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觉的平安《扬州论语》,割论语睡得更好的自己。这里是小梁2018年带来的《睡睡平安》。本文摘自喜马拉雅音频节目010-3000111期。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译:子路听到老师的教诲后,一定要去力行。但是如果闻道之后还没有能够力行、没落实,他就很害怕听老师跟他讲新的东西。
01
我们可能不需要学太多东西,只需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越学《论语》,小梁越觉得,我们不需要学太多东西。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认知并不一定要靠了解、吸收更多的名词和概念而来,也可以从我们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而来。
在今天这一篇里,孔子讲的是“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路的武功非常高,不仅是孔子的弟子,也是孔子的保镖。之前小梁说过,孔子总是很担心子路,觉得他有点儿鲁莽,但子路的确是孔子身边很亲近的人之一。
子路有一个特点——心未动,身已远。对于听到的东西,马上就要去行动、去实践,所以他很害怕听老师跟他讲新的东西。因为老师跟他讲新的东西时,他就会说:“别说,上一件事我还没做完呢。”他的确是一位很特别的学生。
小梁及周遭的朋友跟子路恰好相反,通常是“身未动,心已远”——心里已经游遍四方,但行动上还是没什么改变。
Nike有一句挺好的广告词——“just do it”。以前我听到这句话,只是觉得“做吧”。随着我学到的东西越来越多,行动力却越来越差,肌肉与组织的张力不足以应付念头的起灭时,越发觉得那些能“言必信,行必果”,把一件事做透的人,在这个社会是多么弥足珍贵。
02
只要你喜欢一件事,就认真地做下去,不需要换跑道
我有一位老朋友叫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的总导演),在我读大学的时候,他就在做纪录片。
我记得我读大二的时候,陈晓卿学长回学校分享他拍纪录片的心得。那时小梁听着一位师兄讲着略显老土的纪录片创作,而手上却拿着当年的广告杂志,还有台湾版的《关于网路营销及策略总动员》,还有《远见杂志》等。
在1997年~1999年期间,当时的台湾有很多“未来学者”。甚至从1994年、1995年开始,他们就已经在展望互动媒体的未来了。所以当时,我觉得这位师兄干的事情,可能要落入历史的尘埃了。
后来小梁去了一家香港的媒体公司学习、工作。几乎一家电视台的所有工种都干了,编导、主持、体育、娱乐、时势、财经,甚至连节目宣传片和广告企划销售案都要自己写。
而那位师兄一直在拍纪录片,偶尔有点个人的小小乐趣——对各种臭臭的食物,比如桂林米粉、酸菜鱼、烧烤,以及地摊的食物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常常跟我们在某些犄角旮旯,分享种种小吃的快乐。
再后来,小梁从一家卫星电视公司去了一家互联网公司,这位师兄依然在拍纪录片。现在,他把自己的爱好——吃,变成了纪录片里一个更狭窄的、专门的内容——美食类纪录片。
有一次,沈宏非先生、蔡澜先生等若干位我的老师齐聚北京,和陈晓卿老师一起吃了一顿他的家乡菜。后来我才知道,原来那顿饭局对中国的纪录片影响深远。而我作为当时参与人其中之一,却不知道正在发生着什么。吃吃喝喝,聊聊天,吃完各自回去做各自的事,而陈老师继续深入,把美食纪录片进行到底。
陈晓卿老师拍到后来,跟腾讯合作了《风味人间》。从1994年我第一次听他讲纪录片,到前段时间有天晚上大家聚在办公室重温《风味人间》,已经有二十四五年的时间了。
1994年,我听他拍纪录片的时候,觉得他可能会过时。但现在,他却越拍越精致,他并没有过时。
他没有做互动营销,没有做搜索引擎,也没有讲各种悬而又悬的东西。只是在认真地拍好每个镜头,讲好每个故事,到更辽阔的世界,呈现更深刻的人与食物的关系,借由食物呈现世界的变化和世界本来的面目。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纪录片做的就是这件事,用墙上的一只苍蝇的视角,旁观及俯瞰着烟火人间呈现出的种种爱恨情愁、相聚离别。
陈晓卿老师活生生地在我面前展现了一个知行合一的角色,他从来没有展望过不切实际的东西,只是认真地做自己能做的事,而且越做越好。
