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知道中餐的人,蛋都很辛苦。"这首熟悉的诗相信每个人都不陌生。

然而,在今天物欲横流、尘嚣烦躁的快节奏社会里,有多少人能真正感知这背后的意义? 又有多少人亲身体验过农民的辛劳与汗水? “干农活”在当今这个时代是否还有价值?

湘西山寨里,刘明与父亲、儿女三代人一起,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答案。

虽已是立秋第十三天,但湘西的天气炎热如故。

尤其是临近中午这段时间,即使那只常常陪伴父亲的猎狗,也失去了往日活蹦乱跳的热情,躲在油茶树下打起盹来。

它疲惫地眯着眼睛,把舌头伸得老长,任我怎么叫吼,它只是微微睁开眼,委屈地摇了摇尾巴,满脸窘态。

这个暑假,我就是在这种天气里带孩子们干农活的,这活儿,用湘西本地话说,叫“掰苞谷”。

父亲今年种的苞谷地,零零碎碎、远远近近地藏在大山深处,大约有七八亩。

我们掰的地方,在木屋后五百多米远的山坡上,是一亩多的平地,东边有块密不透风的油茶林,南边有几棵高高的松树直插云天。

我们虽在树荫遮挡之地劳作,可仍感到闷热难耐。

热烘烘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样,不一会儿,燥热的脸上闪烁着豆大的汗水,孩子们皱着眉头盼风来,然而一丝也没有。

毒辣的太阳从蓝蓝的天空火一般地炙烤着大地,苞谷的绿叶早已被烤干,扯开灰色的叶片,连金黄色的玉米也有些愁眉苦脸。

不知什么时候,明朗的天空里悄悄飘来几朵稀疏的白云,白中带点黄,犹如晚来的春雪,又恰似飞扬的风帆,平平的,长长的,傻傻的。

云的边缘仿佛棉花蓬松柔软的花边,每个瞬间都在悄悄地变化着。但它们实在太少了,无法为人搭建一堵遮住太阳的云墙。

忙了一会儿,我把孩子们送到树林里躲阴。

一棵刚砍下不久的松树凄凉地躺在地上,压住了一些小草和杂木,树的叶子看起来还是绿色的,可已经蔫了,垂头丧气地耷拉着,一动不动。

知了们不知躲在什么地方,断断续续地唠叨着。一只鹞鹰旁若无人地在木屋上空盘旋,一群麻雀从头顶飞过,猎狗象征性地尖叫起来。

一阵风吹过,四周一下子变得摇晃起来、欢腾起来,小草们柔软的叶稍也在翩翩起舞。

我和弟弟不由自主地大声“哦嗬”起来。

儿子呢,也很高兴,他竟然教妹妹背起唐诗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童声清澈如山泉,连父亲也笑了。

我一直疑惑,现在的父亲,却越来越不希望孩子们一起干农活。

就说这次暑假带孩子们回父亲的山寨,他总不要我们去田地里,说太阳底下热,苞谷叶子痒人。

要不是我坚持,他根本不会带我们去。

这和过去我读书时,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态度。

记得三十年前,我读初中时,一到农忙季节,父亲总会拉着我去干农活。

用他的话说,这是体验生活,磨练意志。

而那个时候的我,却害怕干农活。

记得天刚麻麻亮,就被父亲喊醒,打着哈欠,揉着眼睛,扛着锄头,迷迷糊糊地来到苞谷地锄草。

父亲给我分了一块,说锄完这些草,就放工逮早饭。

开始,我还热情满满的。不就是除草吗,一块山地,多简单的事。

可父亲说,既要锄掉杂草,更不能伤着苞谷的根,还要把土地弄松软一些。

父亲的山寨坐东朝西,背后的龙头山犹如巨大屏障,田地斜斜地躲在山坡丛林之中。

也就是说,临近中午时,太阳才从龙头山翻过来,这一个上午都是干农活的好时间。

父亲的山寨下,不远处还有一条河,叫两岔河,下游流淌几公里注入酉水。

酉水,就是沈从文先生笔下那条著名的白河。

两岔河是永顺和保靖两县的分界,夹河高山,壁立拔峰,竹木青翠,水深而清,山鸟纷飞,走兽聚群。

夏秋的早晨,两岔河面总能升腾起轻柔的雾气,高达数百米,山谷云遮雾绕的,宛如仙境。

一阵阵湿润的晨风犹如微波荡漾,吹在脸上,让人有一种不可言说的舒爽。

但对于当时锄草的我来说,却无暇欣赏这些美景,只希望快点搞完。

可越是着急,心里就越烦躁,尤其那一人多高的苞谷,叶子划在人脸上、手上,夹杂着汗水,湿湿的,麻麻的,痒痒的。

我把锄头丢在一边,坐在石头上罢起工来。

父亲见状,意味深长地说,儿子,读书比干这个要舒服些吧,你不好好读书,将来还要干一辈子呢!

我突然顿悟,还真是这样,不管如何,读书总可以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里,不会遭受日晒雨淋。

再想想父亲为了供养我们读书,夏天放木排、冬天烧木炭,农忙时从未歇息过,风里去,雨里来,真不容易。

父母从来没有读过书,他们含辛茹苦地劳动,不就是希望我们好好珍惜读书的时光,跳出农门吗?

我为自己经常打扑克、烧野蜂、掏鸟窝、看录像等不好好读书的行为感到羞愧!

