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喜欢看《大脚丫和玻璃鞋》这本书,这本书彻底改变了著名的童话故事,严肃地爆笑,悲伤变成了快乐,想象力变成了虚无缥缈,创造力。

虽然因为作者素质良莠不齐的关系,不是篇篇精品,但我还是看得很过瘾。

香港TVB1996年拍摄的《西游记》,精神便与它雷同,以故事原有的骨架发展出全新剧情,令人耳目一新。虽然不是每个改编都属神来之笔,编导的巧思仍然值得肯定。

以《西游记》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很多,其中不乏像周星驰电影《大话西游》那样的全盘颠覆之作。改编的就很成功。

▲壹

在这之前,我看过1982年的央视版《西游记》。但因为是小时候的事,除了六小龄童扮演的孙悟空,其他如剧情、场景、选角、配乐等究竟是优是劣,在这里就不做评判了。

孙悟空智勇双全,比之懦弱无能的唐僧、好吃懒做的猪八戒、木讷寡言的沙僧,形象本就最讨好,加上六小龄童将孙悟空的聪明机敏、至情至性、本领高强演得淋漓尽致,美猴王的抓腮弄耳也表现得活灵活现,自然能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成为观众最赞赏也最喜爱的角色之一。

正因孙悟空的形象最正面,若不讲究原著的文学价值、对现世的嘲讽、政治性的隐喻、富有趣味的想象力,单看故事本身,简直可谓孙悟空的个人秀,一般读者眼里很难再容下其他角色。

虽然央版《西游记》是在各大电视台重映3000多次的老经典,但TVB版大概是想打破这种一枝独秀的情况,导演刘仕裕大笔一挥。

将原著里的脓包师父,改编成了真正智仁勇俱全的圣僧。虽说他也有耳根子软、善恶不辨的时候,但他勇于认错、慈悲为怀,遇到需要帮助的对象,就算是妖,也不惜暂且放下取经大业,费时费力地相助,紧要关头甚至甘愿自我牺牲。

对三个性情或顽劣或贪执或愚钝的徒弟,他总是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就像父母对待爱调皮捣蛋的孩子,就算嗔怪,也还是充满爱怜。

饰演唐僧的江华,五官俊秀英挺,外型出众,圈内有“小刘德华”之称。

他的气质高贵温文,凛然不可侵犯;眼神睿智稳重,不带一丝人间烟火气,作为整支取经队伍的精神领袖,是名副其实。而这种鲜明的角色性格对比,在他饰演《寻秦记》中的连晋一角身上验证了一把,江华不愧是老牌演员。

不过,由于故事再怎么改编,有些情节还是得遵循原著,因此唐僧戒杀生的观念有时显得模棱两可。

比如悟空与虎力、羊力、鹿力大仙斗法时,唐僧见三仙最后惨死收场,非但没有怪悟空下手太重,事后也没有半点悲悯的神色,或为它们合掌默祷,实在不合乎他一贯的行事作风。

这也是改编时不可避免的问题,留待后叙。

▲贰

再说到猪八戒和沙僧,TVB版中,他俩的性格相较唐僧,变动不算太大,只是沙悟净多了爱哭的特质,当然麦长青演的很到位。

除了张卫健的孙悟空和江华的唐僧外,剧中最抢眼的就是黎耀祥的猪八戒。

说到猪八戒,他在TVB版真是令人又爱又恨。一遇到危险就嚷着分行李散伙的墙头草性格,在平时还觉得好玩;为了报私仇,先是进谗言让师父把悟空赶走,又为了当上宝象国驸马,枉顾师父的信任诈死,一错再错、执迷不悔,就让人看得怒不可抑。

这段我一直看得很郁闷,越心疼悟空,就越气八戒的自私,更气编剧编出这种令人痛心疾首的剧情来折磨人。

他也将这个老爱跟孙悟空唱反调、挑拨离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二师弟演得居然很可爱。

