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气候及人文资源,着力推进特色旅游小镇建设,带领群众发展旅游创新增收模式。
云南省副省长 张祖林:南美乡我们到了那都有眼前一亮的感觉,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 李雨霏:在南美乡实现脱贫攻坚开发的过程当中,第一件事就是大家住进了新房子,当然与此同时还有很多配套的基础设计的建设,那么在资金的问题上我们是怎么解决的,会不会政府掏钱,给当地的政府造成压力呢?
云南省副省长 张祖林: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头是国家报销的,是中央财政给的。那么配套部分我们通过政策性银行的低息贷款,长期贷款来解决,在建档立卡户之外还有一部分群体,通过省财政拿一点,地方财政拿一点,群众低息享受政策性的贷款,长期的贷款,像这些我们感觉到是自找压力了。
动图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 李雨霏:这个压力很大吗?
云南省副省长 张祖林:财政这部分的压力是有一点,我们省里决定再困难也要拿出钱来,群众拿一部分我们也测算过,如果说能够保障,真正做到精准,通过培训就业,外出打工,通过精准产业扶贫,来发展产业的话,今后它这个长期的低息贷款也是能够偿还的,对这些群众来说也不会构成新的贫困。
贫困农民变身文艺队员 生态旅游盘活地方经济
云南省沧源县单甲乡嘎多村是一个佤族村寨,也是一个“直过民族”聚居区。今年50多岁的陈艾那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家里有七口人,上有一个老母亲,下面还有四个孩子,其中三个孩子都在上学。
动图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单甲乡嘎多村村民 陈艾那:一个是在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一个在沧源民族中学读高二。我家姑娘在临沧读农校,今年刚刚第一年。
陈艾那告诉记者,在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上学的儿子,一年的学费就要一万四千块钱,而三个孩子的学费加起来,一年就要两三万块钱。如果加上他们在学校的生活费,对于他的家庭来说,根本负担不起。除了政府的优惠政策帮扶,他们还需要到亲戚家借钱才行。
动图
陈艾那家里有5亩土地,种了3亩旱稻、2亩玉米,但是由于这里海拔比较高,粮食的产量只有两三百斤,仅仅够家里的口粮。全家的经营性收入主要依靠茶叶,但是由于茶叶的价格低,忙碌一年也只有两三千元的收入。
精准扶贫实施之后,在驻村工作组的帮扶下,陈艾那家里扩大了茶叶的种植面积,还新栽种了杨梅、樱桃、佛手柑等水果林木。今年年初,陈艾那家的房子也经过了改造,过去一层关养牲畜,二层居住、人畜混居的生活方式有了彻底改观,而且现在的房子不仅结实保暖,而且还保留了民族特色。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单甲乡党委书记 陈绍军:这个房子我们在原来的这个树脂瓦的基础上,加盖了一层竹笆的屋顶,主要是要体现民族风格特色,起到一个仿真的作用。
驻村工作组通过向上申请项目资金,按照两层楼阁型每户补助五万元,落地式一层每户补助三万元的标准对村民的房子进行改造。本着既要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又要保持佤族风格的要求,扶贫工作组按照建新如故、修旧如旧的理念,对原有的民居进行提质改造,并对未来旅游开发做准备。
动图
陈三布勒也是村里的贫困户,家里只有他和母亲两口人。陈三布勒之前也在外面打工,后来母亲因病瘫痪在床,陈三布勒就再也没有出去过。家里仅有的一点茶叶和水田,也要靠亲戚朋友帮忙照看,家庭收入只能依靠政府兜底补助。
不过陈三布勒有着佤族的传统特长,那就是能歌善舞,目前村干部将他放在村里的文艺队进行排练,未来除了最低收入保障兜底他家的生活,村子发展旅游产业之后,他也能够依靠民族歌舞表演,获得一份稳定的收入。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单甲乡嘎多村党总支书记 李金明:要打造这个旅游度假村的话,我们的文艺队员,收入也可能是一笔收入,从这一点上也可能会提高他的一个的收入了,以舞蹈还可以养活自己,也可以再加强他自己家庭的产业,更是多种多样的。
动图
嘎多村位于中缅边境,距离沧源县城60多公里,也是“月亮升起来,山寨静悄悄”经典佤族歌曲的创作地。如今,这里将打造成一个月亮古寨民族生态旅游区,明年就可以开门迎客,村民将通过旅游扶贫获得收益。今年12月8日,沧源佤山机场正式通航,将为嘎多村的旅游产业带来更多机会。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单甲乡党委书记 陈绍军:旅游产品经营和开发获得的收益。大致一年全村的老百姓人均可以获得三千至五千元人民币。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 李雨霏:在今年上半年云南省也是特别提出了全面打赢直过民族扶贫攻坚战的一个行动计划,在这个计划里讲到一个目标就是到2019年的时候,直过民族聚居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要实现全部脱贫,这个目标是不是能够如期的实现?
动图
云南省副省长 张祖林:2015年我们实现了100万人口的脱贫,今年我们要实现120万人口的脱贫,在未来2017、2018、2019这三年就是我们攻坚的三年,一定会实现总书记给我们云南省提出的三个定位,要把云南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要实现这三个目标只有在47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我们城市的人口,和我们发达地区的人口一样,同步进入了小康社会,我们这三个目标才能够完满地实现。
1.文章《央视李雨霏看这里!云南扶贫大手笔:贫困户盖9万元的房子,政府给出6万元!》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央视李雨霏看这里!云南扶贫大手笔:贫困户盖9万元的房子,政府给出6万元!》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