一语点醒梦中人。

父亲的话,犹如翻过龙头山的太阳,一字一句好像洪流般的阳光倾泻而下,让我的心感到从未有过的温暖。

是啊,我过去读书成绩差,那是我的心思不在读书上。得过且过,混日子,无所谓过去和现在,更无所谓未来。

三十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

但三十年来,无论读书岁月,还是工厂上班,或是从事新闻工作,遇到困难、心情郁闷时,想想父亲的话,一切就都好了。

所有的挫折和痛苦,都是成长的经历。

我再怎么难受,总比三十年前跟父亲在苞谷地里除草要好吧?

现在,父亲不希望我们干农活。无非认为,他儿子已经在城市里立足了,不需要种地了。

至于孙辈们,在他看来,因为在城里长大,也不可能再回到乡下干农活了。

他干了一辈子农活,头白了,脸黑了,背驼了,何尝不知道其中的艰辛与劳累呢?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太阳底下的煎熬,与孩子们朗读时的清脆与浪漫相去甚远。

特别是我们那个靠天吃饭的地方。

为了赶田水,我曾打着火把和父亲在深夜犁田;为了好收成,我曾寒冬腊月赤脚陪父亲翻坂田。

为了筹学费,我曾和父亲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到保靖卖木炭……

家里年年喂猪年年卖,我们读书时从来没有杀过一回年猪……

干旱、山洪、猪瘟、鸡疫等等,还有一些无法预测的灾难,很多时候,父辈们一年的劳作常化为泡影。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对于很多农民来说,只不过是美丽的梦想罢了。

但即便是这样,第二年春天来临,父亲的山寨依然忙忙碌碌,农民们不会因为去年的损失而永远将劳作束之高阁。

远去的一年,虽然刻骨铭心,但父老乡亲们乐观、豪放、执着和脚踏实地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敬仰。

而现在的孩子,恰恰就缺一颗勇敢、坚守的心。

我想父亲不会不知道这一点。

就说这些年吧,读书条件越来越好,考取大学也越来越容易,为何父亲的山寨却几十年没有人再考学出来呢?

说白了,就是现在农村的孩子,也没有多少人在真正干农活了。

很多父辈们认为,干农活苦,条件越好,越不能让孩子们做这些事情。

其实他们忽视了,这恰恰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再不妨环顾一下我们身边。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我们的下一代,大多数人缺少的正是苦难教育。说像温水里煮青蛙,一点也不过分。

再苦也真不能苦孩子,再穷也真不能穷教育。这本身没有错。

错就错在,很多父母经历一些苦才成功,自己却不太会让孩子去历练,也就无法让他们懂得生活的来之不易了。

无忧无虑的生活,色彩斑斓的日子,眼花缭乱的世界,不知不觉间,我们却培养了自己有些失望的一代。

读死书、死读书、轻实践、远自然、无是非、少怜悯、缺辞让、爱撒娇……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心智脆弱,如此下去,何以担当?

我把自己的教育理念说了,父亲说这样是好,可现在的孩子哪里能和过去比,毕竟对农村不熟悉、没感情。

正因为不知道,所以得体验。我告诉父亲,不管孩子们的未来怎么样,但从小多接触农村干些农活,并不是坏事。

我希望孩子们不作温室里的花苗,而要像大自然中的农作物那样,接受日晒雨淋和风霜雪雨的洗礼。

当然,对于我这个走出农村的青年人来说,更要不忘初心,有时间一定得多干农活。

农活干起来累这不言而喻,但这个过程收获的却是一颗强壮的心。

父亲说不过我,就不再阻止我们干农活了。掰完苞谷后,我再去背匝笼,他只是说,少背点,慢慢走。

我少年时候背过匝笼,知道步伐怎么走,但多年没有背了,刚走两百多米,近百斤的重担,压得我大汗淋漓。

儿子也是,从来没用背篓背过苞谷,而且还走山路,在太阳照射下,全身衣服湿透,肩上还勒出两道血印来。

可忙完之后,我们大口喝水,打着赤膊,让风拭干汗水,从头到脚都爽得让人发颤。

儿子似乎不觉得疲劳,下午还帮爷爷晒起苞谷来。

苞谷,就是儿子书中说的玉米。他看到苞谷掰下来、晒太阳、再粉碎煮熟喂猪,很好奇。

爷爷告诉他,自己种苞谷,一年收获七八千斤,主要就是喂猪喂鸡。

听着爷孙俩交流,我才想到另一件事情。

去年三月,父亲的山寨电力才好,为方便喂猪,我买了台磨碎机给他,只是忘记了,剥苞谷也有专门的机器。

想想过去每年几万个苞谷,都是父亲一个一个用手剥出来的,我感到很自责,于是和弟弟说,赶紧买台机器来。

我们想方设法给镇上的熟人打了电话,很快,机器就送到了家。

晚上,大家一起上阵,原本父亲至少要花三个月晚上剥完的苞谷,我们差不多三个小时就弄完了。

我对父亲说,这就是“有了电,真方便,电的好处说不完。”

我说,毕竟时代不同了,希望他在享受彩电、冰箱和洗衣机带来舒适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农业现代化的便捷。

但问题又来了,我们给他买了些机器,他笑着说,现代化好,明年还要多种些田地,看到好田土都抛荒了,实在可惜。

我说,您都七十一岁了,咱们又不缺吃穿的,干农活权当锻炼身体,何必弄那么多呢?

父亲望了望我,想说什么却又没说。

我理解他们那一代人对土地的感情,却不理解,父亲为何不懂得适可而止。

毕竟岁月不饶人啊。

还好,他不再拒绝我和孩子们干农活了。

就在昨晚,他打电话告诉我,准备下个星期打谷子了,如有时间,可以来山寨体验体验。

当然,孩子们要上学,是无法去了。

我想我还是要去的。

打谷子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找寻和陪伴。

陪伴父亲劳作和聊天,找寻那颗曾经的初心。

(来源:半月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