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少波/画

苏宁/文

不久前,《二十四节气》被批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决定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使国民兴奋不已。

不过,现在能够完整地说出二十四节气的,特别是年轻人,并不多。

然而,在上海杨浦区有一所小学,所有的孩子都能一口气背出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还知道与每个节气相关的天文、气候、物候知识,传统习俗,以及描写不同节气的古诗词。因为在这所学校,一门名为《跟着太阳走一年——廿四节气与民俗文化》的校本课程,已经开展了近五年。

这就是长白二村小学分校。虽说是一所名不见经传、只有十几个班级的“迷你”学校,但全体教师通过不懈的努力,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到一个个幼小的心田。

“二十四节气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璀璨文化,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宝贵的智慧结晶,在接下去的学习中,我们将了解到二十四节气的由来,每个节气的气候特征、节气民俗、节气养生等有趣的知识。小朋友,你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去探索二十四节气的奥秘吧!”这是学校编写的校本教材卷首语。这套教材共四册,分别为《春之声》《夏之绚》《秋之韵》和《冬之魅》,图文并茂,富有童趣。内容有“小博士”“知识窗”介绍节气知识,有“欢乐谷”“实践角”让孩子们画一画、写一写。另外,每个节气还配有一些古诗名篇,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小雪已晴芦叶暗,长波乍急鹤声嘶”,都让孩子领略到节气之美。而“小暑大暑,灌死老鼠”“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等谚语,也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校长杨会宝说,学校90%以上的老师都参与了课程开发。这一课程不仅渗透到语文、信息科技、美术等学科中,还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让孩子们在玩乐中体验和感受,比如春分竖蛋,清明做青团,立夏称体重,霜降做“霜的形成”科学小实验……春节则是剪窗花。学校所在五角场镇有个市级非遗项目“上海花样经”(剪纸),传承人郑树林经常来学校指导孩子们剪纸,还赠送了二十四节气的大幅剪纸作品,在校园内定期更换展示。《跟着太阳走一年》这门课程因为有趣好玩而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农耕文明。在大城市,人们距离泥土越来越遥远,不要说小学生,连他们的父母可能都分不清韭菜和麦子。而在长白二村小学分校,孩子们却能够亲近土地,体验种植的乐趣。学校在操场一角辟出了一块“彩虹农庄”,面积不大的地里错落有致地种上了青菜、萝卜、菠菜、香菜等蔬菜,以及冬小麦、棉花等农作物。每年开春,孩子们都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农庄播下种子,并用文字和绘画把植物生长的过程记录下来,学做《自然笔记》。五(1)班的熊玉婷和朱怡雯经过三四个星期的观察,交出了一份生动的观察日记,她们说:“清明之后、谷雨之前种下的豇豆,长得肥肥壮壮的,比清明之前播种的要长得茂盛。”

这门课不需要刷题,与奥数无关;小升初,也不会考“清明和谷雨,哪个节气更适合播种”这样的题目。在如今的大环境下,长白二村小学分校的校本课程显得有些另类,但这种坚持也更为可贵。这门二十四节气课程包罗万象,既有天文、地理、自然的知识,也有古典文学、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的内容,甚至还有哲学思想,能够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跟着太阳走一年”,这与此次申遗的完整名称“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不谋而合。

时下,都说要让传统文化伴随少年儿童的成长之路。然而,传统文化进校园,除了背背《三字经》,读读国学经典,写写书法,还有什么?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一个契机,它引发了广大青少年对老祖宗智慧的兴趣,而传承与保护更需要年轻一代的参与。如何抓住这个契机,开发出更多像《跟着太阳走一年》这样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课程,也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

相关推荐