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龚振辉

湖南卫视年第一个综艺节目《我是歌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起到了全年观看的示范作用。

而当其走到第4个年头,不得不面临残酷的现实,即节目陷入创新瓶颈和用户审美疲劳双重挑战。

事实上,综艺节目与互联网产品类似,通常经历默默无闻、爆红、平稳、衰退、无人问津这一完整生命周期。其中,节目之所以爆红,除了制作团队的前瞻意识和精心打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节目自身的魅力,而当节目进入平稳期,恰恰可以体现制作团队的真实水平,衰退期则直接考验其创新意识和能力。

显然,季播节目《我是歌手》同样遵循上述逻辑。我一直认为,当节目来到第三、四季,固定模式给观众带来的惊艳感越来越式微,小打小闹的新尝试又不成气候,创新乏力在所难免。但请注意,创新乏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制作团队因信心不足而频出昏招,无法精准掌握节目走向,最终导致节目水准严重下滑。

《我是歌手4》公布首发阵容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无比失望。第一期节目播出后不久,我发现一幕诡异的现象:朋友圈探讨节目的寥寥无几,与往年聚众围观截然不同。要知道,节目首播就遭遇如此大的尴尬,后续如何维持话题热度难度更大。

所以,我对《我是歌手4》命运走向持悲观态度。如果《我是歌手4》整体表现大不如从前,我一点都不惊讶,主要归咎于制作团队的3大昏招。

昏招一:歌手不入流

《我是歌手》主要聚齐四类人:歌手、500位听众、音乐人、经纪人。显然,歌手是节目的核心,而现场演绎是核心中的核心,歌手+现场演绎是节目的核心竞争力,理所应当成为制作团队的重点发力对象。

也许有人会说500位听众也是节目的主角,毕竟他们决定歌手的去留,亿万网友也关注竞演排名。在我看来,名次固然重要,但真正能让观众眼前一亮、产生共鸣的还是歌手现场演绎,制作团队也致力于为观众打造区别于演唱会或歌友会的视听盛宴。所以,歌手的核心地位不可撼动,而且500位听众投票也依附于歌手本身。

《我是歌手》每一季播出时,导演洪涛都坦言说服歌手参加难度极大,我也相信洪涛及其团队花了很大力气找寻歌手。但不可否认,第三季用力过猛给第四季带来巨大压力,成为节目走下坡路的导火索。

韩红孙楠组成的豪华阵容,加上策划退赛事件,第三季毫无悬念地成为最火爆的一季,观众口碑极佳,把《我是歌手》推向顶峰。一片繁荣的背后,危机也逐渐浮出水面,终于在第四季爆发。

第三季光芒万丈,像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山,成为困扰洪涛的症结所在,首当其冲的是找寻歌手。抛开歌手表现不谈,《我是歌手4》歌手阵容不禁让我哭笑不得,2个内地+1个韩国+5个港台,整体知名度不高、超女快男悉数蒸发、没有一线大牌撑场,用“弱”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略显尴尬的首发阵容,直接带来两个问题:一、知名度不高引发观众对歌手实力的质疑,关喆成为躺枪的对象,除了与毛宁搞基传闻让他头疼不已,列入首发阵容使关喆被观众的唾沫星子淹没,纷纷吐槽不够资格。

二、某种程度而言,洪涛希望李玟扮演第三季韩红定海神针的角色,但李玟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与制作团队卯足劲宣传的“国际天后”形象相差甚远,不仅惨遭打脸,而且影响观众后续的热情。

更为重要的是,节目播出前夕,网上流传各个版本的首发名单,几乎清一色大牌,大大拔高观众的关注度和期待值,而最终名单的公布,难免让观众失望不已,承受巨大心理落差。尤其是外界对情歌王子张信哲参赛寄予厚望,后来被列为补位歌手,最新消息是忙于发唱片可能无法参加。

昏招二:赛制创新乏力

正如前文所言,歌手+现场演绎是《我是歌手》的核心,洪涛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这两个关键环节上。要知道,每季歌手更新是必然之举,谈不上创新,当歌手阵容固定后,真正需要创新的是现场演绎,涉及到曲目选择、改编、排练、演绎等环节。

