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我一个人怀疑。那个父母是不是拿错了10000韩元以上的变形系少年的拍摄场地。

给钱嫌多,不发脾气,无聊就出去骑自行车解压,平常爱打游戏,但只要爸妈叫他别玩了他就不玩了,这样的男孩你还想让他变形成啥样啊。

这说走就走50公里的体力我也是佩服,想到跟拍跟到吐的导演后来说的一句话就好笑。

“ 希望他回学校以后不要浪费自己的天赋,能够为国争光,这样也不枉我陪他走这一路。”

好多网友都说孩子他爸才应该去变形计,把那么多钱像暴发户样的撂桌上,总嫌孩子拿的钱少,让一个挺乖的孩子整天活在被金钱支配的恐惧中。

但我觉得相比之下,那个组豪车队送孩子去变形的爸爸才更应该去变形。

他爸说儿子想要的他都会给,他去变形的地方肯定什么都没有,这次搞这么大排场就是想让儿子知道这其中的落差有多大。

听上去父亲为让孩子变好是挺用心良苦的,但是不是觉得哪里怪怪的?

认为把不听话的孩子丢到山沟沟里吃吃苦就能变好,这个逻辑也太搞笑了吧。

就像以前父母总吓我们,要是不乖就把你送去山里,看不了电视吃不了薯片,还要天天干活儿。

当时是会觉得害怕,但之后每次犯错第一反应都是担心自己会被送去山里吃苦,而不是反省自己做错了什么,同样的错误还是接着犯。

参加过《变形计》的城市少年廖洪毅就是个例子。

他曾因酷爱泡夜店讨厌上学,被家人拉去参加变形计,之后经过了十几天在山里的生活,廖洪毅成功 “ 变形 ”,以贴心小棉袄的姿态重回家人怀抱,在节目里保证再也不会去夜店了。

节目组一贯的套路你们都懂,表面上的 “ 变形榜样 ”,实际廖洪毅变形回家的第一个晚上就又去了酒吧。

诅咒爸爸去死的李耐阅,参加变形计后痛改前非,不诅咒家人了,改吸毒、自残、P引产图骗粉丝钱。

“ 讲句真心话,我觉得去《变形计》的少年都不会改的,不是我一个人这么想。”

施宁杰曾被称之为《变形计》史上最难改变的主人公,这是他参加变形后接受《GQ》回访时说的话。

如果这份来自远山深处的力量真这么有用的话,就不会出现杨永信和那些所谓靠用高端书院文化来帮助问题少年,实则虐待学生的垃圾学校了。

送孩子上《变形计》,不是无奈之举,父母妄想撇开责任罢了。

(第七期主人公李锦鉴的爸爸子子在送走孩子后说的话)

每当孩子出现问题,父母脑海就会蹦出无数个原因。

“ 就是游戏害人!”

“ 肯定是结坏伴儿了,在外面认识了些不三不四的人。”

“ 老师怎么不管啊。”

可能连酒吧保安都咒骂了一遍,却始终不会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辍学、抽烟、泡夜店的变形计主人公施宁杰,家境富裕却说自己一生坎坷。

施宁杰的父母因争吵不断最后以离婚收尾,可能对从幼儿园就开始过寄宿生活的他来说,父母在不在一起,日子都是一样过。

施宁杰的父亲脾气比较暴躁,有次气急了拿起刀说要砍死他,可在夜总会里,施宁杰的父亲可不这样。

他带着15岁的施宁杰去夜总会,会告诉他哪个女孩服务比较好,那是施宁杰第一次去。

之后跟着母亲生活的施宁杰,因为母亲工作忙,施宁杰半年也见不到母亲几次面。

对施宁杰母亲而言,工作比孩子更重要,孩子要什么她就给什么,她觉得这是阻止孩子爆发,不影响自己工作最好最省事的办法。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谁能保证自己不会成为第二个施宁杰。

除了父母对孩子问题的习惯性漠视,还有那些自以为孩子好的畸形教育。

《变形计》第十二季第二期《青春花开》中的城市主人公李幼恩,就没少挨过妈妈的打。

李幼恩妈妈主张棍棒底下出孝子,对孩子没有耐心,还要求孩子什么事都得听自己的,出现一点分歧就开始骂人甚至动起手来。

自己爱打麻将,生活奢侈,没给孩子树立起正面形象不说,还不愿花时间陪小孩,没带孩子去过一次游乐园。

“ 我就是一个孤儿,一个有妈妈的孤儿,每天一个人生活在这冰冷的世界里。”

缺少了家庭温暖的李幼恩便开始自暴自弃。

打骂压根不能解决问题,为人父母没有做好榜样,却用圣人的标准来约束子女,这么蛮不讲理也难怪孩子叛逆了。

要是母女俩角色互换,动不动就被骂被打,以李幼恩妈妈的脾气,这家都能给炸了吧。

有时候真觉得该参加《变形计》的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父母。

和李幼恩同期参加变形的刘珊,之所以变得暴力和叛逆,不能说完全,但很大部分原因是父母的暴力教育,他们好像从来没有站在刘珊的角度想过。

“ 就算是错的我也是对的。” “ 你去死,生下来就掐死你。” 你能想到这是正常父母会对孩子说的话吗?

所以刘珊很委屈,便用同样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不满。

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这话不假。

(刘珊母亲把枕头甩在刘珊脸上)

还记得那个16岁要人喂饭的巨婴刘思琦吗?

穿衣要妈妈伺候,脚趾甲要姑姑剪,就连吃饭都需要二姨来喂,没有一点自理能力。

刘思琦的父母还认为这么做没错,孩子就应该富养,可把孩子溺爱成 “ 刁蛮公主 ”,送她去《变形计》的也是你们吧。

(刘思琪打导演)

惯子如杀子,老祖宗的话咱得听。

(李锦鉴妈妈求孩子听话)

因为家庭教育不当促使青少年犯罪的案子我也写过不少,就是血淋淋的教训摆在面前,也有父母始终坚信自己没做错。

别人家孩子能被父母打上清华,我打下怎么了?别人家孩子不用父母管,我的孩子就不能一样自觉?

(问题少年被父母送去“戒网瘾”学校)

看到一网友分享的亲生经历。

母亲认为女孩就应该读书,整天泡在书堆里不和人交流的那种,所以女孩在母亲的要求下,除了上学就是回家看书,几乎没有任何社交活动,不善社交的她逐渐变得害怕与人交流。

后来成年了,母亲让女孩在酒桌上和人问好,女孩不敢半天没起身,母亲就骂她怎么整天就知道看书,连叫人都不会。

难,真难,没想到做人子女也这么难。

农村孩子从小养家,劈柴喂猪明事理,城市少年打架惹事嚣张跋扈,这真的是他们的本性吗?

难道不是环境造就出来的 “ 不得不 ” 吗?

大家都说这节目假,演技粗糙又浮夸。但叔觉得,之所以这节目经久不衰,是有它的道理的,或许是因为人们都爱看别人家的笑话,或许是因为这些夸张的人物设定就是我们自己。

小时候被冤枉被骂被打的时候,心里都会叨叨一句“我长大了一定不会成为这样的父母”。好了,现在你长大了,做的怎么样呢?

奉劝各位一句,没想清楚前不要轻易生小孩,这个塑造过程太久了,孩子成年之前你没有一口气的喘息机会,你是他一辈子的监护人,当然也有运气好的,反正我不是,大多数人都不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