那天我们看完两集《风味人间》后,看着片末出现的长长的一大段字幕——拍摄、导演、录音、混合,文案,宣发……像个制作电影一样的团队,我在黑暗中深深地自责——我是走了多少弯路。
如果小梁一开始不管做什么,只要是做一件不差的事,一直专注地做下去,应该做得也不会太差吧。
当然,凡走过的必将留下痕迹,凡寻找的必能找到答案。我们走过的一切弯路,其实都是直路,都是为了让我们今天了解到,原来多余的想法、多余的念头只会带给未来多余的悔恨。
事情没有所谓新与旧、好与坏的区别,只要不犯法,只要你喜欢,那就认真地做下去,终归是有价值的。
结合《论语》前面,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就是“just do it”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的存在,才让这个世界呈现出它的“风味人间”。
你现在手头上正在做的事是什么呢?你是否觉得现在做的事没有前途呢?你是否觉得应该换条跑道呢……
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请想一想小梁这个反面例子——换了那么多条跑道,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其实不需要换什么跑道。
03
踏踏实实地做,比说很多,更有意义
之前小梁去日本的时候,有一次走进了一家老夫妻开了将近六十年的拉面馆,老先生八十多岁了,还在亲手做每一碗拉面。
我觉得很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经历过很多不靠谱的斗争,也经历过泡沫时期——全民炒楼、全民炒股的疯狂时期。
我们过去几年经历的疯狂,三十年前在日本也是这样。我站在东京的街头,看着房价居然和北京差不多,甚至很多地方比北京还便宜,不禁感慨,这是一个人口密度三倍于北京的城市啊,竟然没有堵车,一切井然有序。
有意思的是,一位朋友给我讲起一个细节,他想在东京办工作签证,要填写他在中国国内的收入,他写的很少。日本人就不理解,这么点儿收入怎么在中国生活呢?他说:“我创业啊,给自己开的工资很少。”日本人就问:“为什么你不给自己多开点儿工资呢?”
其实中国很多年轻人就像扎克伯格一样,公司上完市,交了很多钱之后,又很多年不领工资,靠吃老本,然后再创造一家公司,用这种方式去赚钱。但在日本,很少有这样的例子,所以他们总认为,你该有多少钱不是每个月能反映出来的吗?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跟大家说明,在日本那样一个看似又回到了工业时代,甚至半农业时代的社会,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酝酿出的很多东西,其实很值得我们去研究。
日本是如何做到,平均每年出一个诺贝尔奖得主(不是和平奖,而是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等硬科学指标的奖项)的呢?
他们是如何借由不浮夸,或者浮夸完之后,回归事情的本质。不融资,不炒作,踏踏实实地工作,踏踏实实地发展,没有新的学术概念,把每件事做到极致,然后创造一个不给人攻击性的现象的呢?
全世界人都说日本已经“消失”了几十年,所谓日本消失的几十年,其实他们正在暗自蕴藏着能量。
有数据说过去的三十年,全世界的人都认为日本人没前途了,房价也跌了。虽然日本有很多老年人仍然在工作第一线,人口老龄化非常严重,但他们却成功地利用了这样的原因,发展出了工业机器人制度,发展出了更好的医疗、教育和保险体系。
这一切都不是因为他们有更多的知识,而是因为人们经历了泡沫,经历了浮夸后,儒家精神再次回归,与现代科技结合后发展出的一种低调、温和,没有进攻性,暗自积蓄能量的状态。
说了这么多,小梁始终都在想一件事,或许是时候我们要回到一种新的状态里了,那就是——少说多做,或者不说多做。
时间会证明一切,我们做的一切努力,都会有回报;而说的一切,都会成为未来让自己汗颜的原因。
——今日互动——
在人生的进程中,
你换过几次跑道?
现在,你对自己当下
正在走的这条路有信心吗?
1.文章《关于梁冬吧我想说梁冬|换了那么多条跑道,我最后发现,其实自己不需要换什么跑道》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关于梁冬吧我想说梁冬|换了那么多条跑道,我最后发现,其实自己不需要换什么跑道》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