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越强迫他,他就越怀疑自己的决定。|不要急着逼迫第二篇

这是桔梗在《协商事故》中的第504篇推文。

全文共1556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1 引言

三国演义里有一个精彩的故事,叫做“七擒七纵”。

公元225年,蜀国丞相诸葛亮率领大军清剿南方,一路势如破竹,把各个部落悉数击溃。

这时其中一个部落首领孟获把被打败的散兵集中起来,再次袭击蜀军。

诸葛亮在帐中问,

孟获这个人怎么样?

有人就说,孟获这个人打仗勇敢,深得部落百姓拥护。

于是诸葛亮决定收降孟获。

这一天,孟获的大军直扑过来,蜀军迅速后撤;

孟获勇猛有加,但谋事不足,看见蜀军撤退,便认为对方要逃跑,立即率军追赶,于是掉进包围圈,失手被擒。

孟获闭上双眼就等一死,这时诸葛亮亲自走过来为他松绑,并劝他为蜀国做事,孟获说,

我自己不小心,中了你的计,怎么能叫人心服?

诸葛亮哈哈大笑,

那就让你回去,准备好了再来。

然后就把他放了。

就这样孟获被诸葛亮抓了七次,又放了七次。

孟获叹息道,

七擒七纵,真是从来没听过的事情……我虽然是个粗人,也知道礼义廉耻,总不能这么不要脸吧?

孟获终于心服口服地归顺了诸葛亮。

孙子兵法里,把诸葛亮所用的策略称为“欲擒故纵”。

2 欲擒故纵

我们依然在“别急着逼迫”这个系列推文中,它的思维方式启发自哈佛大学的“哈佛谈判工程”。

孙子曰,

逼则反兵,欲擒故纵。

当谈判对手站在原地无所适从、举棋不定,你最不该做的事情就是去“擒”(去逼他);

你应该在他的面前、他的脚下,铺出一条路、搭起一座桥,让他的前方毫无阻碍、放心前行,这就是“纵”(愿景引导)。

当谈判的一切看上去已经非常顺利,呼之欲出;

可这个协议仍然还是谈不成,对方仍然还是犹豫不决,我们离成功就是还差那么一小步。

此时的我们,非常急于去推动一切,非常急于想要再逼迫对方一下;

没什么好考虑的了!难道这条件还不够好吗?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而“急着逼迫”对方成交,通常都会事与愿违。

事实上,人们总会有一种逆反心理;

当你逼迫的力度越大,对方就越会怀疑自己的决定是不是正确。

当你越是逼他,他就越是抵抗。

“谈判飞越术”希望我们能“欲擒故纵”。

想想诸葛亮对孟获的策略,他知道“擒”并不能让孟获完全降服;

而“纵”却能在孟获的心中搭起一座桥,越过“不服气”的鸿沟;

还能在孟获的面前铺出一条路,走向“心服口服”的终点。

3 霸凌男孩

著名的大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在他的人物传记中讲述了自己小时候的一件事。

在史蒂芬十三岁的时候,经常被本地的一个大孩子欺负。

这个大孩子会把史蒂芬的头按到喷水池里,逼他喝池水;

还会把史蒂芬推到泥坑里,让他满身是泥;

还会在足球比赛的时候,故意把史蒂芬撞得鼻青脸肿;

长此以往,史蒂芬对这个人充满了恐惧,他很害怕见到他,害怕去面对他;

总之,这个大孩子是史蒂芬小时候的噩梦,让他整天提心吊胆,躲之不及。

可躲避始终不能解决问题,尤其是这个人给史蒂芬的内心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

怎么办?

一个无法逃离的对手,一个无法不去面对的噩梦。

史蒂芬知道要去改变这个人,也需要去架一座桥、铺一条路,要去接触他。

于是史蒂芬鼓起勇气找到这个大孩子,跟他说,

我打算自己拍一个电影,是有关反抗纳粹的,我想让你来演男主角,当个英雄。

这个大孩子乍一听,开始嘲笑史蒂芬;

但在听了史蒂芬对拍摄的详细计划之后,他最终答应了下来。

这个十四岁大的孩子发现史蒂芬拍电影是认真的,他在影片里带着头盔、背着军包、穿着军服,俨然是一个英勇的战士形象。

在这部自制电影之后,这个大孩子成了史蒂芬最好的朋友。

现在我们通过心理学可以知道,喜欢霸凌别人,是心中渴望认同的一种扭曲的表达。

史蒂芬成功地用“邀请他演电影”的方法,让这名孩子得到了正常的“认同”。

他在对方心里架了一座桥,越过了“无法得到认同”的鸿沟;

他在对方面前铺出一条路,走出了“霸凌取乐”的沼泽。

这也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思维方式。

4 小结

你的谈判对手并非一定要去和你对抗,有时他们只是毫无退路而已。

那你需要做的就是铺一条让他撤退的路出来。

在谈判中,别急着逼迫。

这里是“谈判思维”!

“别急着逼迫 第二篇” 待续

— 桔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