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意大利当地消息,4月29日晚,意大利贫困艺术(Arte povera)运动的创始人兼艺术评论家杰马诺切兰特(Germano Celant)在米兰新冠去世,享年80岁。

(1940年-2020年)图片来源于网络

杰马诺·切兰特(Germano Celant)出生于1940年,1967年提出“贫穷艺术”的概念,迅速对西欧和美国的艺术家产生深远影响。

“贫穷艺术”运动是20世纪最后的“主义”之一。贫穷艺术,并非简单指涉作品材料的匮乏与简陋,更不是艺术家的经济状况,而是一种与大地艺术、后极简主义和观念艺术齐头并进的艺术流派。

这类艺术家以废旧品和日常材料或被忽视的材料作为表现媒介,被称为“贫穷艺术家”。贫穷艺术的影响早就与极简主义和概念主义融合在一起,继而创造了今天的自由艺术。

杰马诺·切兰特(Germano Celant)策划了很多重要展览。2015年米兰世博会给意大利策展人杰曼诺•切兰特(Germano Celant)开出的酬劳高达750,000欧元,一度被誉为“世界上薪酬最高的自由策展人”。

2018年3月22日,由Germano Celant策划的“罗马1950–1965”艺术展在上海Prada荣宅举办,通过对当时的文献资料展示,探究意大利首都罗马在意大利文化和电影创作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再现当时罗马的历史和艺术氛围。

关于贫穷艺术

贫穷艺术(Arte povera)是观念艺术的一个流派。由意大利艺术评论家切兰特(Germano Celant)于1967年提出这个概念。以捡拾废旧品和日常材料作为表现媒介,用原始而质朴的物质材料——树枝、金属、玻璃、织布、石头等进行艺术创作。这类艺术家被称为“贫穷艺术家”。

1964年,美国艺术家伯特·劳生柏获得威尼斯双年展大奖,他的作品简练和直率,与欧洲艺术中盛行的深沉而细腻形成了鲜明对照。这给了意大利艺术家们强烈的冲击。

20世纪60年代的意大利正处于国家发展的黄金时期,贫穷艺术出现在这个时代,加入了前卫艺术的行列,此时,极少主义、概念艺术、大地艺术(Land Art)都已在各地开花。而它们之间,除了地域的区别之外,在艺术作品的表现手法和形式上,有很多相通之处,在理念上,这些艺术家都试图冲淡艺术与生活的微妙界线,用直接的手法进行艺术创作。

贫穷艺术的起源1960年代,波兰戏剧导演葛罗托斯基(Jerzy Grotowski)率先提出了“贫穷剧场(Poor Theatre)”的戏剧美学。“贫穷剧场”的“Poor”并非指真正的贫穷、破烂,而是相对于当时正在上升期的开始运用种种高科技技术手段的电视、电影而言,对比其“华丽、丰富”。葛罗托斯基认为戏剧不应当使用过分造作的服装灯光,甚至不应该用具象的布景,而应当以表演为中心;戏剧本身像原始部落的仪式,释放出现代社会人类的精神力量,演出不应着重于叙事,而应该表现其中的精神体验和内涵。

1967年9月,艺术评论家杰勒马诺·切兰特(Germano Celant)借用“贫穷剧场”的意思,在热那亚的波特斯卡画廊(Bertesca Gallery)组织了以“贫穷艺术-空间(Arte Povera – Im spazio)”为名的展览。展览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贫穷艺术”,一部分是“空间”。

切兰特用“贫穷艺术”(Arte Povera)一词概括意大利年轻一代艺术家的艺术观念和风格。“贫穷艺术”并不表现贫穷,而是用最朴素的材料——树枝、金属、玻璃、织布、石头、动物,还包括空气,作为基本表现材料,摆脱 “经典”的“高级”艺术束缚。他们反对传统,放弃了绘画,转而进行拼贴、剪切,使用多种媒介进行创作。

在展览中,艺术家们用最原始的物质来构建各种艺术,通过发现物质的原始形态,探索表达物质与人、物质与物质,物质与空间关系的途径,以一种表现主义的方式强调主观,将客观形态变成带有抽象意味的梦境或者根本成为符号,创建一种感观刺激,用视觉刺激置换了美感,推崇发现物质自身的能量和意义。

代表人物及作品

阿里吉耶罗·波提

阿里吉耶罗·波提(Alighiero Boetti )1940 年 12 月 16 日出生在意大利都灵,1994 年去世,享年 54 岁;他是贫穷艺术运动(Arte Povera movement)中的领导艺术家之一,最著名的作品是他在 1971 年到 1994 年间创作的世界地图刺绣作品,鲜艳的色彩结合各种意大利语的名言,构成了他独特的艺术形式。