最不可思议的是他的猪造型比人形更讨人喜欢。

我最爱看他缩着肩膀扭来扭去抬着眼睛看人的忸怩样子,和哭丧着脸眯起眼睛的表情,比他还是天蓬元帅或扮成美男子骗纯情妹妹时的威武造型有魅力多了。

但不知为何,三师兄弟里就属他最常以人类的习性出现。

黎耀祥饰演的猪八戒则成了怜香惜玉的多情种子。

他的贪恋美色,也多了正当理由:被贬凡间的惩罚之一,就是受千世情劫所苦。因此剧中他总是煞有其事地念:“多情自古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缠绵悱恻的诗句,从他嘴里说出来,反而令人捧腹。

乃至当看到黎叔《巾帼枭雄》里的精彩表现,还是忍不住跳戏。

值得大推的还有他的声音表情,这部分跟张卫健及江华不分轩轾,不但辨识度极高,而且层次丰富感情洋溢,将猪八戒的软弱挣扎表现得丝丝入扣。因此我强烈建议,看猪八戒情劫这部分一定要看粤语版,否则很难领会到它的精彩。

在这里有个改编很有趣:每回八戒转世,月老都得像个三流情色小说作者一样,绞尽脑汁为他安排各种不逊于八点档连续剧的洒狗血情节,好让他“死得其所 ”。

编剧好像还借此把各个传统爱情故事恶搞一遍。

我只看得出《梁山伯与祝英台》,其他都不知出处。总之再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放在这情境下都显得很爆笑。可惜它犯了跟剧中其他单元相同的毛病:没有见好就收。因此看多了令人不耐烦,笑果就逐渐递减了。

当然,还是功大于过。

在这里就啰嗦一句,简单列出猪八戒的几世情节。

第一百世:八十岁得到高僧喜欢上十六岁的小丫环甘愿还俗最后被人乱棍打死;

第两百五十世:刽子手在法场爱上了死囚宁愿自刎也要救他的心上人最后同归于尽;

第三百二十六世:当乞丐爱上一个富家千金结果被下人打到翘辫子;

第三百二十七世:边疆的大将军金雄私通番邦公主暗定鸳盟国法难容解除兵权抄家;

第三百二十八世:爱上大嫂结果被发现跟大嫂一起浸猪笼;

第四百零六世:当上县令与犯妇通奸不得善终;

第五百零一世:考上状元衣锦还乡但是老婆因为太久没吃饭饿死了太伤心所以自刎而死;

第五百零二世:贫苦好学为富家小姐所暗恋,可惜为人愚蠢不知道富家小姐是女扮男装以错失良机。

其实后来,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编剧下此猛药,目的是让唐僧师徒真正互信互爱、团结一心。

因为师父端正拘谨,悟空率性而为,八戒好逸恶劳,性情互异,都不是很看得惯彼此的行事作风,又不像沙僧缺乏主见,容易被说服,一点小事就起争执,早就心存芥蒂。

若不经过这场磨合,就算一起上路,也如一盘散沙,风吹来就各分东西,经不住考验。

何况,八戒悔悟的过程除了节奏掌握得不够紧凑外,前后将原著里「菩萨试炼」、「三打白骨精」、「宝象国黄袍怪」三段结合得精彩巧妙、紧张感人,先将四师徒逼入绝境,再于绝处逢生。

时刻抓紧观众情绪,起承转合一气呵成,是港版《西游记》的精华所在。

当然,那个“哪都有你”的旁白也是妙笔生花,你永远不知道它会从哪冒出来,港剧特色也是如此,不能说恶搞,但加了旁白之后确实感觉剧情引人入胜的多。

旁白很多时候也道出了编剧和导演对西游记独特的理解。

这也要感谢香港配音演员郭志权,我们看的国语版旁白都是他配音的。

▲叁

而四师徒的选角和造型,就像《哈利波特》电影版的三人组,虽然不一定符合原作中的描写,比如悟空并非雷公嘴,但又出奇地有说服力,让人觉得他们本来就该长这样子。

就算有央视版的珠玉在前,也不减其光彩。因此,我由衷想为负责选角和做造型的幕后人员拍拍手。无论之前还是放到现在,我想应该都难再找到这么无懈可击的组合了吧。

至于其他角色,若论扮相,基本上演员都选得不错,但演技就不是个个令人满意。

表现比较出色的是饰演恩恩的刘玉翠,她在《老友鬼鬼》演过张卫健的妹妹,在《日月神剑2》演过张卫健的情人,这次则演单恋他的俏皮蜘蛛精。一般女演员演感情戏,特别是哭戏,都有一种照本宣科的感觉,角度和表情似乎都经过精密计算,务求美美地入镜…

