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建校80周年。

暑假期间,我随国防大学50余名风华正茂的青年教员,沿着当年抗大成立和迁徙的路线,一路寻觅打捞光辉厚重的校史遗迹。

山水迢遥总关情。这是一次难忘的寻根溯源之旅、精神升华之旅。那些飘落在岁月风尘中的历史散叶,每每让我在追寻中仰望理想的光芒,沐浴精神的崇高,从心底生发出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与追思之情。

这天,我们踏访革命老区山西省武乡县。时值仲夏,王家裕八路军总部旧址外,灼热的阳光穿过一排排郁郁葱葱的杨树,其中一棵高大阔展、挺拔参天的奇特杨树特别醒目。不远处,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石碑上端端正正地刻着十二个大字:朱德总司令手植杨树纪念碑。后面的碑文用极秀丽的楷体刻着:“1940年春天,朱总司令在指挥八路军前门打‘虎’,后面拒‘狼’的紧张作战的同时,为建设根据地,带领军民开展了一个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运动。清明节那天,朱总司令在王家峪村南小河湾里,亲手栽植了一株白杨树……”

“这就是‘红星杨’。”解说员边说边从树底下拣起几段树枝,随手沿着树枝的横纹轻轻折断——嗬!只见每一根枝条断面髓心均呈现一个清晰的五角星,端端正正,鲜亮夺目。络绎不绝的游客到此驻足,纷纷购买“红星杨”树枝留念,仰俯瞻拜,感慨由兹。

见我们惊愕欣喜的神情,讲解员绘声绘色地讲述道:“这棵杨树是当年朱德战斗在太行山时亲手栽植的,关于这棵白杨树中的‘红星’,还有一段传说哩。”

那年清明节,总部机关和作战部队的战士们在蟠龙至下合村一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植树运动,朱总司令也在百忙之中抽空来参加劳动,只见他来到王家峪的寨湾,手拿镢头,挖坑植树。他们打红旗,扛红缨,人人头上顶红星,身背红星竹斗笠,墙头上写下红标语,就连他们的布碗套,黄挎包,绿军毯上都印着闪亮的红五星。

此时此刻,朱总司令的心情非常沉重,过几天他就要离开生活战斗了两年半的太行山,准备到重庆与蒋介石就两军摩擦问题进行谈判,他想起了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历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此行将会是何结局?他心中难以预料,想到这里,他决定在此留下纪念,于是把他珍藏了两年半的一颗红星拿出来,埋在树苗的根下。朱总司令亲手栽下的这棵白杨树,真的成了他在太行山留下的一个永恒纪念。当地的老百姓经常来浇水、除草,这棵白杨树渐渐长得枝繁叶茂。

于是,一个美丽而神奇的故事,在老区流传开来。原来,当年树坑挖好后,朱总司令从上衣兜里掏出一枚红五星,轻轻地放到坑底——这是红军改编成八路军后,朱老总一直珍藏的。几年后,树长大了,老百姓发现,这是一棵“红星杨”。当地老乡们动情地说,朱老总是个老红军,他头上的那颗红五星,一直在这里珍藏,他全心全意为人民的那颗火红的心留到了太行山上。

人们传颂,那杨树枝上的红五星,就是朱总司令他老人家栽树时的血汗变成的。还有人说,朱总司令是天上星宿下界,他把自己的五星帽埋在树根下,红星就长在了树枝中。聊起这些动人的传说,老乡们个个神态崇敬庄重。奇怪的是,王家峪有不少杨树,却再没有一棵是“红星杨”。我从当地老乡手里买了几根杨树枝,虔诚地装在口袋里,目光再度定格在那棵大树上,我分明看到那每一根枝桠里,都镌刻着工农红军救民于水火的执着信仰。

回到北京后,关于红星杨的故事和五角星的传奇一直在心底打转。我从林业专家那里查证后方知,红星杨是小叶杨一个品种,在植物学分类中属杨柳科。它的小枝通常较粗,髓心多为五角形。由于小叶杨小枝木质部生长较慢,髓心受木质部挤压程度小,其五角形髓心保持完整,且呈褐色,故而有非常清晰的五角星图案。

人若有情,树情深。聆听动人的传说,触摸联结历史与现实的根脉,这个蕴藏着伟人情怀、凝结着生命温度的神奇故事,令我心灵震颤、神思感奋。茅盾先生在《白杨礼赞》中说,白杨树象征了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象征着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那么,红星杨,这种承载、见证和记录着历史的树,在饱经岁月沧桑、历尽风雨磨砺后,那树里面的五角星将会变得愈加珍贵,所象征的精神和意志也将会历久弥坚。

军报记者微信发布

作者:褚振江;

刊于解放军报,原标题《神奇红星杨》;

投稿邮箱:jfjbwx@163.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