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向印度人道歉有多难?

太难了。

究竟有多难?

比李白上青天难;

比国足四年后打入卡塔尔难;

比道明寺不爱杉菜却深爱我难;

比何书桓变成一个矢志不渝的专情郎难;

比棒子国坦白宇宙是大家共享的资源难;

比大午心理不讲科学伦理职业道德专研究风水八字周易五行星相以及今天你心情不好是因为你命里走背运五行缺五行难(没拿广告费,只想嘿嘿嘿)。

然而,作为一名已知“丑男遍地走,偏要作死相亲忍住呕”的顽固小编,秉承着撞不着南墙,南边砌堵墙再撞的吃饱了撑着的精神(简言之就是没机会创造机会),特意留心身边生活,逮着别人犯错的间隙,死等苦等花儿谢海儿哭,就是没听你认输。专门牺牲了自己揪别人的错,结果是……

不知不觉做了一项社会学心理实验!

《关于探究个体道歉机制的实验研究》

实验目的:为了深度观察群体在犯错后的心理动态及行为表现,感受其内心备受煎熬却依旧难以吐露歉意的冲突感。

实验方法:现场研究法

参与被试:均不知实验目的的素人

控制变量:无(你们就放飞吧~造作吧~)

实验假设:被试在得知自己犯错的情况下会出现辩解、否认等情况,但在受伤者一再强调后实验效果后,真诚道歉。

实验过程:共两次。具体如下:

实验一

1、地点:郑州某高档餐厅

2、实验者:一妙龄女子(咳咳,聪明的人应该知道是谁)

3、被试:三个老男人、服务生

4、实验目的:让被试停止公共场所吸烟的行为

5、实验过程:

(1)、起因

实验者在下班潮褪去后步入一家餐厅。环境优雅,灯光柔和,背景音乐为钢琴独奏。等餐之际,隔壁桌的被试三人悠然点烟,云雾缭绕。大厅里不大一会儿就充满了呛鼻的烟味。

方法选用:晓之以理与动之以情并行。

考虑到待会儿驳斥被试可能出现的辩解程词,特网上查询相关禁烟法令。郑州禁烟令,尚未推行……

晓之以理,卒。遂采用动之以情。

(2)、经过

Round 1

实验者:服务生,麻烦告诉邻桌的那几位先生,公共场合不要抽烟,太呛!

服务生:不好意思啊三位先生,您邻桌的那位女士受不了香烟的味道,可不可以麻烦您……?

被试:她?你让她受不了的话换位置嘛!那边还有那么多空的,自己换!

服务生:不好意思啊女士,三位先生的意思是您换个位子,那边烟味会小点。我帮您换。

EXCUSE ME?

Round 2

实验者:服务生,你告诉那三位哦,这里是餐厅,上面有顶的,不是露天的,吸烟是禁止的。

服务生:三位先生,那位女士不愿意调换位子。要不您看……?都是餐厅里用餐的,这样味道可能大些。

被试:我明白你的意思。郑州又没开始禁烟,北京有(果然对手有准备,阴险……)。她不舒服让她自己坐那边。

服务生:女士,我明白,这味道确实很冲,我闻着也难受。但是三位先生实在不肯换位子。您看您菜还没上,要不就坐那里吧!

WHAT???

Round 3

实验者:你告诉他们,我头晕,我身体不太好,闻不了烟味。那边太冷清了,我喜欢坐这边。

服务生:这……

实验者此刻戏精附体,趴在桌上做忧伤状。

服务生:三位先生,您看女士她确实受不了烟味。

被试:知道了知道了,我们抽完这一根。

(3)、结果

实验者忍受完三根香烟的烟雾量后,终止。自用餐结束,未听到任何来自被试的略表歉意的话语。

实验二

1、地点:家门口的过道

2、实验者:同一妙龄女子

3、被试:五位中年女性(其中一位为主被试)

4、实验目的:让主被试就过失行为进行言语道歉

5、实验过程:

(1)、起因

实验者打开房门左脚踏出的刹那,被隔壁突然打开的房门锋利的边缘划伤了脚背。生理上的条件反射让实验者抬脚细看,表皮已破,未见深口。

实验方法:纯痛感词语反复描述,用以激起主被试的自责感,从而进行言语道歉。

(2)、经过

Round 1

实验者:嘶……好疼!

