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克留斯

1979年2月17日爆发了越南自卫队反击战,在与越军的28天战斗中,我军牺牲了6954人,受伤23000多人。

其中大部分伤亡发生在战役初期。

关于对越自卫还击战初期伤亡较大的问题,有一个说得较多的观点,认为是我军数十年来没有大规模的实战,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很多部队承担非战备训练任务,导致军事训练不足,导致在战场初期表现不佳。

这个观点是有道理的。举个例子,参加自卫还击战中的128师在接受参战任务时,除了383团8连以外,全师已经连续两年没有进行严格的训练,而是在承担繁重的生产建设任务。

当然,并不能把全部的原因归结于特殊年代部队缺少训练,这显然是不够客观的。除了训练不足,我军在战前的情报工作也有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越军的实战能力。

越军

越军很多部队,几十年来先后和法国、美国的军队作战,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山岳丛林实战经验。而我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印自卫反击战后,没有进行大规模的陆地作战,在热带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区的实战经验就更少了,部队整体的实战经验值是低于越军部队的。而我军对越军部队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停留于50年代至70年代越南抗法、抗美战争期间的了解,对越军编制以及战术打法的演变,没有全面实时地进行情报渗透和了解。

1979年底,我方在研究决策对越作战时,情报部门很少有现成的资料可用,只能仓促组织情报力量临时收集整理档案,通过技术侦查等方式获取越南军队的情报。但毕竟时间紧迫,加上工作要求高,其效果不太理想。越军在开战前,在中越边境利用山高林密的地形构建的大量工事和弹药储备库,我军从战略层面没有全面详细地了解掌握。而各个参战部队战前在边境地区组织的侦察作战,了解的情报也是局部的、浅层的。这为战役打响后部队的伤亡埋下了隐患。其中,有的部队在战前侦察中下的功夫大,做的工作实,打起仗来就胸有成竹、从容不迫。而有的部队仓促调到中越边境,没有来得及做战前功课,上了战场就出了很多问题。

【对越自卫还击战初期,我军使用步兵搭乘坦克的方法进行快速穿插,在实际作战中,坦克不便观察情况和发扬火力,步兵还没有来得及下车就中弹牺牲或负伤,这种战术很快被放弃】

情报工作的准备不足,参战部队制定作战计划就容易缺少针对性,行动不合理,脱离真正的战场实际情况。比如在高平战役中,我军原计划以7个师的兵力,最多在一个星期内全歼该地越军。但实际上,由于我军对越军的防御工事和具体部署不够了解,导致在攻坚中遇到较大困难,整场战役中比预计多投入了4个师共11个师的兵力,打了将近一个月也没有完全消灭敌人。

对越还击战中我军普遍使用的“56半”,相较于越军的步枪,火力也显落后

在实际作战当中,战士们发现我军的步兵火力密度竟然低于越军。由于长期没有进行实战,步兵的武器装备没有进行升级换代,导致解放军步兵班组的武器自动化程度偏低。相较于越军成建制装备苏式突击步枪和RPG火箭筒,我军当时一个9人制步兵班,只装备了3支56式冲锋枪,4支56式半自动步枪和一挺56式班用轻机枪,火力明显不够。不过在老山轮战时期,我军武器迅速换装升级,加上大量的炮兵火力和稳定的后勤供应,对越军部队形成压倒性的优势。

东线总指挥许世友

同时,在越南生疏的地形环境中作战,很多指战员也很头疼。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在还击战总结中说:“我们过去也都是在北方作战,但南方作战从我们到下边的同志都是不熟悉的,没有打过嘛!他那个地方10月份以后是旱季,5月份以后是雨季。我军基本没有在这种地区作战的经验。”

的确,越南地区环境潮湿炎热,蚊虫较多,原先大部分在北方作战的解放军官兵来到这样陌生的环境中,很多出现了水土不服甚至生病的现象,这影响了我军的战斗效率。而且在这种陌生的地形环境中,作战指挥和后勤保障都是难题,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只有在实战中慢慢摸索。

总的来说,对越自卫还击战虽然付出了代价,但取得了重大的战果、历史性的胜利,也收获了宝贵的经验。自卫还击战结束后,我军进行了数轮改革,其中无论是对部队作战训练还是编制体制改革,以及对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都影响深远。纵观世界军事发展史,铁律是不变的:“没有实战,没有流血,一个军队怎会有进步”。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