从 1968 年 Alighiero Boetti 开始探索两重性与多重性、秩序与混乱、旅行与地理的概念。他把自己臆想成自己的双胞胎兄弟,并改名为 Alighiero e Boetti 。他最著名的照片就是上面这那一张,很多不了解的人都会以为是一对双胞胎艺术家,实际上这是一张合成照片。

波提还练就成了双手同时写字与画画的本领,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应用。

1971年波提在阿富汗旅行,偶然看到了阿富汗女工这种传统编织工艺技术。作为一个对乌托邦有极度信仰的意大利艺术家,阿里杰罗·波提聘任了她们来制作刺绣地图,透过丝线鲜明的色彩以及相连扣的针法来呈现国际边界这一概念的不合理之处。

邮政艺术

1970年波提创作〈邮政艺术〉(Mail Art)系列作品,他邮寄信件及包裹,变更邮局交付,或查无此人,退信件及包裹,再寄直到整个封面盖满日期邮戳,在匿名的章程里创作,这方面与美国观念艺术家On Kawara或Douglas Huebler的邮政艺术异曲同工。

不规则的在天空飞行的飞机,表达人类企图中荒谬的一面。

雅尼斯·库奈里斯

雅尼斯·库奈里斯(Jannis Kounellis)1936年出生在希腊,后移居意大利。著名概念艺术家。是最具代表性的“贫穷艺术家”,以废旧品和日常材料作为艺术表现媒介。作品朴素、自然,富含人性的美学原则。

从1967年开始,雅尼斯·库奈里斯以捡拾废旧品和日常材料作为表现媒介进行艺术创作,成为最有代表性的“贫穷艺术家”,并在第一次当代意大利艺术运动中得到国际上的认可。

雅尼斯·库奈里斯的艺术创作,使用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石头、仙人掌、速溶咖啡、羊毛、麻袋、装满玉米的袋子、飞快的氧氢火焰、古典雕塑、石蜡灯、铁片等元素,甚至是铁路的轨道。他打破了艺术语言的地位、现状与图式。他坚持艺术应该是被生活本身所取代。

上世纪60年代,雅尼斯·库奈里斯开启了以动物为媒介进行艺术创作的先河。其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在罗马阿蒂科画廊放置了12匹活马。它的前卫性使当时的人们产生了很大的震撼,既对艺术的概念和边界带来了巨大冲击,又确立了一件关于生命艺术的里程碑之作。

雅尼斯·库奈里斯作品大多表达自己对大规模城市符号、工业文明和个人价值的关注。他的作品后来发展为更为壮观的混合物,涉及绘画、拼贴、装置、雕塑、环境,甚至戏剧表演等多个领域。

雅尼斯·库奈里斯一直主张“艺术应该是被生活本身取代”,“艺术不再囿于高高在上的象牙塔中,而代之以亲近大众、与观众积极互动”。这种揭示本真、内心精神世界的艺术追求,在有意无意中暗合了世界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当“什么都是艺术”,“人人都是艺术家”等观念、口号不再有效的状况下,以“贫穷艺术”为代表的观念主义已经变成了一种成熟而完善的美学。

乔瓦尼·安塞尔莫

1934年出生于都灵,意大利雕塑家,贫穷艺术代表人物。没有受到过艺术教育,属于自学成才的艺术家。尽管他本人是一位低调的艺术家,但安塞尔莫的作品往往呈现的激进而且强势。

乔瓦尼·安塞尔莫经常使用非传统雕塑的材料,如花岗岩,铁,棉花,蔬菜进行创作。他的一些作品采用花岗岩为原料,把岩石作为重量的象征,并用脆弱和易腐蚀的材料来保持平衡。通过多种元素,显示能量之间的平衡与张力,再现了生命的周期,寻找人类在自然和宇宙中的位置。

从1967年起,他成为“打破强加的文化制度”文化促进运动的主要艺术家之一。1968年举办第一次个人作品展览,同年,加入了上世纪6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意大利前卫运动,贫穷艺术运动。

安塞尔莫表明:“我,世界,事物,生命,我们是起作用的力量,主要是不让这些力量僵化。”他也利用体积更大的作品来展示艺术和生活的脆弱的平衡状态。

吉赛帕·佩诺内

吉赛帕·佩诺内(Giuseppe Penone)生于1947年,意大利雕塑家,“贫穷艺术”的代表人物,最具创意的艺术家之一。他从农民父亲那里继承的对植物世界的特别关注,包括树木、叶子、荆棘、土壤和根茎,关注其形态、材质和色彩。