主被试:呀!你看这门,棱够利的了。

次被试1:你看你,推门也不慢点,急个啥劲?

次被试2:就是,她天生就急,上次你记不记得……

(⊙o⊙)

Round 2

实验者抬起受伤的脚背:有点破皮了……好痛好痛啊!

主被试:你看看,咱们俩大早上几乎同时开门,真的是巧啊!

次被试3:这个门设计的也不合理。

次被试4:赶紧赶电梯吧,都站着干啥?迟到了罚钱算谁的?

OMG~

(3)、 结果

实验者与被试们共乘电梯下楼,自楼上至楼下,全程在听被试们讲述昨晚某电视剧的剧情。最后自己上药店买了贴创可贴粘上。

实验结论:

两项实验均未检测出被试在眼见自己的行为对他人产生不利影响后,有丝毫的愧疚感,进而引发道歉行为。起码,实验者在观察被试面部表情时,未见流露出自责迟疑之意。

实验深思与展望:

该种场景属于生活真实写照,未掺杂任何实验室控制下的人工操作痕迹。可以说,该实验被试的反应,属于自然流露的真实反应。结果可信,结论可证。

那么,为什么一些错误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人们依然不愿意承认错误呢?

一、实验者站在自己角度的主观判断,对被试的内心产生了误判,从根本上就没有创设一个人人接受的命题,换言之,实验者做的就是个伪命题实验。

如果说人话,就是说,小编觉得公共场所吸烟、无意伤人脚的行为,属于错误行为,但被试压根没这么觉得。你怎么可能让他们道歉呢?

二、被试也承认他们犯了错误,但是不愿意当着面承认。

Why???

避免承担责任。做了错事是要担责的,这是从小我们被教育的道理。人们之所以对错误产生排斥的心理,因为它带来的后果都不是我们想要接受的。错误对应惩罚,好事才对应表扬。哪个人不想天天受表扬?天性使然。因此,在可能接受的惩罚到来之际,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当然要适当的避开错误,否则承认就意味着担责。承认自己吸烟错了,那岂不是证明那位妙龄女子对了?她要我付她这桌饭钱咋办,服务生说我污染了空气罚我200咋办?傻子才承认。

维护自我形象。我们生活在由众多人组成的社会当中,这就让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要考虑来自其他人的目光,并且采取多种策略来改变别人对“我”的印象,这叫做印象管理。而犯错,在一般的观念中无疑会给形象抹黑的。这就意味着如果做了错事的人暴露在更多旁观者面前,个人的形象正在经受一次被评判的危险,护住面子比什么都重要,让他承认就更难了。

在公众场合一大老爷们被一女的指责,如果承认女方占理,脸搁哪儿?为了稳住形象,不让自己经受被群体考察的折磨,从认知上否认错误。它也许是个错误吧,但是我没有!

抛开所谓的实验环境,被试只是普通人,我们都是普通人。在面临着被众人评判的公众场合,很难直接干脆利索的承认错误,更别提道歉了,因为我们总有各种办法帮自己开脱。

乔纳森·布朗在《自我》一书中,以“小孩儿打了自己弟弟”为例,列举了5种向父母解释的方法。

1、宣称无辜:我没打他,那是他自己摔的;

2、重新解释:我没打他,我只是拍了一下他的脸,我们是好兄弟;

3、合法化:我是打了,那是因为他先打我了;

4、找借口:我本来是想打苍蝇,一不小心打到他的;

5、道歉:对不起,我再也不敢了。

实验想要第五种结果,但是被试都巧妙的避开了。

实验做完,实验者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假如稍加控制变量,结果会不会因此不同?比如说……实验者的演技可以多一点真诚,少一点浮夸,俗称“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