刘玉翠却不顾形象地真情流露,因此格外能打动人。

乃至 还是忘不了她饰演的《天龙八部》阿朱和《鹿鼎记》的建宁公主,真的很深入人心。

顺道一提,戏中的哪吒竟是由何美钿反串的。她当年外表还很稚嫩,演技也很生涩。因为戏份少,也没有特写镜头,一不留神就会忽视掉她。

▲肆

悟空就顽皮一点,感觉更像可爱的大孩子,贪玩又爱恶作剧,容易跟人打成一片,与师弟相处时也多半嘻嘻哈哈,不太摆大师兄的架子。

据说张卫健为了演这个角色下足功夫,花了很多时间揣摩念白表情和动作。

虽然他的演法不似六小龄童那样猴模猴样,倒也把握住猴子精灵跳脱的本质。现在提起张卫健,大多数人第一个想到的都是韦小宝,但看过港版《西游记》的人,十之八九也会同意,他根本就是为古灵精怪而生的。

前期他的演绎生涯并不是很顺利,娇小的身材和娃娃脸,限制住他在演艺圈的发展,在题材不是武侠就是商场豪门恩怨的华人戏剧中,很难与高大威猛型的演员竞争,没什么机会选到多样化的正面角色,多半演一些小心眼、投机取巧、贪生怕死、油嘴滑舌的小跟班或市井人物。

这种人最容易被观众忽略,虽有喜感,支持群毕竟属于小众,不易熬出头。

好在张卫健有双又大又亮又灵活的眼睛,使他看起来机灵聪明、飞扬跳脱;搞笑时俏皮可爱,正经时锐气凌人。面对妖怪时炯炯有神的双眼一瞪,不必出声叫阵,也气势十足。加上他筋骨柔软,身手灵活,除了孙悟空重情重义的性格,也能充份表现他活蹦乱跳的特性,演出自然教人信服。

最重要的是,除了六小龄童以外,我实在想不出那个男演员黏上猴毛后,还能这么帅气的(硬朗清亮又不失调皮的声音也有加分效果)。

戏中每个造型都好看极了,就算是开头拜师学艺,还没有软甲头冠或劲装裹身的模样,都十足讨人喜欢。

这部戏播出后红遍全港,为TVB赚进约40亿的广告收入,张卫健自创的口头禅“Yo!驶乜惊”、“劲到跌渣”等也被传到街知巷闻。据说当时他正在台湾拍《江湖小子》,没有亲眼见到播出时的盛况,但苏永康曾打电话跟他说:

“现在我在TVB的化妆间,我身边所有人,包括幕前幕后人员,都聚在电视机前看你。你要回来出唱片就趁现在!”

后来TVB在1999年举办「香港三十年来印象最深的男角色」票选,张卫健凭孙悟空一角进入前五名,可见其角色深入人心的程度。

不过,平心而论,我不是很喜欢他精心设计的那堆动作,感觉过于花俏,不够流畅自然,用得太多也会视觉疲劳。幸好这部分在悟空遇到唐僧后,因为悟空受师父感召,毛毛躁躁的性格收敛不少,变得比较稳重,跳上跳下、挤眉弄眼的时间就相对减少,比较能专注于内心戏的情感表现。

在这方面,张卫健有时似乎还不够投入,有搔不到痒处的感觉,跟后两年陈浩民版的悟空相比,少了些清澈和灵动。但整体而言还是很精彩。尤其是悟空三次中白骨精的计,被师父逐出师门的戏,演得最令人激赏和赞叹。

这一段,唐僧误信八戒的一面之词,一口咬定悟空是杀人凶手,要他跟妖精道歉,甚至气得要跟他断绝师徒关系。悟空向来心高气傲,就是在天庭,天兵天将见了他也要礼让三分,几时受过这种气?当下不顾一切出言顶撞。

