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自古以来就有著名的文学国家的美誉,产生了很多文化名镇名人。其中,位于历城区绿心的东阳村处于领先地位。

明初建村距今有600多年历史,东阳村学风浓厚,从明初至清末先后出了11名进士、21名举人、11名贡生。如今村里保存了众多明清古民居,人文气息浓厚,许多古建筑如御史第,司马第,瑞庆祠,德基祠,陈氏宗祠等等都很具有研究价值。

东阳古村是莆田一处不可多得的人文美景,据有关最新规划,该村若干年后极有可能不复存在,到时仅保留一些特色民居古建筑,其他住宅跟农田连片挖出一个全新的东阳湖。在拆迁来临之前好好来看一下这个村,那种特殊的气质深深吸引了我。

先来看看那莆田估计独一无二的桥上亭——迎旭亭。

莆田绿心河网密布,江面宽阔,据传这个桥还没修之前两岸的联通都是靠渔船渡江。这片江水宽而平静,自西向东,两岸荔枝树成荫。每每晨时日出东方,阳光洒在江面上倒映金碧辉煌。有宁海初日之气象。

后来修了一座高耸的古桥并在上面修了一个迎旭亭,用于给村民观赏江景休憩之用。这样的桥上亭在莆田也是不多见的。

亭子是经典的对策格局。牌匾写着迎旭亭,整个亭子精心雕刻,旁边还立了捐款的芳名榜,和几块碑文上面写道:木兰溪水涨 濠浦春光新 几个大字。

随着交通物流的日渐发达,许多大型货车也在此桥来回同行,后来为了保护桥的安全,设了限高禁止大货车通过。

顶着阳光的剪影背景也是极美的。

在拍桥亭的时候碰到一个阿伯往河里倒豆腐渣,他说他是做豆腐的,本地经营着一家小豆腐摊干了30多年了,见证着这里的变迁,以前他们家的豆腐渣都是低价卖给鸭场主的,作为鸭子的辅食来吃,别看只是豆腐渣,他的营养比稻谷还高,最近一段时候临近几个鸭场都整顿关闭了,老人豆渣没地方处置,赶紧趁着豆腐渣还新鲜拿到江边桥上来投放,免费给江里的鱼做饵料,也算废物利用。

东阳村位于莆田绿心腹地,木兰溪延寿溪在这边附近都有支流水系分布,水网密集,可以说这里就是莆田的鱼米之乡。在古时候这里的河道也是商贸繁华的交通要道。

过桥后沿着贴江村道走过500米一个路口立了几块石碑,转场进去,这里有个宫庙,据说东阳村华侨众多,其中一大块分支去了新加坡,如今新加坡那里也有一个跟这里一模一样的宫,后来里面的老人不让拍,所有不多做介绍了。

东阳村靠着密集的水网,重点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一种就是连成一大片,望不到边,稀稀疏疏的乡村民宅点缀分布在稻田之间,再过几个月秋收,莆田的绿心就要变成黄心,风出稻花香。

现在已经很少能看到年轻男女从事农活了。

除了水稻,还有很多其他经济作物,比如茄子。

原先田间石子小道浇灌成了水泥路,骑着三轮车通行更加顺畅。

从田间再穿过几座石桥,进入比较密集的居住区。

因为水多这里随处可见湖水倒影,天河一色中间夹杂着一层波动生机的翠绿,浑然天成。

弃用的水泥船码头边停靠着,船上都长草了。

沿江随处可见漂亮的水边倒影。

从村部委的房子一过几栋特色联排的古建筑十分抢眼。相传莆田东阳村浮山陈氏出了明代陈道潜、陈岳、陈文滔、陈云衢、陈叙、陈志、陈应元,清代的陈汝亨、陈汝梅、陈云章、陈池养等11名进士,在莆田科举文化中传为佳话。

东阳村也培养出着名举人陈瑞、陈乔龄、陈椿龄等。陈瑞,字孟玉,号少村,陈岳从弟,历官宁国府宣城(今属江西)教谕,迁江西庐州府巢县知县。陈乔龄,字荔庄,陈云章子,陈椿龄兄,父子兄弟皆文学家,着有《荔庄诗稿》。

陈椿龄,字荔农,陈云章子,陈乔龄弟,清代文学家、藏书家,着有《荔农诗话》、《续莆阳文献》等。今莆田浮山陈一派分布亦甚广。

东阳村所存明清居宅之多而完整,在全省也是少有的。下图建筑为御史第。

慢慢走在这几十米的青石小巷间,脑海里浮现出隔墙之内书生家正在妙笔生花、吟诗作对。

陈氏宗祠位于东阳小学旁,因为大门紧锁只能拍个照面大家看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