尽管制作团队放权给歌手操盘现场演绎,但并不意味着不能提出意见或建议。比如,歌手通常选择自己擅长或喜欢的歌曲,制作团队指定歌曲让歌手演绎,尝试陌生音乐类型也未尝不可;前三季给人的印象是飙高音更受欢迎,其实不然,制作团队可以建议歌手走抒情或其他路线。

除了汇集各路人马,节目的另一大看点是赛制。相比前三季,《我是歌手4》赛制更加复杂,这正是制作团队创新乏力的表现。更改赛制并无不妥,但围绕歌手演绎的更改才有价值,通过制定奇葩的淘汰机制来吸引眼球,略显苍白无力。

比如,首期节目把传统7位首发歌手增加为8位,并当场淘汰一位,第二期成绩综合第一场再淘汰一位。不得不说,通过第一场淘汰的出格玩法来博取关注,并不是高明的玩法,而且增加观众理解的难度。

在我看来,真正的赛制创新是可以展示歌手多面风格和激发其潜能,满足观众不同层次的猎奇感。除了让歌手演绎特定曲目,更大胆的玩法是调动歌手的积极性,使其主动或被动选择其他歌手的曲目。

当然,亿万观众也是可以利用的现成资源,通过设置投票通道,票选最想让歌手现场演绎的歌曲,不仅可以激发观众的参与感,而且有利于广泛传播。总之,无论赛制如何变化,原点始终是让观众享受与众不同、无与伦比的视听盛宴,而不是一味死磕淘汰环节,后者或多或少存在本末倒置的嫌疑。

昏招三:亮点和槽点被忽视

话说,前三季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歌手精湛的表演,而是围绕节目的亮点和槽点,最典型的是歌手称谓和影帝影后级别的观众。曾有人打趣地评价道,“《我是歌手》前三季表现最稳定的是现场观众。”

当然,槽点并非完全坏事,而是社交传播的重要节点和病毒元素,推动节目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增加话题热度,让制造团队抓狂的歌手称谓也是如此,比如国字号女声韩红众人皆知。

遗憾的是,《我是歌手4》对节目亮点和槽点重视不足,没有再现现场观众装逼的表情,只是一笔带过。新鲜出炉的歌手称谓,也因歌手名气不足而未引起观众足够关注,失去了社交传播的大好时机。

在我看来,洪涛及其团队必须深挖节目的各种亮点和槽点,通过社交平台放大,吸引观众目光和口碑扩散,以增加话题的曝光率,这是节目魅力下降后必须采取的行之有效的补救措施。

显然,社交裂变是《我是歌手4》制作团队必修的一堂课。要知道,缺乏社交助力,再精致的节目也火不起来。

上述三大昏招,导致《我是歌手4》遇冷比想象中来得更早,不少观众流失,话题讨论也大不如从前。或许是话题缺失,外界没有像前三季一样深扒歌手背景和节目内幕,而是只关注黑马徐佳莹夺冠、关喆Haya乐团同分等节目本身,话题外延性不强。

当然,《我是歌手4》并非毫无亮点,至少有一点我深深地佩服,即保密工作做得滴水不漏,直到节目播出竞演结果才出炉。其他节目录制刚结束,各种爆料、泄密就在社交平台泛滥,最典型的是《中国好声音》。

最后,提醒下洪涛,观众喜新厌旧是人性使然,没有对错之分,当观众出现审美疲劳的苗头后,必须立刻对节目加以改造,融入更多创新元素,而不是墨守成规,在一些不痛不痒的环节上高举创新旗帜,这无异于挑战观众的忍耐力,时间一长,终将被观众无情地抛弃。

至少,我不愿意再认真地全程欣赏《我是歌手4》第二期,顶多关注下竞演结果。

作者简介:龚进辉,科技自媒体,微信公众号:gongjinhui2,个人微信号:,欢迎大家加我微信交流,“龚进辉读者群”恭候你的到来,申请好友暗号:“龚进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