但念及师父当日于五指山下相救的恩德与一路上的师徒之情,终究心软,低声下气地主动向师父认错。

可他愿意退一步,不代表八戒和白骨精就会为他留余地。师徒最终还是撕破脸了。悟空虽然满腹冤屈,到这时却没有半点怨怪师父的神色,撂下如“你把我赶走,很快就要大祸临头,到时你别后悔”之类的气话,只一心念着师父安危,对沙僧谆谆告诫:

“所谓事不过三,我孙悟空顶天立地,不至于厚颜无耻,赖死不走。但我问心无愧,可昭日月。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你不用太难过。日后千山万水,危难重重,你一定要尽心尽力保护师父。如果有什么妖精阻拦师父,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四方毛怪听到老孙的大号,亦不敢太过加害。”

之后又抱有一丝希望,试图游说师父改变主意:

“我怕我走了之后你危难重重,到时沙僧八戒救不了你。你想起老孙,念起紧箍咒,老孙在十万八千里之外依然痛彻锥心,我依然会来见师父。到时我们师徒情份依然未尽,如今你又何必赶我走呢?师父,你收回成命吧。”

眼见一切再无转寰余地,师父怎么也不肯原谅他,悟空终于死心了。但即使师父坚持不受,他也要行完四面叩拜的大礼,才肯含泪离开。

真的可以说,张卫健把这一段诠释的极佳。

把悟空的隐忍悲愤、情深义重演得入木三分。看他演戏,我很少这么投入,完全忘了他是张卫健,只知道他就是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孙悟空。

▲伍

尽管在大多数观众心目中,张卫健就是孙悟空的化身,两年后拍摄续集《天地争霸美猴王》,孙悟空一角却从张卫健换成了陈浩民。

关于此事的原委,张卫健在上《封面人物》接受采访时说,是因为拍第一部时,他的付出和片酬不成比例,拍得很辛苦,片酬却不高,刚好他与TVB的合约即将到期,就在谈续约时顺便谈加薪。

当时他刚到台湾拍他的第一部八点档《江湖小子》,制作方给他一笔可观的酬劳,他便向TVB开出同样的价钱。但TVB是有名的会剥削旗下艺人的大牌电视台,谈不拢就雪藏,态度有恃无恐。结果双方谈判破裂,TVB放话要找其他人演,张卫健起先还充满信心,认为这角色舍我其谁。

后来发现TVB是玩真的,他也吓到了,主动让步,到后来连免费演出都愿意。可是TVB态度坚决,最后还是决定让刚凭《天龙八部》的段誉一角大红的新人陈浩民接手。

说实在的,实在是太可惜了。

张卫健与孙悟空失之交臂,打击之大自然不在话下,之后他不肯再接TVB的其他戏,而被TVB冷冻,黯然离开香港,投入飞腾公司老板周令刚旗下,才考虑转角色特性。TVB自然也没讨到多少便宜。接棒的陈浩民在自传《少年哪吒》里这么写:

“那时除了精神和体力都很疲惫,也因为总是意识到人家觉得张卫健演得比较好,不只导演让我有这个感觉,连演员也是,他们不愿意和我多谈几句“

其实真正让陈浩民在意的,是坊间观众的评价,还有TVB对他的看法,毕竟那时候也是新人。

“Dicky(张卫健英文名)演的孙悟空比较好一点”加上这部戏当时被TVB视为镇台之宝,虽然仍然是冠军,但是,没有预期的好,就是不好。”

之所以引用陈浩民说的这两段话,但整体给人的感觉有点像怨妇心态。虽然陈浩民没有明讲,但显然他并不赞同张卫健版是“珠玉在前”的说法,认为只是张卫健早他一步演了孙悟空,观众才排斥他的版本。

若换成他先演,情况就会完全不同?

这说法挺滑稽的。所谓「珠玉」就是演得好,那有什么先来后到之分?就像周星驰、陈小春、梁朝伟都演过韦小宝,张卫健后来再演,大家还是喜欢。只要演得好,观众自然会认同。尤有什者,如果演出够经典,观众甚至会忘了前人,竞捧后人。

就像在李连杰之前,最轰动的黄飞鸿是关德兴,在他之后,提起黄飞鸿,大家想到的却都是李连杰。

一个角色成不成功,不一定是由演技来决定好坏,也得看剧本好不好、演员的外型气质适不适合。陈浩民不适合演孙悟空,自有他适合的角色与戏路,硬要大家认同自己的每个角色,不是自讨苦吃吗!