面对自然,佩诺内只愿做一个简单的“显示者”,他采用筑模、打磨、烙印等技术手段。佩诺内说:树木是一种以形态记录生命的雕塑,每一个树杈分支都是其生存所必须的,这让它们显得如此美丽动人。

他是第六位被选为在凡尔赛宫开展的当代艺术大师。如果之前在此展出过的艺术家们是在他们的作品中复制了凡尔赛宫的奢华,那么佩诺内的作品正好相反,他用自己拘谨的朴素标新立异。朱塞佩·佩诺内用贫穷艺术刷新了凡尔赛宫。

佩诺内曾说:树是以光生存的造物,枝杈伸展完全听由光的指引,或许就是对光的触摸。他将光纳入树的内部,树成为光的容器,以镀金的方式令树本身闪耀起来,也令人们重新意识到树木与光内在、不可见的关系,意识到一切生长的来源。

佩诺内使用的材料包括粘土、木材、石材、金属、石膏、树脂、皂荚刺等,用以探索着自然和文化形态之间的关系。

佩诺内把一只青铜做的手插进一支幼树的树干并由此改变了树的生长。几年之后,那棵树成为了一件雕塑。

从那时起,树木成为了艺术家的首要非唯一的创作主题,他的行为是要凸显树木流动不息的生命力,就像赫拉克利特的格言:

“万物皆动、万物皆流、没有什么一成不变。”

在大型墙上装置《合欢树尖刺—接触》中,佩诺内探索行为与接触、痕迹与烙印之间的关系,他将数千根尖刺插入已表框的画布上,形成螺旋纹,中央则显现一对巨型嘴唇形迹,彷佛大自然直接在画布上留下印记。

皮耶·保罗·卡佐拉里

Pier Paolo Calzolari(皮耶·保罗·卡佐拉里)1943年出生于意大利博洛尼亚,贫穷艺术组的早期成员之一,贫穷艺术最有才华和创造性的实践者之一。

卡佐拉里经常使用有机材料火、盐、烟草、青苔、木柴、牡蛎壳、烟叶、黄油以及铅和霓虹灯,这些介于有机与无机之间、液态与固态之间、重与轻之间、不同程度的柔韧性之间的物质。

卡佐拉里使这些本无生命的材料转变出强烈的精神力量。这些材料最终形成的是沉思,而不是概念。卡佐拉里从早期开发了几种对比性的交互元素,到后来关注艺术家本人参与日常活动时的状态,以至于最终扩大到更为复杂和深奥的哲学项目。

米开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

Michelangelo Pistoletto(米开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1933年出生于意大利比耶拉(Biella)。他是当今国际艺术领域中享有盛誉的著名艺术家,是贫穷艺术(Arte povera) 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主要关注思想以及综合艺术里艺术和日常生活的结合。

皮斯特莱托的父亲是一位画家和修复师,受父亲的熏陶,皮斯特莱托14岁时就开始在他父亲的画室工作。皮斯特莱托是一种在这个世界中定位的方式,它支持以第一视角对各种现象进行意识体验,唤起人们的感知、思维、记忆、身体认识与社会行动。它既表现了这个世界上的一件艺术品,同时也表现了艺术品中的一个世界。”

皮斯特莱托认为:“贫穷艺术”的价值不在于所使用的材料,而是让艺术和日常

生活发生关联,且这种关联不带有商业干扰,是纯粹的、质朴的。

生活的各方面都应该有艺术,艺术是人们创造力的表现,而人类需要有创造力,所以要让艺术在日常生活中占有位置。

皮斯特莱托大量地运用日常生活或自然媒材,如让人印象深刻的《维纳斯撕衣服》(1967),在维纳斯雕像或破布包裹的砖块后面,将五颜六色的破衣服堆叠成一座小山。

马里奥·梅尔茨

Mario Merz(马里奥·梅尔茨)1925年生于米兰 ,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贫穷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艺术家。

梅尔茨成长于都灵,并在都灵大学学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加入了反法西斯组织,并于1945年被逮捕,但是并没有关押很久,而在此期间,他开始接触艺术。

最初他主要画油画,1960年开始,他创作了螺旋式的画面。随后开始探索事物本身的自然与文化的关系,并创作了他著名的灯光系列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他将霓虹灯管和霓虹灯与日常用品相结合。

1968年梅尔茨创作了他经典的作品“雪屋”。“雪屋”通常是一个金属骨架构造,盖上土、蜡、泥、玻璃、粗麻布和成捆的柳树枝,安装用霓虹灯组成的文字短语片段。 这些圆顶形结构成为他的标志性符号,也象征着梅尔茨反消费主义的立场。

梅尔茨和他的同事,包括他的妻子玛丽莎,用最普通的日常生活材料和工业化的有机产品,打造出最诗意、最具有非凡效果的作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