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万达乐园举行万圣节夜场演出后,年轻人纷纷化妆参加。

(图片来源:光明网)

【俄罗斯龙报网】在中国的大城市里,今年的万圣节似乎特别火。悬挂南瓜、蝙蝠、蜘蛛装饰的商家似乎更普遍了,店员小姐姐也戴上了女巫帽,搞促销的也增加了,在商圈里的幼儿培训机构、亲子活动中心等,组织起小朋友们,戴着魔鬼角等装饰,或穿上卡通人物的服装,去事先“串通”好的商家要糖果,高呼“不给糖就捣蛋”。据说也有幼儿园组织了万圣节活动。

随着西方节日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公众生活,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平安夜、圣诞节等一系列“洋节”已逐渐成为中国年轻人的新社交方式。但在俄罗斯,民众对于洋节的态度就不太一样。

民调:九成俄罗斯人不过万圣节,或因其属外来文化。

根据俄罗斯民调机构全俄舆论研究中心在万圣节前进行的一项民调显示,94%俄罗斯人都不打算庆祝这一节日。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认为,俄罗斯人不过万圣节是因为该节属于外来文化和传统。

俄罗斯卫星新闻通讯社报道,研究中心指出,61%的受访者认为俄罗斯人不过万圣节的首要原因,是该节属于外来文化和传统。

根据调查报告:“俄罗斯不流行万圣节可能与多数(60%)民众原则上不相信存在巫师,不相信占卜算命和预兆有关。而19%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相信预兆。14%的受访者相信占星术的预测,12%的受访者相信巫医和游医,11%的俄罗斯人相信一些人具有魔法,而8%的人相信算命。”

中国小朋友的万圣节装扮。(图片来源:中新网)

中国的年轻人热衷过洋节,有错吗?

新华网报道,万圣节,是众多漂洋过海传到中国的西方节日中的一个。近年来,不少商家从西方节日中嗅出了商机,不停地渲染“圣诞节”“感恩节”等西方节日的氛围,从中牟利。加上一些幼儿园为了打响“双语教学”的名号,纷纷赶潮流过洋节。记者走上街头随便询问了十名儿童,发现孩子们虽然知道中秋节,却不知道中秋节是几月几日,反而对万圣节的日期烂熟于心。一些儿童对重阳节、春节不感兴趣,但一提到西方的圣诞节、复活节却高兴得手舞足蹈。

“中西合璧”过洋节。(图片来源:光明网)

“洋节”的盛行,既带来新鲜,也引人反思:中国的传统节日为何味道渐失?传统节日如何萌发新芽?

《人民日报》报道,节日意味着什么?有人回答,洋节就是“买买买”,传统节日就是“吃吃吃”。这样的答案,或多或少代表着一部分人对节日的刻板印象:消费和“舌尖”的盛宴。其实,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每个节日都有其特定内涵。把过节理解为买和吃,无疑是对节日的一种粗暴解读。君不见,中秋月圆,我们会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期盼;重阳登高,我们会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牵挂;农历新年,又有多少人会汇入春运大军,“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节日,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

而今,世界早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与其纠结于中西节日孰优孰劣,不如让节日回归本来意义,发掘节日的文化内涵。尤其是,我们对节日的庆祝和纪念,不应停留在浅层次的形式上,更不能任凭商业冲动泛滥,而要把注意力集中到文化因素和时代内涵上。毕竟,把节过好也是一种文化。

人民网报道,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80余个出自本土的节日,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近年来也逐渐流行,而且国人还乐于自创节日如“光棍节”。节日越来越多,节日文化也在悄然改变。3月8日,人民网强国社区调查栏目《态度》联合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就“中国人节日观”启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民意调查。截至3月14日9时,500余人次填写了网络调查问卷,线上调查数据显示,在所有传统节日中最受喜爱的是春节,而七夕节备受冷落;母亲节、父亲节则成为最受欢迎的“洋节”。

中国许多大都市的生活,节奏快速、个性突出、需求多样,“有节过节,没节造节”,传统的庆祝方式和节日内容,并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社会的文化需求。许多“洋节”恰恰在这方面填补了空白。因此,与其说是传统节日的味道在变淡,不如说是其文化内涵没有跟上时代的文化需求。

创新是最好的传承。诞生于农耕文明的传统节日,曾以独特的方式满足了我们的需求,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更新变化,传统也应跟上时代步伐,文化内涵也应不断创新,如此才能不断满足人们的新需求。这或许是“洋节”盛行值得深入反思之处。

(编辑:李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