当然,陈浩民版的孙悟空也很出色,只不过有点被通臂猿猴扮演者郭政鸿给比下去了。

话说回来,从陈浩民的自传可以看出,TVB赌一口气换角,最终并没为他们带来预期中的效益。由此可见,为了找到合适的演出人选,TVB是充满诚意的。若事实证明张卫健的演出确实能为戏加分、为电视台赚到高收视率,他们何必坚持换角呢?

总之,这件事直到几年后,《少年英雄方世玉》在亚视播出,收视率赢了TVB,跌破众人眼镜,为张卫健大大地扬眉吐气,张卫健在王晶劝说下,主动向TVB示好,表示愿意上他们的游戏节目赢奖品,双方才重新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当然这是后话。

▲陆

好像有点扯远了,其实TVB西游记最大的特点就是融合了现代观点的剧情,用丰富的想像力来填补原有剧情的空白,让它变得生动有趣。

比如孙悟空和结拜兄弟牛魔王的交情早在幼年就开始,当时小牛魔王、小铁扇公主、小灶神、小土地等都在菩提祖师门下学艺。小悟空为学习长生不老术,也找上门来。但他“血统不正”,菩提祖师不肯收他为徒。小悟空不死心,私下找小牛魔王等人商量,用替他们洒扫、打杂、按摩的条件,交换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法术,双方因此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当然,问题又来了。这样的改编固然为剧情注入活力,却也随之产生不少漏洞。

比如:神仙不能像凡人一样谈情说爱,怎么娶亲生子?既然神仙都长生不老,职位又该如何传承轮替?小灶神他们为何会变老?若他们都不会长生不老之术,也就是说他们都会老死,不就跟凡人无异,还能称作神仙吗?

……

这就像“唐僧坐视悟空间接害死三仙”一样,是这类改编经常碰到的问题,或许也是驰骋想像力的编剧们共同的问题。处理稍一不慎,思虑稍不周全,就会出现难以解释的漏洞。

在这方面,好坏是见仁见智,就看个人的接受度是否够大、能不能忽视逻辑上的不合理,纯就创意部分来欣赏。如果能,依然可以看得津津有味,反之,或许就会对它嗤之以鼻了。

有学者做过分析,《西游记》中四师徒上西天取经,遇到九九八十一难,正象征人在实现理想和事业的过程中,所会遭遇到的重重挫折。

虽然它是神怪小说,反映的却是现实社会。人性亘古不变,历史不断沙盘重演,一两千年前的人性和社会问题,到今天依旧存在,照样能引发共鸣。

不过,社会环境变了,照本宣科的表达方式自然也行不通。因此,编剧选择抓紧原主题再自行发挥,将许多现代思想与价值观融入剧情,赋予原著面目模糊的妖精各种人性化、可爱可怜的一面,比如痴情、善良、嫉妒等,使黑白善恶的界限不再分明,由此产生更多哲学问题的讨论空间。

戏中,妖怪也是生灵,也有七情六欲、烟视媚行、吃虫饮露等行为,不过是依本性而行。

导演透过唐僧之口宣扬的一点,便是不该用分别心来看待他们,见他们习性与人类不同,就一律赶尽杀绝;而该以慈悲心、同理心和同情心来包容,用佛法来加以渡化。这正符合现代热的教育观念与人道观点。

此外,许多借此喻彼的桥段,也揭露现代人面临的大小问题。

比如夫妻不合衍生的家庭问题、过度宠溺孩子与管教失当造成的社会问题、古代文人较不关心的爱情波折等。编剧用轻松诙谐、浅显易懂的方法,包装高深的道理与佛学,让观众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学习,对青少年观众来说,更是寓教于乐的良好教材。

其中,TVB版《西游记》就讲了观音菩萨出家的故事。

当时观音菩萨贵为太子,太子妃为了阻止他出家修道,以死相胁,观音菩萨便变作女人的模样,让太子妃明白自己执着的不过是具皮囊,一旦换了形貌,她的爱情也会消失。后来唐僧劝痴恋自己的女儿国大将军死心,便借用了同一招。只是那段实在拍得太冗长,若能用简单几句台词带过会更好。

顺道一提,冗长,正是我心目中这部戏最大的缺点。很多情节明明可以点到为止,编导偏要使劲拖戏,拿一些琐事来填篇幅;需要铺陈的情节,反倒不断插入旁白,把观众的情绪切断。虽然有些点评的确很好笑,但三不五时就冒出来,还是令人不胜其扰。

好在这情形到中后段便有所改善。

▲柒

若问这部戏最中心的主题在那,我会说——成长。

原著里的唐僧师徒,取经路上最大的阻碍,就是妖怪。只要想办法识破妖怪们的诡计,将它们一一打死,就能畅行无阻。但在TVB版,唐僧师徒的威胁不限妖怪,还有贪婪、自私、脆弱、自大等自己的心魔,以及亲情、爱情等感情的羁绊。

「三打白骨精」一节,就让三藏师徒体会互信的重要,培养出患难之情,携手共渡难关。

这是一种心智上的成长。

而TVB版大概为了吸引年轻观众,事事都让风花雪月参上一脚。

三藏师徒的每次劫难,都像在帮自己或别人解决感情问题,比如完全变质的盘丝洞一节…

斩妖除魔的阳刚之气可说荡然无存,不但拖慢整部戏的节奏,也少有深刻的感情可供回味,显得空泛无聊,我不太喜欢这种情爱纠缠的方向,因此常有如坐针毡的感受。

不过,有些桥段还是改编得挺不错的。

比如悟空依师父所言,尽力点化蜘蛛精恩恩,引她向佛,却没料到恩恩对自己情根深重,不惜赔上性命。他对情爱向来不屑一顾,堪称爱情绝缘体,认为那是世间男女在自寻烦恼,经此一事,才领悟到感情给人的折磨有多大、多深,而能体恤陷入爱情者的苦,跑上天庭去改月老的姻缘簿,要让有情人个个终成眷属。

这样的转变,也是一种令人动容的成长。

而有些人不能接受这部戏,是因为它的无厘头。怎么个无厘头法?看孙悟空竟然也会大肚子就知道了。

其实严格来说,TVB版剧情处理得不够精炼,拉拉杂杂的部分太多;而且太多情爱桥段,阴柔气息太重;再来就是漏洞多,为了增加趣味性、提升戏剧效果或说理等原因,加入大量新剧情,却没照顾好原设定,从而产生了矛盾。

随便举几个例子:蜘蛛精掳走师父时,悟空使出玄光术便能得知师父所在,根本不必四处奔波找人、叫出土地翻查名册、扮多情公子引出目标;

想在女儿国找解胎泉,只需叫土地公出来问,不必被飞虎大将军牵着鼻子走;

要兼顾四个婴儿,拔一撮毛变分身出来帮忙,或者抱上天请各神仙代为照顾就好,也不必受女儿国王等人威胁等。

正因为这些情节不合理,随之而生的桥段便显得多余而无谓。

不过结尾暗示从洪荒世界到女儿国的经历,都是唐僧师徒的一场梦,忽视这整段的剧情漏洞倒也无妨。

后来我才知道,我看的是TVB发行的VCD版,里面删了一些片段,不如电视台转录的版本完整,次序也经过调换,把白骨精那一大段直接拉到车迟国之后。我不懂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更动,若没有白骨精事件让唐僧师徒芥蒂尽除,怎么会有车迟国时的上下一心?

因此,你若想重看这部剧前,最好先检查自己看的是那个版本,免得像我一样,先看到四师徒感情超好超和睦,再看到他们分崩离析、生离死别,为这样巨大的转折一头雾水。

但总的来说,TVB版《西游记》大概是无论歌词还是曲风都与戏剧结合得最天衣无缝的一次。

包括非原创的配乐在内,都能与剧情相得益彰,用得恰到好处,将或俏皮或气势万千或感伤的气氛适当地烘托呈现出来,是少有的翻拍水准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